導語: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成效最有效的檢驗標準,產業規模成片發展不僅帶活一方資源,更帶富一方村民。麻江縣壩芒鄉樂坪村緊抓產業「牛鼻子」,大力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並積極引進新式種植技術實現產業增產增效,使得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有了新動能,村民致富淌出一條新路子。

天麻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抗風溼、鎮痛、補虛等功效,藥用、食用兩相宜,經濟效益特別高。在樂坪村罩子洞的環山密林裡,沉睡多年的深山資源被喚醒,當地村合作社通過發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產業,助推村民早日擺脫貧困。

「一平方米最少能產10斤,一斤能賣8到15塊錢,5500平方米的示範種植就是60餘萬元,沒賣地、沒外包,村集體一下子就有了幾十萬的家底。」正在扒拉著碎木段的村文書陳龍林滿眼喜色,「這就是我們村賺錢的一條好路子,也是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金飯碗。」

在蔥鬱的闊葉林下,20多個村民正在排線、起壟、培土,每個人都拼勁的幹,趁著好天氣,村民們要將村合作社早些運來的蜜環菌棒和碎木段子提前放入土中,待菌棒和碎木段子進行兩個月的充分發酵後,正好趕上天麻的最佳種植期。

「我們村森林資源豐富,林裡長了許多的野生天麻,每年都有很多村民上山採摘拿去賣,但是山林又密又陡,採摘不了多少,導致天麻不能形成規模化、產業化。」陳龍林指著身後的山林說道。
擁有著多年天麻種植經驗的宋祖瓊也參與到村合作社的種植中來,一邊務工,一邊學習種植技術
樂坪村因獨特的森林資源、肥沃的土壤和適宜氣候,成為了野生天麻生長的「樂園」,這讓從小就愛上山「搗騰」的村文書陳龍林看到了村致富發展的門路,加上歷年來樂坪村民都有採天麻、種天麻的習慣,擁有著豐富的天麻種植經驗。陳龍林在和村支兩委商議考察後,決定由村合作社帶頭發展仿野生天麻種植。
工人正在準備新式天麻種植需要的發酵碎木段子
「不打一滴農藥,不施一粒化肥,全部引用從河南考察學習回來的種植技術,用蜜環菌棒和木棒段子發酵種植,除了每年的種植和採收需要人工費外,之後再無管理投入,種下天麻,明年我們就能打一個漂亮的經濟翻身仗,咱們村再也不能說是村集體經濟空殼村了。」陳龍林激動地說道。

樂坪村,山多地少,丘陵地薄,該村一度被5000餘畝山林桎梏了發展的腳步。2014年,全村1021戶4019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佔了一半以上。為了讓村有所發展,給村民們謀一條可持續脫貧的致富之路。村支兩委帶頭學習,從河南引進新式仿野生天麻種植技術,在山林樹下見縫插針,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產業。

「成本低,不佔新地,加上天麻種植不需要農藥和化肥,避開經濟效益不談,發展仿野生天麻種植也有利於涵養水土,對於村今後的發展來說也是一本萬利的。」在點上務工,擁有多年天麻種植經驗的村民宋祖瓊自信滿滿地說道。
在樂坪村的仿野生天麻種植示範點,平整的水泥路蜿蜒山上,林間還依稀可見幾株野生天麻身影。按照天麻的生長規律,今年種下的天麻,明年就能進入豐產期並採收,實屬生長周期短,收益見效快的朝陽產業,加上路的通達和新式種植技術的催化,樂坪村滿山的「綠葉子」將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紅票子」。

「全村整體實現脫貧需要的是時間,發展仿野生天麻種植打的也是長譜。」村主任羅康軍介紹到,村合作社進行的仿野生天麻種植,不僅在種植技術上有保障,在產量上也是比傳統種植產量翻倍,由於其仿野生天麻和真正的野生天麻藥用、食用價值大同小異,市場價格也與野生天麻收購價相近,樂坪村採取「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進行示範種植,擁有專門的收購公司進行保底回收,入種一年產生效益後,可由原來的「合作社+公司」的發展模式拓展到「合作社+公司+種植大戶+農戶」的模式,有意願的村民和大戶可參與種植,實現帶產帶業帶富的良好局面。
目前,樂坪村5500平方米的仿野生天麻種植示範點已全部引用新式種植技術堆土進入發酵期,9月初即可全部入種,從種植到採收,能有效解決600餘次村民務工難題,村多了一條發展之路,民多了一線致富之機。(作者:歐清蘭 甘宇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