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以玩偶造型呼籲大眾關注愛滋病患者群體 通訊員 林昆圖
□記者 梁露露
沒有正確採取安全措施、抱有僥倖心理等,是導致一些人患上愛滋病的原因。
一旦患上愛滋病,不僅會給患者家庭帶來嚴重影響,還會對患者心理造成巨大衝擊,如不加以正確引導,患者很可能產生消極想法,引發慘劇。
心存僥倖大學生成為易感人群
21歲的高校學生小楊是一名愛滋病病毒攜帶者。「高中時發現自己性取向不同常人,但那時學習緊張,也沒有多餘的時間進行社交。上大學後,通過社交軟體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開始交往時大家都比較謹慎,也會注意採取安全措施。漸漸地,熟悉之後便抱有僥倖心理。」小楊講道。
一段時間後,小楊因身體不舒服到醫院看病,被確診為愛滋病病毒攜帶者。
「剛知道結果的那段時間特別難熬,白天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上課,可一到晚上,腦子裡便經常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在宿舍陽臺一坐就是一夜。後來在跟媽媽的一次視頻通話中,她發現我情緒不對,我不想編謊話欺騙她,便把確診的事情跟她說了。好在媽媽夠堅強,接受現實後還一直安慰我,幫我向學校請假,讓我回家休養。」小楊講道。
由於發現及時,且配合醫生的治療,小楊的病情比較穩定。
「一開始服藥時,身體還沒適應,經常會情緒失控,無緣無故發脾氣,特別是與家人相處時。每次發過脾氣後又特別後悔,感覺對不起他們。」小楊告訴記者,如果沒有家人的陪伴,自己可能永遠都走不出愛滋病的陰影。
現在,小楊的生活基本恢復平靜,唯一讓他糾結的是,是否要把病情告訴室友。
「我很害怕說出事實後,室友和同學會孤立我。我是一個特別害怕孤獨的人,不想因此失去朋友。在下定決心跟他們說之前,我也會特別注意和他們保持安全距離。」小楊講道。
小楊說,希望用自己的故事給大家提個醒,不要因為年少無知,更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把自己推向深淵。不要以為愛滋病離我們很遠,無論任何時候,都應該注意保護自己。
規範治療愛滋病患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趙清霞介紹,小楊擔心的問題,在愛滋病患者中常遇到。小楊責任心比較強,雖然沒有告訴室友實情,但在生活中也會為他們著想。
愛滋病雖然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但其實也是一種慢性病,可防可控。即使目前無法根治,但只要像小楊一樣規範治療,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目前,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有三個:血液途徑傳播,也是最直接的感染途徑;性途徑傳播,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之間的性接觸,都會導致愛滋病病毒傳播;母嬰途徑傳播,如果母親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那麼她很有可能在懷孕、分娩過程中或是通過母乳餵養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小楊在學校生活、學習,難免發生劃傷導致出血等意外,只要他做好防護措施,即使不告訴室友病情,傳染給室友的概率也不是很大。
「特別是像小楊這種害怕被孤立的孩子,如果能做好防護措施,即使向朋友隱瞞病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
特別要好的朋友,在保證他會保密的情況下可以告訴他,同時也可以找他傾訴,適當宣洩一下自己的情緒。」趙清霞講道。
生活中,除了日常預防,還應了解愛滋病阻斷藥的作用。一旦進行高危性行為,應及時到醫院檢查,確認無感染史後可服用阻斷藥進行阻斷。暴露後,愛滋病阻斷藥的使用應越快越好,最好不要超過24個小時。另外,趙清霞還提醒,愛滋病患者需要終身服藥、定期檢查,以免病情加重。
愛滋病患者應正確宣洩不良情緒
愛滋病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疾病,一旦確診,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很大衝擊。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理治療師蘇連軒表示,有心理學家研究,愛滋病患者從發現自己得病到接受事實會經歷五個心理階段:否認期,不相信自己得了這個病;怨恨期,怨恨自己或怨恨他人;妥協期,知道自己得了愛滋病,但心裡還不能接受;抑鬱期,迴避社交,情緒變得比較消極;接受期,也是愛滋病患者心理適應的必經階段。
「確診之後,遇到關於愛滋病的宣傳、周圍人的看法都會讓患者產生消極情緒。一般不良情緒會出現在怨恨期和抑鬱期。」蘇連軒講道。
在怨恨期,一定要把自己的憤怒情緒宣洩出來,但在心理學上有兩個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
患者可以通過增加運動把不良情緒宣洩出來,還可以寫心情日記,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另外,進行替代宣洩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把憤怒轉移到被子、枕頭、沙袋等這些對自己、對別人沒有傷害的物品上來。通過以上途徑可以慢慢宣洩自己的憤怒情緒,維持心理健康。
在抑鬱期,儘量嘗試繼續工作、保持社交,同時給自己創造個人空間,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梳理自己的情緒。嚴重的話可以尋求醫生幫助,通過藥物進行治療。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