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祖國西部邊陲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測控站,是我國航天測控網&34;布局的西部支點,是我國航天的&34;,該站具有多種測控設備,在航天測控事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裡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與風沙、大漠為伴,默默地將自己的青春奉獻在戈壁、奉獻給祖國的航天事業。
2011年2月彭鑫來到了喀什深空站,成為一名助理工程師。在工作中尋找充實,在生活中尋找快樂,享受工作,享受生活——這是彭鑫樸素的理念。在建站初期的艱苦條件下,彭鑫和同事們在很短時間裡就成長為技術骨幹,擔任了崗位負責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總是不知疲倦的忘我工作,和同事一起攻克一個個困難,完成了多項國字號任務。
2018年6月,彭鑫參加了&34;任務。&34;任務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首次,是我國空間探測工作新的突破。由於任務狀態複雜,要求地面設備在任務期間保持絕對的穩定和可靠。&34;任務晝夜顛倒,每天工作都要16個小時以上,彭鑫一直堅持在設備監視維護的第一線,對設備每個參數每個狀態都了如指掌。今年,經驗豐富的他再次參加到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中來,並擔任重要崗位&34;
2016年大學畢業後的雷盤龍來到了地處祖國西部邊陲的喀什深空站,成為了祖國航天事業的一份子。剛進入測控崗位的他面對複雜的設備和大量的參數常常感到頭疼,為了能儘快掌握設備操作技能,他常常向老一輩技術人員請教,利用休息時間到機房去練習操作,在任務時期與參試人員一同守在設備前,不斷觀摩學習。2018年,表現優異的他被選中參加嫦娥四號任務,兩年來的紮實學習讓他有了參加重大任務的底氣,任務期間他高質量的完成了自己崗位上的工作。時隔兩年,技術過硬的雷盤龍又即將參加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任務準備期間,頗有經驗的雷盤龍依然時刻保持謙虛,不斷向廠所人員請教&34;
1998年出生的秦星,現在已經成為大氣測量設備崗位的負責人了。2018年,秦星來到喀什深空站致力於為我國深空探測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突出的學習能力使他成長迅速,短短兩年的時間就已經具備了突出的專業技術能力。在本次火星探測任務準備工作中,秦星既是信道崗位測控員又是大氣測量設備崗位的負責人,作為信道崗位人員,測試前,秦星獨立根據要求搭建系統鏈路,完成了基帶誤碼率、捕獲流程、動態捕獲和動態預置文件等部分基帯性能驗證工作;作為大氣測量設備崗位的負責人,他虛心請教身邊的老同志或者翻閱以前的資料,認真聽取意見建議,反覆檢查自己的工作,查漏補缺。&34;
2017年,田雪帥懷著對航天事業的熱愛,毅然決然地來到了戈壁深處的喀什深空站,幸運的他到崗不到半年,就遇到了嫦娥四號中繼星任務。但是作為測控新手,他心裡還有點犯嘀咕,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務,在老一輩技術人員的幫助和鼓勵下,他以執行任務為契機,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經過加班加點的學習、操作,到了年底田雪帥已經具備了獨立開展自己崗位工作的能力。轉眼間田雪帥已經在測控崗位上工作三年了,參加此次火星任務的他也更加成熟,在任務準備過程對於專業問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為保障設備運行穩定提供了重要幫助。
201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工程大學的劉俊來到了喀什深空站,剛到戈壁灘的他,就參與到了嫦娥四號的任務當中去,從學校走向航天測控第一線,劉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34;從此一顆熱愛航天的種子就種在了他的心裡。工作中,劉俊以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設備改造測試時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細節,&34;在任務準備中劉俊排除了諸多問題,為任務執行做了有力保障。
航天事業是&34;,戈壁深處,還有許多像他們一樣,默默奉獻著的航天人們,為了探索浩瀚的太空而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在這裡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34;的信念,用傲人的成績兌現了&34;的錚錚誓言。
來源: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楊龍 趙夢凡 餘天媛
攝影:呂龍
編輯:麻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