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雜誌設想的未來客機
飛機誕生於1903年,在隨後的短短幾十年內,航空技術進步神速,在速度、高度、發動機、材料、電子設備等領域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
那麼,處於早期航空時代的人們,面對不斷的技術進步,對未來飛機有什麼大膽猜想和預測呢?
飛翼型未來客機
1938年2月的美國《大眾力學》(Popular Mechanics)雜誌上,刊登了洛克希德公司工程師霍爾·希伯德對未來客機的設想方案。他作為一名航空製造業內人士,可以代表當時的專業看法。
1938年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當時正處於螺旋槳飛機的蓬勃發展期,噴氣飛機還處於理論探討階段。在這種背景下,霍爾·希伯德的「未來客機」設想頗有技術前瞻性,但也明顯暴露出時代局限性,有些古怪想法很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
霍爾·希伯德的「未來客機」是一款我們熟悉的巨型飛翼,在他的介紹中特意指出飛翼機型的特點——「沒有機身和機艙」。按照霍爾·希伯德的設想,這種超前的機型很可能在10年後就會誕生,並且投入商業運輸。
《大眾力學》雜誌封面
在他設計的方案中,這種飛翼型運輸機翼展可達300英尺(約91米),可以裝載150名乘客和數噸重的行李,這個水平相當于波音737的載客能力了。另外,這種飛翼客機仍採用螺旋槳發動機,但數量多達六臺,而且單臺功率可達2500馬力。這種發動機功率是二戰後期的水平,作為1938年的設想可謂超前。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未來客機採用了自行車式或前三點式起落架,類似設計在二戰以後才出現在大型飛機上。
1930年代的客機機艙
作為飛翼機型,這種「未來客機」的內部設計也是獨特的。所有乘客座位都布置在機翼內,並且設計有多個獨立艙室,艙內安裝有娛樂設施和長廊。另外,機翼前緣、天花板和部分地板還安裝有舷窗,乘客的視野比傳統客機高出好多。設計者也許認為,這種飛翼機型將給乘客帶來更好的舒適性。
儘管仍採用螺旋槳發動機,但設計者霍爾·希伯德卻給「未來客機」設定了一個相當高的速度指標——巡航時速250英裡(402公裡/小時),最大時速500英裡(804公裡/小時)。這個指標對傳統螺旋槳飛機而言是過高的,多年後才由早期噴氣機突破這個速度紀錄。事實上,設計者也認為達到這個速度儘管是有可能的,但是「要花錢」。
1930年問世的全金屬飛機
霍爾·希伯德作為未來航空技術的想像者,他的首要想法是設立一個崇高目標,然後將「不可能」再逐漸轉變為「可能」。
這款未來客機,在當時看來充滿了各種「不可能實現」的想法,包括很重的機身(68噸以上)、很遠的航程(5000-6500公裡)、很高的飛行高度(9000米以上)、太多的乘客(150名)、太高的速度(800公裡/小時)以及難以忍受的高成本。為此,霍爾·希伯德提出了很多製造方面的設想,為後來者提供了一些解決思路。但是,霍爾·希伯德關於飛機材料的想法,卻讓現代人可能非常吃驚,因為他認為未來飛機的製造應該大量使用不鏽鋼來製造!
早期的不鏽鋼還是一種高價材料
不鏽鋼造飛機,在現代人來看,是一個不明智的想法。飛機的設計製造,首先就是要控制重量,但是不鏽鋼太重了。蘇聯的米格-25機身就採用了不鏽鋼,結果成為了西方嘲諷的對象,但米格-25是為了解決高速飛行中的高溫問題,所以才搞出了這個另類設計。但是,1938年的一些飛機工程師,思路卻和現代人有所不同。
早期的飛機材料以木材和鋼管為主,但在1930年代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鋁材了,並且誕生了最早的全金屬飛機。鋁金屬重量輕,本來是製造飛機的首選。但在1930年代,由於鋁合金製造加工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關,耐腐蝕和結構強度方面還有不令人滿意的地方。
YB-35轟炸機驗證機
霍爾·希伯德就認為,1916年才剛剛發明的不鏽鋼,必然在1938年後的未來十年成為重要的飛機製造材料。在當時,全不鏽鋼飛機也已經出現。不鏽鋼除了耐腐蝕外,拉伸性能和結構強度也好,對於飛機製造而言都是有益的。
但是,不鏽鋼的缺點也是明顯的,除了重量太大,當時還有材料成本高的缺點。在1938年的時候,不鏽鋼的價格幾乎是普通鋼材的10倍以上,與我們現代人的「廉價」印象完全不同。另外,不鏽鋼的另一個缺點就是難以加工,傳統的焊接加熱過程會破壞不鏽鋼的耐腐蝕性。
YB-49轟炸機驗證機
因此,霍爾·希伯德推薦了當時還屬於新技術的「噴丸電焊」,能夠大大縮短焊接時間,從而減少高溫對不鏽鋼耐腐蝕性的破壞。
由此看來,霍爾·希伯德等人對不鏽鋼造飛機的設想是很著迷的,希望業界對此進行全面的研究。但我們都知道後來的結果,最重要的航空材料一直都是鋁材,而不是不鏽鋼。
不過,「未來客機」所採用的飛翼設計卻很快成為現實。二戰期間,美國和德國都在飛翼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推出了多款飛翼機。其中,美國諾斯羅普公司於1941年開始研製YB-35飛翼型轟炸機,採用螺旋槳發動機,最大速度632公裡/小時,樣機在1946年首飛。隨後,採用噴氣發動機的YB-49飛翼型轟炸機在1947年首飛,速度增加到了793公裡/小時,性能已經很接近霍爾·希伯德的「未來客機」。
當代新型飛翼型客機
儘管YB-35和YB-49都沒有最終裝備部隊,但諾斯羅普公司藉此積累了大量飛翼機的設計經驗,最終在B-2隱身轟炸機上收穫了豐碩成果。
從這個角度看,1938年霍爾·希伯德設想的「飛翼型客機預計在10年左右問世」,在技術層面上得到了大部分實現,只是與民用無關而已。這也印證了一個事實,航空技術進步的速度確實太快了。(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