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養豬大國,但是在規模化養殖過程中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使得豬只的飼養空間受限、飼養環境惡劣,以至於導致了豬只的體質下降、免疫功能缺失,從而引起了豬只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上升;過量或不規範使用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使得豬肉的質量大幅下降,畜產品的出口相繼受到國際市場的拒絕。因此,動物福利問題應運而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動物的需求
動物的需求,通常被劃分為三個層次:
最低的是維持動物生命活動的需求;
其次就是保障動物機體的健康:
最高層面是保障動物生活環境的舒適度。
因此,滿足動物的基本生理需求應是提高動物福利的關鍵環節。
目前,相比於許多歐美發達國家,我們國家在動物福利方面仍然存在著若干缺點和不足,大概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動物福利的科研落後、缺乏相關的動物福利評價體系、有關動物福利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和對動物福利的認知度較低等等,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動物福利問題將持續影響我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畜產品的貿易往來。
影響豬場動物福利的因素
飼餵環節
各個階段豬的飼料和飲水中不能含有對其健康有害的物質,如不能加入違規的飼料添加劑、抗生素等,此外還應經常檢查飼料的剩餘量以保證豬只每日的營養均衡;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要有計劃地更換飼料以保證豬只營養元素的需求。
畜舍環境
每個豬舍的各種環境變化對其福利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主要的環境因素有溫度、溼度、光照、噪音、風速和有毒有害氣體等。
溫度的高低會影響到豬只的生長性能和飼料的轉化效率,不宜在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飼養;
溼度若是低於40%的環境中,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會明顯升高,而且豬只喜歡待在陰暗潮溼的地方,研究者們普遍認為適宜的溼度應為50%-80%,當然,這還與舍內的溫度有關;
畜舍中氨氣濃度過高會引起畜禽的呼吸道疾病,對畜禽的免疫系統造成損害。當氨氣濃度達到一定值時,豬只患萎縮性鼻炎的概率升高。
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過大對豬只具有不良的影響作用,導致動物福利水平下降。同一豬舍飼養密度越大,豬發生咬尾的頻率就越高從而引起各種疾病。此外,豬只的繁殖性能也受飼養密度的影響。有實驗研究表明,將6頭母豬分別飼養在1、2、3m2/頭的環境下,結果顯示在1m2/頭空間的母豬血漿皮質醇的濃度最高,衡量應激反應的主要指標是皮質醇的濃度,它的濃度越高代表動物福利就越差。
豬只的運輸
動物的運輸是指動物被裝進運輸工具開始,通過水路、陸路、空路等不同的運輸方式運送到不同的目的地,直到動物被卸載出來的過程。
動物福利受運輸階段影響的因素主要有:運送方式、運送工具、運送距離、運輸密度、動物的種類及其機體狀況等。由於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道路狀況以及動物品種、年齡、機體狀態的不同,常選擇不同的運輸方式。公路運輸是最常用的運輸方式。公路運輸一般選擇卡車作為運輸工具,通常在白天行車,夜間讓動物進食和飲水並休息。車輛行駛速度儘可能的緩慢,切勿急剎車,以免動物受驚嚇。
豬只的屠宰
動物的屠宰福利是指對待宰的畜禽進行嚴格的飼養管理,確保其在屠宰前的運輸、保定和屠宰過程中等環節不會產生應激。飼餵、運輸、保定、致暈和放血等不同程度的影響動物福利。
首先,屠宰前的休息可以將過量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大大提高了豬肉的品質並有利於動物的福利;同時為了避免屠宰過程中的應激,在對豬放血前應將其擊暈;最後是刺殺和放血,畜禽肉品質的評價指標即是屠宰體的放血程度。
疾病的防疫與診斷
動物的生理福利就是指要保證動物的機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對於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治療應時刻本著「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豬只的飼養管理過程中應做好嚴密的疾病預防和治療計劃,定期接種疫苗、預防性驅蟲等。如果對豬群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得當,可以控制許多傳染病的暴發,從而大幅度提高動物福利。
如何改善豬舍內環境問題
在上述動物福利的因素中,影響豬只周期最長的便是畜舍的環境因素。所以,改善豬舍環境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豬只的動物福利,提高生產性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養豬場可以根據老豬場和新建豬場的不同情況來選擇適合的環境治理方案。比如在新建豬場的豬舍內或者在老豬場的圍牆四周安裝高壓霧化除臭系統,在環境中噴灑植物精油除臭劑,對空氣的無組織臭氣進行有效的處理,改善豬只生存環境,並且對豬場工作人員和周邊百姓也能夠提供一個環保的工作和生活的環境。
處理好養豬場動物福利的平衡關係,有利於提高豬只的健康和防疫水平,提升豬肉的品質。豬場的動物福利即是保證豬只在飼養管理、運輸和屠宰過程中的生活質量達到最優。同時,我們必須密切關注養殖場對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的影響,嚴禁畜禽的排洩分泌物、藥物等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做到畜禽、人、環境的有機統一,促進畜牧業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