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如何前進——黨員幹部、專家學者訪談
本刊特別策劃
編者按:2016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四個意識」,全黨必須牢固樹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攻堅克難、應對挑戰,需要增強問題意識、國情意識、民生意識、責任意識、過關意識、安全意識、長期執政意識、趕考意識、擔當意識、初心意識等意識。這是對「四個意識」的具體體現和落實。
本刊記者 翁淮南 劉文韜 張紀 郭慧 陳蓉 王碧薇
「問題意識」: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榮臣
「理論上不徹底,就難以服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問題導向。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問題突出就著力解決什麼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這句話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如何使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會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我們的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黨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應對權力對我們的重大挑戰問題;我們的國家在國際大環境和周邊環境日趨複雜嚴峻的情況下,如何反對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堅決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問題;我們的改革如何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克服阻力不斷向縱深推進問題;我們的社會如何面對利益訴求多元化,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等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大屠殺,中國革命遭受重大損失。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翻越夾金山,戰勝長徵中的重重艱難險阻。
當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面臨的問題是以往從來沒有的,也是廣大幹部群眾普遍關注的深層次問題,馬克思主義當中沒有現成的答案,更不可能從西方的話語體系中尋找答案,只能靠我們自己。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
「國情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姜輝
國情意識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最集中、最現實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始終牢牢把握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是我們黨正確分析社會問題、解決社會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社會發展的「定盤星」。
牢牢確立國情意識,需要具備唯物辯證的寬廣視野。既要看到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和社會基本矛盾的相對穩定性,又要看到初級階段內涵的豐富性和具體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我們黨不失時機地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概念,就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呈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徵的科學概括。正確樹立國情意識,要求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但也不能無所作為,而是要立足實際,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性地推動各項發展。準確把握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新特徵,是我們黨一路走來不斷取得事業勝利的一個重要法寶。◎
「民生意識」: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汪亭友
我們黨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和民生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論述,強調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認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近年來,受國際國內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人們關心這一不利局面是否會影響民生建設,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會不會因此下降。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確保民生質量,取決於我們的努力,只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綜合施策,有效應對,一定能匯聚各方力量共破難題,改善民生。要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民生建設和民生工作還需要注意發揚民主。民生同民主有著密切的關係。民生是民主的目的,民主是民生的保障。人民群眾是民生建設的目標群體、受益群體,解決民生問題需要發揚民主。堅持問情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切實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找準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科學確定民生建設的次序、途徑和方法。◎
1937年,侵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中國遭遇民族生存危機。
淮海戰役中,幾百萬群眾用小推車支援前線,幫助解放軍戰勝困難,打敗國民黨頑固派。
「責任意識」: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浦東幹部學院教師 方濤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黨員幹部要為黨擔責、為黨盡責。擔責、盡責的前提是要心中有責,有責任意識。
要築牢思想根基。責任意識的增強,根本上要靠理想信念的堅定,靠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員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是人民群眾的主心骨,必須要有很強的責任意識,在偉大事業中挑起重擔,方能帶領人民實現遠大理想。要切實擔負起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確保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朝著什麼方向努力」這一根本問題上絕不含糊、絕無偏差,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1960年3月,「鐵人」王進喜參加石油大會戰,用身體攪拌泥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取得勝利。
1967年6月17日,中國克服困難,自主研發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推動了思想解放。
要建立健全制度建設。責任意識的增強,關鍵靠制度。要建立健全各個單位、部門、崗位的責任制,明確職責,並在職責範圍內充分授權,讓責任人能夠獨立地負責、清楚如何負責和擔責。要對失職失責者問責。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種意識的強化,往往反面教訓更加深刻。建黨95周年之際,黨中央頒布實施《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這是落實責任的重要舉措。要以實施問責條例為契機,強化黨員幹部的責任意識。◎
「過關意識」: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
河南省南陽市委常委、鄧州市委書記 吳剛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管理迎來諸多新挑戰。面對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虛擬性,信息形式的多樣性、生動性,傳播的快捷性、扁平性,各級黨委要增強自身過關意識,打開思路,以創新思維勇闖網際網路大關。
要發揮好網絡引導輿論的作用。網際網路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各種信息、言論在這裡交匯,我國現在有7億網民,其思維方式、價值判斷深受網際網路的影響。為此,各級黨委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努力營造良好網上輿論氛圍,建設清朗的網絡空間,讓正能量和主旋律在網絡空間高揚。
1998年,全國軍民奮力抗洪搶險,戰勝特大自然災害。
要利用網際網路加強社會治理,提升網上群眾工作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為此,各級黨委要學會走網絡群眾路線,利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群眾工作。去年以來,鄧州市實現社會治理網格化,全面採集網格內人、地、事、物、情、組織等信息,構建市、鄉、村三級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有效破解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問題。
要掌握網際網路技術,同步推進網絡安全和發展。網際網路技術日新月異,各級黨委要及時了解並積極運用新技術,讓社會治理更加高效、便捷,推動信息共享。與此同時,當前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各級黨委需常懷憂患意識,保持清醒頭腦,提高應對網絡風險能力,促進網絡安全發展。◎
「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國防大學科研部編研部部長、海軍大校 許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形成總體國家安全觀,包括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和海外利益安全的系列觀點。
2003年,全國部分地區遭遇非典疫情,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採取各種措施,終於控制住了病魔。
當前,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體系進入加速演變和深度調整期。面對國家利益拓展、新技術不斷發展、海外利益安全問題凸顯的新情況,面對各種安全威脅所帶來的新挑戰,我國安全風險增多。特別是南海這片原本平靜的海洋,成了某些國家挑唆、利誘域內國家興風作浪之地。複雜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和風險挑戰,對黨的執政能力和自身建設、我國軍隊國防建設都是嚴峻的考驗。
面對考驗,全黨全軍上下須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保持風險意識,居安思危,確保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不受侵害。全軍應不斷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全黨上下要在應對各種風險和困難的挑戰中,牢記「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的莊嚴承諾,激發全民族愛黨、信黨、聽黨話、跟黨走的向心力,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勠力前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長期執政意識」: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陝西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 王彥軍
長期執政是我們黨自創立以來的最大成就。具有60多年歷史的新中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裡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擺脫了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這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最大成就。
長期執政是我們黨所面臨的最嚴峻的考驗。黨中央反覆強調,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和緊迫。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長期執政的考驗。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中國政府處危不亂,妥善應對。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全國軍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重建家園。
繼續長期執政是我們黨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要高度重視應對「四大考驗」、防範「四種危險」,要不斷強化執政意識、把握執政規律、端正執政理念、完善執政機制、提高執政智慧,把執政能力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努力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趕考意識」:是對全體共產黨人的時代總動員
河北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 孟慶雲
提出「趕考」的概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即將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時的一種政治清醒和鄭重宣誓。67年前,毛澤東提出「趕考」的歷史性課題,包含著對我國幾千年歷史治亂規律的深刻借鑑,包含著對我們黨艱苦卓絕奮鬥歷程的深刻總結,包含著對勝利了的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對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實現長治久安的深刻憂思。
常懷「趕考」的心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60多年克服各種困難、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重要法寶和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秉持「趕考」心態,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中,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009年7月5日,新疆烏魯木齊市發生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在黨中央、中央軍委有力指導下,迅速平息事件,維護了地區穩定。
面對東海、南海問題,中國政府立場堅定,積極應對。圖為中國空軍轟-6K飛機空域巡航。
提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強化「趕考」意識,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全體共產黨人的時代總動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相繼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就是緊緊圍繞黨同人民群眾密切關係這條生命線,不斷增強黨的自身建設,增強應對解決複雜問題的各種能力。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我們黨就要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繼續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交出更加優異的答卷。◎
「擔當意識」:讓科學社會主義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教授 趙豐
中國共產黨是敢於擔當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扛在肩上,擔負起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類幸福的歷史使命。
20世紀以來,科學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從一國實踐發展為多國實踐,開闢了人類社會最偉大的進程,但是社會主義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著2240多萬平方公裡龐大疆域的蘇聯,在沒有外敵入侵和特大自然變故的情況下,1991年頃刻之間解體覆亡。蘇聯解體的原因,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和平演變」和對其軍事威脅與爭霸以外,最主要的是自赫魯雪夫開始,蘇共對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的脫離。面對蘇東劇變的猛烈衝擊和西方的巨大壓力,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發展方向,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守住了社會主義陣地。可以說,中國社會主義的存在與發展,遏制住了世界社會主義低落的勢頭,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捍衛了社會主義的成就與尊嚴。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發展採取科學的發展方式,沿著協調的發展軌道,秉承著包容的價值理念,為當今國際社會提供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另一種圖景。中國發展改變著世界,中國發展豐富著世界。◎
「初心意識」:執政黨的自覺追求
中央黨史研究室教授 齊彪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號召全黨同志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明確和強化初心意識,始終牢記黨成立時確立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最終目標。
95年來,黨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勇於、善於通過提出和實現一個個共同理想、具體目標,把為崇高理想、最終目標奮鬥的偉大實踐不斷推向前進。在民主革命時期,黨制定了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即革命分兩步走的綱領,引領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黨逐步認識到社會主義也是分階段的。在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主要任務,黨由此確定了解決溫飽、達到「小康」、進而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這一「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帶領全國人民向著「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懲治腐敗,形成反腐高壓態勢。
遠大理想、最終目標與共同理想、具體目標是統一的。遠大理想、最終目標為共同理想、具體目標規定著前進的方向,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而共同理想、具體目標則是遠大理想、最終目標在當前的體現,是實現共產主義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必須經歷的裡程碑。實現了這些具體目標,才能實現最終目標。我們必須增強初心意識,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