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日下午4點,行為藝術家也夫將在北京「環鐵時代art美術館」舉行他的新作品《蠶繭計劃》「入繭儀式」。「人工蠶繭」行為裝置在該美術館的牆壁上懸掛。這將是也夫今後六個月的家。行為持續到2008年8月2日下午結束。我們期待由「環鐵時代Art美術館」館長李鐵軍先生策展、行為藝術家也夫的這件行為作品的順利實施,並給當下社會,包括社會性都市生活,文化領域及當代藝術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反思的可能。
05年轟動媒體的社會事件《鳥巢計劃》,在野生動物園與獅子同住吃生肉的《動物園計劃》,和海容天天共度一個月的櫥窗夫妻生涯的作品《櫥窗計劃》,這都曾是也夫的傑作。這次蠶繭生活,則更像是行為藝術作品「鳥巢」在文化意義與當代藝術觀念上的延伸。不同的是,也夫在建外SOHO的「鳥巢」只呆了一個月,而這次他卻要在「蠶繭」裡度過長達半年的時光,直到奧運會開幕前六天時才能行為結束而走出他的蠶繭。
在「蠶繭計劃」中,行為藝術家也夫將通過搜狐博客向全世界招募參與體驗者,體驗者可通過他的博客留言或《蠶繭計劃》組委會固定電話報名參與。六個月行為藝術生活所創作的繪畫作品,文學文本(包括蠶繭日記隨筆,小說,文學批評及當代藝術評論等)——在行為期間將以博客日誌方式全面體現。
蠶繭計劃參與體驗者應具備的條件
1. 年齡:年滿18周歲以上。
2. 不限定國家、種族、性別、信仰、職業等。
3. 凡參與體驗者,每次必須提前15天向「蠶繭計劃」組委會提交申請一份;經審核准許後方可安排進入「蠶繭」內進行行為生活體驗。方式:可通過電話、網絡等。
4. 國內參與體驗者必須提交身份證複印件、個人簡歷、生活照片兩張及身體狀況體檢證明一份。
5. 國外參與體驗者必須提交護照、籤證等複印件證件。另外提交中英文個人簡歷、生活照片兩張、及身體狀況體檢證明一份。
6. 凡參與體驗者進「蠶繭」前,須接受組委會負責人的安檢;可攜帶自己的化妝品、衣物等生活用品和書籍、音樂影像製品等,不得攜帶易燃易爆品,藥物、毒品、恐怖性玩具等。
7. 要求參與體驗者身體健康、精神心理健康;無懼高症、心臟病、高血壓、常見性休克症狀等。
8. 每次參與體驗者僅限1人,最低體驗時間為24小時。
地點:北京環鐵時代ART美術館(朝陽區大山子環鐵藝術城內)
聯繫方式:李鐵軍 13701208039
安妮絲、羅舜鴻 010-64352113
也夫博客:http://yefuart.blog.sohu.com/
對話也夫
記者:能描述一下「人工蠶繭」目前製作的狀況嗎?
也夫:製作已基本完成,它懸掛在「環鐵時代Art美術館」外牆上,離地約6米,長7米,直徑3米。因為在通風口上,又是冬天,所以裡面還需強化保暖性措施。在蠶繭裡還有個用鐵絲捍成的小蠶繭,相對來講會比較暖和。
記者:為什麼把行為實施時間定在2月2日到8月2日,春節前5天,奧運會開幕前6天,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也夫:這段時間,我的直覺上很神秘,感覺6個月時間對我來說比較合適。冬天最冷,我和很多因為雪災、春運不能回家的老百姓一樣,無法和親人團聚。在這一點上,我試圖作一個精神性的地標,給和我狀態一樣的老百姓一種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安慰。而年後春天又是個希望的季節,精神狀態會非常好,整體呈上升狀態;如果我是夏天開始足實施這個行為,整體的精神狀態就會呈下降趨勢,那樣我內心裡可能就會更充滿哀思;這一點和季節上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儘管這樣,這特殊的半年的行為生活,我可能都在保持著一種精神,那就是:「哀愚思道」。
記者:去年1月份,藝術家黃巖策劃的「一年極限寫作計劃」,好象主人公楊黎呆了十天就出來了,但是事後黃巖表示,沒有主人公的「黑屋子」也是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半年時間的行為並不短,目前好像沒有人做過,你會不會中途出來呢?
也夫:是的,黃巖策劃的極限寫作計劃,楊黎十天就出來了,我就在裡面寫作了一個月,也是時間最長的。而這次《蠶繭計劃》,我不會中途撤退的,這也是我生活與作行為藝術的基本原則。從在這一點上講,我作為一個行為藝術家,對行為藝術的理解,也包括在以往作品中的深刻體驗,來實施《蠶繭計劃》,我是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深刻理解的,尤其在時間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同時也是感謝「環鐵時代Art美術館」,給我提供了實施我的行為作品的機遇。
記者:呆在蠶繭長達六個月,有什麼計劃嗎?
也夫:準備讀一批書,可以在網上定書,讓他們直接送到蠶繭裡去。同時我會創作一批架上繪畫作品,寫作「蠶繭日記」和隨筆,也做一些文學和當代藝術的批評文章,行為期間可以通過博客發布。
記者:《蠶繭計劃》和之前做的行為藝術作品「鳥巢」,「櫥窗」等,是不是算是一種延伸?
也夫:是的。鳥巢相對比較小,直徑僅2米,而「蠶繭」大一些,內部生活的時間限度也不同。「鳥巢」處在城市中心地帶,處在北京最奢華的樓盤中間,但作品本身更具備一種詩意性和抒情性。後來的作品《囚籠計劃》,《動物園計劃》等就主動抽掉了那種抒情性的東西,而《櫥窗計劃》深入到了一些社會問題的細節。這次《蠶繭計劃》的作品意義更深層些,他蘊涵了中國「道」的文化意蘊。我們知道莊周夢蝶,而我是一開始「作繭自縛」,把「蠶繭」以及蠶繭行為生活寄生在美術館,先完成「寄生」的概念,而後「破蛹成蝶」,這個過程正是「艱難困苦,玉汝玉成」。
記者:我發現你做的行為藝術都與「空間」的概念相關,包括「鳥巢」、「櫥窗」、「煙囪」、「囚籠」等,「動物園」等等,從空間的概念上講,有什麼根本的區別?
也夫:表現形式與作品本身的精神指向都不同,但作品的精神線索是一脈相承而合一的。這一系列作品都被成為「都市生存體驗」系列,以城市為主體展開,探討與反思社會性精神性問題。在世界全球化的格局面前,我所提出與質疑的問題是普遍性的,也是尖銳的。
記者:關於向全世界招募行為參與體驗者,你有什麼想法?
也夫:這一點,我和策展人李鐵軍想把作品的互動性延展更大的社會領域,通過反饋信息來完成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調查,當然對於我和參與體驗者的行為期間的生活都是不可預知的,包括語言方面的交流,內部生活實體情況都有很多的可能性和超現實性的故事,這一切都將充滿著更大意義上的挑戰。
記者:在網絡上,有很多人對你的行為藝術並不理解,從在動物園跟獅子一樣吃生肉,到博客大會行為藝術現場吃印有鉛字的紙(吃詩),包括在一個空間呆上一個月甚至時間更久的行為,他們稱這是「自虐」行為,對此,你怎麼看?
也夫:我不喜歡「自虐」這個詞,我更喜歡另一個詞叫「修煉」。「自虐」和「修煉」的含義有天壤之別,「自虐」的結果可能是讓人精神扭曲與崩潰,而「修煉」則能夠讓人更平靜更清晰的去看待問題和個體自身。總體來件,《蠶繭計劃》這件作品,我和我的策展人李鐵軍前後交流和共同策劃了已經3個月,我們努力通過這件作品展開對社會生活,文化意義與國際當代藝術進行全面的真誠對話,探討與提供共同反思的所有可能性。同時感謝「環鐵時代Art美術館」,感謝我的策展人李鐵軍先生,也特別感謝你們搜狐網站,國內外各大媒體的關注以及社會各界朋友,我的藝術界朋友們的理解和支持。
記者:謝謝也夫,希望你的《蠶繭計劃》作品順利實施和成功。
也夫:謝謝你!希望我們保持聯繫。
(責任編輯:塔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