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阿根廷當地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5日上午,阿根廷球星馬拉度納在家中突發心臟驟停並去世。再聯想到近幾年在馬拉松、長跑等活動中不斷出現的猝死事件,難道運動更容易導致心臟驟停的意外發生嗎?如何防範心臟驟停?普通人該具備怎樣的急救知識?
清遠市人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李金花介紹,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的突然終止,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腦)嚴重缺血、缺氧,導致生命終止。這種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醫學上又稱猝死。
李金花進一步介紹,引起心跳驟停最常見的是心室纖維顫動,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休克、中毒等也可能會引發心臟驟停。而冠心病患者,高血壓、左心室肥厚患者,有心肌梗死發作史人群,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接受過心臟手術的患者,心力衰竭、心肌病患者以及劇烈運動、吸菸、精神緊張、作息不規律、過度疲、有猝死家族史等人群,皆是心臟驟停的高危人群。
「心臟驟停發作非常突然,往往幾分鐘內就會致人死亡。因此急救越早開始越好,每延遲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10%。」李金花介紹,若呼喚病人無回應,壓迫眶上、眶下無反應,即可確定病人已處於昏迷狀態。然後,注意觀察病人胸腹部有無起伏呼吸運動,若觸頸動脈和股動脈無搏動,心前區聽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發現心跳驟停。面對患者心臟驟停,撥打120的同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心臟驟停的『黃金4分鐘』內,進行早期電擊除顫,如果身邊沒有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可進行徒手心肺復甦。」李金花說,及時施救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率。
在李金花看來,無論是心臟驟停高危人群還是發生過心臟驟停者都應格外注意,保持有益於心臟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治療原發病,並定期隨訪。那麼,運動是否更容易導致心臟驟停?李金花認為不能一概而論。
李金花介紹,一般來說有氧運動有利於心肺耐力的提高,提高心肌收縮力,增加每分搏出量,降低休息時的心率,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但過於劇烈的運動,特別是對於身體有疾病的人群而言,則容易導致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運動得有一個「劑量」,要量力而行,「最好清楚自己的心肺能力和所能承受的最大運動量。很多平時不參加鍛鍊的人,在長時間跑步之後,體內心臟供血不足,導致心臟負荷過大,就會容易發生心臟驟停,引起生命危險。」
李金花表示,明年該院將啟動心肺運動測試項目,屆時,市民可以戴上心電圖和血壓監測儀,以及能夠檢測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面罩,通過踩單車或跑平板,接受測試,了解自己的最大運動量,醫生也會針對測試結果給出針對性的運動建議。
「220減去實際年齡就是健康人所承受的最大適宜運動心率,而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最大心率可以用210-0.8x年齡來計算,60歲以上或體質較差的中老年人所能承受的最大適宜運動心率,則是170減去實際年齡。」李金花建議,同時,除了了解自己的最大運動量,還應該清楚自己所承受的最大心率,以免做了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外的運動而造成意外。
而在運動中,如果突然出現胸悶、心跳過快、呼吸困難等症狀,則不能再強行運動,但也不能突然坐下或者躺下,而是應該慢慢地放慢運動的步伐,繼續往前慢走幾分鐘,緩衝一下再坐下休息。
採寫:錢敏敏 通訊員 彭可明
編輯:曉柏
校對:果果
編審:劉厚斌
*聲明: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