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薊

2021-01-14 生物谷

【中文名】: 大薊

【類 別】: 全草類

【英文名】: Japanese Thistle Herb

【別 名】: 將軍草、牛口刺、馬刺草。

【來 源】: 為菊科植物薊Cirsium japokicum DC.的地上部分。

【採 制】: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 ,曬乾或鮮用。

【性 味】: 性涼,味甘、苦。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簇生,圓錐形,肉質,表面棕褐色。莖直立,有細縱紋,基部有白色絲狀毛。基生葉叢生,有柄,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15~30cm,羽狀深裂,邊緣齒狀,齒端具針刺,上面疏生白我絲狀毛,下面脈上有長毛;莖生葉互生,基部心形抱莖。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鍾狀,外被蛛絲狀毛;總苞片4~6層,披針形,外層較短;花兩性,管狀,紫色;花葯頂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長橢圓形,冠毛多層,羽狀,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生長地】: 生於山野、路旁、荒地。產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化學成份】: 含揮髮油、物生鹼;鮮葉含柳穿魚甙(pectolinarin)。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用於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附註】: 根亦入藥,功效同地上部分。

相關焦點

  • 大薊的功效與作用
    大薊有涼血止血,解毒消癰的功效,大薊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帶下,腸風,腸癰,癰瘍腫毒,疔瘡。1、大薊治心熱吐血、口乾:刺薊葉及根,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頻服。(《聖惠方》)2、大薊治帶狀皰疹:大薊、小薊、鮮牛奶各適量。將大、小薊放在鮮牛奶中泡軟後,搗成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3、大薊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薊一握。搗,絞取汁,服半升。
  • 中藥材:大薊
    (《聖惠方》)②治吐血衄血,崩中下血:大薊一握。搗,絞取汁,服半升。(《本草匯言》)③治肺熱咳血:大薊鮮根一兩。洗淨後杵碎,酌加冰糖半兩,和水煎成半碗,溫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④治熱結血淋:大薊鮮根一至三兩。洗淨搗碎,酌衝開水燉一小時,飯前服,日服三次。
  • 大薊小薊的功效區別
    小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無紡錘狀塊根,根細長;莖直立,高25-60釐米,綠而帶紫,被白色綿柔毛;葉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1釐米,寬1-3釐米,先端短尖,葉全緣或疏齒裂,其裂程度遠比大薊為淺,每齒具金黃色小針刺,亦不及大薊的刺長,其葉兩面均有白色綿柔毛;頭狀花序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與大薊有別。
  • 【大薊】功效與作用
    《中華本草》:大薊【藥材名稱】大薊【拼音】Dà Jì【英文名】Japanese Thistle Herbor Root, Herb of Japanese Thistle, Root of Japanese Thistle【別名】馬薊、虎薊、刺薊、山牛蒡、雞項草、雞腳刺、野紅花、茨芥、牛觸嘴、鼓椎、雞姆刺、惡雞婆、大牛喳口、山蘿蔔、豬姆刺、六月霜
  • 大薊、小薊
    大薊、小薊 來源:本草綱目 2006-12-10 22:52 釋名:亦名虎薊(大薊)、貓薊(小薊)、馬薊、刺薊、山牛蒡、雞項草、千針草、野紅花。
  • 峨眉山野生藥材系列——大薊
    比如峨眉山隨處可見的中藥大薊,《本草綱目》裡面就有記載。大薊性甘、苦、涼。歸心、肝經。大薊全草入藥,包括葉、莖和根。人工種植一般都是用葉和莖。因為把根留住,來年自己會發新葉的。如果連根拔掉,第二年就要重新播種、移栽,浪費時間,很麻煩。大薊是涼血止血藥,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引起的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癰腫瘡毒。
  • 大薊的副作用 胃腸道反應最常見
    大薊是常用的一味中藥,大薊有很多的治病功效,比如涼血止血、散瘀消腫、輔助降血壓、解胃腸痙攣、抗菌抗病毒等功效,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藥。那麼服用大薊有哪些副作用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大薊的副作用!
  • 大薊1
    大薊(《本草經集注》)【異名】馬薊(《範汪方》),虎薊(陶弘景),刺薊、山牛蒡(《日華子本草》),雞項草(《本草圖經》),雞腳刺(《滇南本草》),野紅花(《綱目》),茨芥(《本草述》),牛觸嘴、鼓椎(《醫林纂要》),雞姆刺(《質問本草,),惡雞婆(《草木便方》),大牛喳口、山蘿蔔(《貴州民間方藥集》),豬姆刺、六月霜、蟻姆刺(《福建民間草藥》),牛口刺(《
  • 大薊、小薊|長在身邊的藥材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生長在我們周圍的這一味中藥,以及與它極為相近的大薊。刺兒菜 Cirsium arvense var. integrifolium C.俗名:大刺介芽、地蘿蔔、大薊、山蘿蔔、條葉薊、大薊草、大薊根、刺薊、薊薊芽大薊為菊科植物薊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時採割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薊廣布河北、山東、陝西、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臺灣。生於山坡林中、林緣、灌叢中、草地、荒地、田間、路旁或溪旁,海拔400-2100米。
  • 中醫談 中藥大薊小薊的區別
    中草藥種類有很多,很多藥材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藥效卻可能是大大不同的,甚至功效相反,如大薊和小薊是常見的中藥,很多人對於這兩類藥材不能清楚的區分,下面中醫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大薊與小薊的區別。大薊又名虎薊、馬薊,華南稱老虎俐、山蘿蔔,華東稱千針草、野紅花,福建稱豬母刺、雞姆刺,四川稱土紅花等。
  • 大薊的功效與作用 涼血止血祛瘀消腫
    大薊是常見的一味中藥,為菊科植物薊的乾燥地上部分,大薊也有很多的別稱,如大刺兒菜、大刺蓋、老虎脷。大薊可以治療很多的疾病,那麼大薊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性味如何呢?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大薊的功效與作用。
  • 科普本草之【大薊】圖文
    【歷史沿革】 大薊、小薊始載於陶弘景《名醫別錄》,列為中品,曰:「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並多刺,相似。田野甚多,……。」蘇恭《唐本草》載:「大小薊葉雖相似,功力有殊。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不能消腫,而俱能破血。」
  • 巧用大薊可治療5種病
    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突然一名羅馬士兵發出痛苦的叫聲,原來他踩中了長滿刺的大薊,疼痛難忍的他不禁失聲大叫起來。他的叫聲驚醒了蘇格蘭人,他們立即奮起反擊,全殲入侵之敵,挽救了蘇格蘭。因此,大薊被蘇格蘭人尊為國花。   大薊又名大刺蓋、刺蘿蔔、將軍草、牛口刺、馬刺草、野芥菜等,是菊科植物,在我國有廣泛分布,多生長於山野、田邊、路旁。
  • 大薊怎麼吃最好?推薦五款治病驗方
    大薊是一味中藥,可以預防、治療很多的疾病,山野、田邊、路旁經常會見到大薊的身影。那麼大薊怎麼吃最好呢?大薊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款大薊的治病驗方,一起來看看大薊的食用方法。
  • 「大薊」除了能吃,原來還是一味不錯的中藥材,又漲知識了
    農村常見的「刺兒菜」,又叫「大薊」,能吃、能入藥,見到要珍惜大薊在我國的南北各省,均有分布,它好生於農村小山坡、道路兩旁的淺草叢中,或莊稼地裡。這種植物的葉片四周均生有長刺,5月花開之時,會開出管狀紫色的花,正是這些獨有的特點,很容易就能讓人從各種野草中,輕鬆把它給辨認出來。
  • 常用中藥材_大薊_自渡子
    《大薊》(資料來源——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別名——大刺兒菜、大刺蓋、馬薊、虎薊、刺薊、老虎脷、老虎刺、草鞋刺。藥科——菊科植物大薊的地上部分或全草。產地——分布於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
  • 農田裡的「雜草」,被稱為「大薊」,1斤賣到「6元」,珍貴!
    不過呢,在農田裡還有一種「雜草」,它被稱為「大薊」,這種植物還挺有價值的,有花友買了1斤都花了「6元」,所以說它還是很珍貴的。其實呢,將它養護在陽臺上也不錯,和月季、吊蘭、綠蘿、虎皮蘭、發財樹、繡球花等植物擺放在一起養護就可以了,下面一起來看看這種珍貴的植物吧。農田裡的「雜草」,被稱為「大薊」,1斤賣到「6元」,珍貴!
  • 在野外如何區分大薊、小薊和泥胡菜三種紫色野花
    比如下面這三種紫色的草本野花,大薊,小薊和泥胡菜,可能好多人都分不清呢。  大薊又名虎薊、馬薊,華南稱老虎俐、山蘿蔔,華東稱千針草、野紅花,福建稱豬母刺、雞姆刺,四川稱土紅花等。小薊又名貓薊、刺薊菜、刺兒菜、刺薊、刺角菜等。泥胡菜,菊科植物泥胡菜,又名豬兜菜(廣西),艾草(海南)。大薊和小薊都是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 大薊,見過嗎?能涼血止血,祛瘀消腫
    大薊 來源產地 為菊科植物大薊的地上部分或根。 【性狀】 性狀鑑別大薊草:莖圓柱形,直徑0.5-1.5cm,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有縱稜,被灰白色毛;質鬆脆,斷面黃白色,髓部白色,常中空。
  • 這種野菜長著帶刺的葉子,開著紫色的小花,叫帶刺的「大薊」
    很多小時候在農村待過的人都知道,農村有一種叫大薊的野菜,其實也不算是一種野菜,它就是長在路邊的野草。在農村經常會看到路邊有很多,奇怪的東西。這是我們在城裡面見都見不到的,隨隨便便長在路邊的一種野草或野菜都是可以吃的,只要在農村的話,你就不會被餓死,因為可以吃到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可能下過雨,地上就會長出幾個蘑菇或者一個些「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