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育,避孕和可持續發展,避免世界108億人口及相關災害

2020-08-21 千識

人類文明面臨可持續糧食產量與全球人口規模之間的嚴重的長期不匹配。

一些專家建議,每公頃公頃的人口大約為兩個人,這在生態上是可持續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在160萬公頃的耕地上。

這個星球只將永遠為32億人提供支持。

這還不到目前的全球78億人口的一半。

此外,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到2050年,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預計會有97億人稱地球為家。就糧食生產而言,這是被認為可持續的人類負擔的三倍以上。在短期內,通過不可持續的做法(例如依靠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肥料,農藥和過量灌溉的地下水)來養活很多都是可能的。對這種影響的警告,例如工程師伯納德·吉蘭德(Bernard Gilland)提出的警告,傳達了一個簡單而又令人不舒服的教訓:自1960年以來人口已經翻倍的人類,可以量化地發現自己是在巖石和生態困難的地方之間。

緩慢下降:自1960年以來世界生育率下降(世界銀行)

但是人口數量和增長並不是棘手的問題,推動人口不斷增長的因素是可以理解和可修改的。

它們來自人口動力,全球高生育率的觀念,婦女和女童地位低下以及對避孕的偏見。後者主要是基於謠言,神話,誤傳和徵服婦女的喜好。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五個以上兒童的生育率尤其表明了這些不公正和令人不安的動態。例如,在三個非洲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肯亞62%的女性受訪者認為避孕藥具可能導致嬰兒畸形。在該國接受調查的女性中,超過55%的女性表示避孕藥具可能致癌。在巴基斯坦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由於認為生育能力是由上帝的意願決定的,或者認為計劃生育的決定應完全由丈夫來決定,因此通常不鼓勵婦女使用避孕措施。

當然,很難誇大男人在理想化和渴望大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每個國家,理想的男性兒童人數都超過了替代生育水平。在奈及利亞,每個男人平均要超過7個孩子。馬裡的男人想要8.1個孩子。一個2017年的研究指出,在至少20個國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已實現的男性生育能力為每人8.5個孩子以上。在尼日,男性生育率最高,為每人13.6個孩子;南蘇丹,有13.5個孩子;和查德,有12.1個孩子。這些數字大大超過了這些國家婦女的實際生育率。這是因為,平均而言,當男性的隊列規模遠小於較年輕的女性時,男人比孩子開始育兒的年齡要大得多。相對而言,年輕女性的潛在父親相對較少。加上制裁一夫多妻制,使父權制對婦女的生命和身體進行永久控制並對現代避孕措施產生偏見的社會規範,毫不奇怪,到2050年,全世界預計將增加20億人口,

但是,值得記住的是我們在一起。為我們的集體生態困境「指責受害者」,尤其是在非洲被剝奪權力並受到社會壓迫的婦女和女孩,不僅是不道德的,而且還掩蓋了我們最進步的解決方案。毫無疑問,在21世紀處理人口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要與壓迫性的文化習俗和造成高生育率的社會疾病作鬥爭。無論在哪裡,婦女的社會力量受到抑制,她們在決定生育多少孩子以及何時生育方面的自決權和真正選擇也受到抑制。

我們痛苦不堪,難以面對的可持續性緊急情況可能令人深思。世界已經深陷生態超支之中,全球人口還沒有接近終結其增長的速度,更不用說自然減少了。儘管如此,政府,民間社會和多邊機構仍應採取積極措施,併集中精力採取負責任的行動。令人高興的是,人口增長的驅動因素都有已知的解決方案,其中許多解決方案已經每天部署。應該優先考慮為實現更大規模而進行的大量直接投資。的確,逐步解決當今人口增長的驅動因素並不會在明天的星球上創造出規模可維持的規模的人類存在,但是擁抱代際責任意味著反對放任的人口統計學宿命論。

不平等:較低的生育率與教育和財富有關(來源:聯合國人口司)

現在生育率比1960年代中期全球五個以上兒童的平均水平降低了一半以上,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世紀的計劃生育計劃。除了可持續的糧食生產問題外,其他進展也有助於建立人類與地球之間更健康的關係。例如,可再生能源生產現在佔全球發電量的25%。自然權最終在法律制度中得到承認。Covid-19大流行的嚴重錯位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機會,以反思什麼構成了78億同胞在公司中的一種有意義而令人滿意的生活。

重要的是,當關於可持續性的辯論必然包括人口動態時,它們絕不應該給強制性觀念以信譽。將人口困境描述為二元關係,只有在犯罪或強制手段的情況下,才認為必要的人口增長及其自然減少的終結是失敗的和令人誤解的。多數實現了生育率下降的國家都是自願採用人權方法這樣做的。

伊朗全面的國家計劃生育計劃導致1986年至2000年之間的總生育率下降了64%。泰國每名婦女的平均分娩數從1970年代的7急劇下降到1980年代的2.1的「替代水平」。 這些努力是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了顯著的,毫不妥協的公開言論和運動對人口趨勢的影響——結合教育,婦女的解放以及計劃生育的信息和服務,可以產生迅速而有意義的結果。

有趣的是,當強制性話題浮出水面時,大多數人會想到可惡的,反猶太主義的,國家批准的「人口控制」政策。反對這些白痴是容易和適當的,例如在1990年至2000年之間對30萬秘魯人(主要是女性)強加暴政。前總統阿爾伯託·藤森(Alberto Fujimori)自2009年以來因多次侵犯人權而被監禁,實施了絕育方案,其中大多數以國家計劃生育計劃為幌子以某種方式被迫。

然而,政府干預也來自孕產婦。遊蕩家庭通過羞辱,錯誤信息和現金支付來生更多的孩子是普遍的做法。2015年,馬來西亞婦女,家庭與社區發展部長告訴議會,生育率下降是「為什麼該部鼓勵夫婦不要太關注生活質量,而是要生孩子以造福國家的長期利益。 」 然後是2014年丹麥發起的古怪的公共關係運動——「為丹麥而做!」 最近在新加坡,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進行了所謂的嬰兒獎金努力,僅舉幾例。軍國主義傾向來自土耳其。從全球生態角度來看,這些「促進增長」的計劃簡直是瘋狂。

今天的全球人口增長有長期解決方案。

首先,可以通過「亞替代生育力」來緩解人口增長勢頭,全球110個國家已經實現了這種替代。日本,義大利,葡萄牙和波蘭的生育率均低於每名婦女1.5個孩子,這超出了人口增長的勢頭,目前人口自然減少。沒有人停止運轉,也沒有經歷過生存災難。實際上,它們是最終將成為全球現象的先鋒。

要表現出亞替代生育力的最關鍵條件是不受限制地獲得和使用現代避孕手段。歷史告訴我們,大多數婦女一旦獲得真正的選擇自由,就不會選擇生育兩個以上的孩子。懷孕可能對婦女,特別是35歲以上的婦女造成健康風險,並且照顧多年的幼兒的責任可能會干擾其他個人追求。孩子少的家庭報告財富增加。

人口增長的其他主要驅動因素可以描述為規範性的或信息性的。社會規範是社區中每個人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和接受的日常習慣,不成文的規則和規範的行為。這適用於更高的期望生育率以及與婦女和女童地位低下有關的問題。「項目縮編」將女孩的教育與計劃生育結合起來,認為它是最強大的氣候解決方案之一。

各國政府和民間社會可以輕易地利用經過驗證的解決方案,以減少這種對人口增長的規範和信息貢獻者。社會和行為改變科學的數十年研究表明,讓人們接受以理論為導向的娛樂教育可以激發情緒,心理欲望,以拒絕壓迫性的社會規範,同時還提供了開拓新的社會規範所必需的工具和信心。例如,研究人員和非政府組織稱讚Telenovelas是因為巴西的生育率從1960年的六個以上的兒童降低到2017年的1.7。

2019年,聯合國人口司預測,在照常情況下,到210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8億。儘管由於教育,城市化和使用避孕藥,名義收入的增加,人口增長率繼續下降年增長率仍保持在每年約8200萬的水平。這是因為較低的增長率影響了將近80億的龐大「基礎」人口。

因此,沒有人期望地球在我們的一生中承受32億人口的負擔——但我們也應該盡一切努力避免出現108億的情景。我們可以採取步驟,確保子孫後代不再成長,而實際上正在朝著與地球更好的平衡邁進。對公民進行教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這是自1960年代以來全球人口的生態困境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結果不可能是在實現真正可持續性的努力周圍造成絕望。有關的公民必須在全球為可持續農業,可持續人口,阻止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威脅所做的努力中,懷著積極思考的力量,鼓動大變革。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稱世界人口2100年將降至88億人口減少這事兒到底是好還是糟
    到2100年,日本、韓國、泰國、西班牙、葡萄牙等23個國家的人口將減半,我國人口將減少48%。不少人以為,生育率下降帶來的人口負增長,是一樁減輕環境資源壓力的好事。但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生育率持續過低,不但導致人口快速減少,還會導致社會人口老齡化,引發勞動力和納稅人減少,使社會發展難以為繼。
  • 中國人口發展經驗有助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本報訊 記者田原報導:今年7月11日是第三十個聯合國「世界人口日」。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每年這一天,都再次提醒我們人口問題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緊密相關」。那麼,當前全球人口整體面臨哪些問題?各國人口發展合作進展如何?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又有何影響?
  • 專家預測2100年世界將遭受人口重大變化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大多數國家不可避免的趨勢。由於人口數量以及年齡結構在資源、醫療保健需求、環境和經濟等諸多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在公共健康領域,了解未來人口的發展特徵對於有效預測和應對不斷變化的年齡結構至關重要。
  • 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
    走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正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  2、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抽樣調查,到1999年底全國總人口為12.6億(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
  • 世界人口2064年達峰值97億
    而此前聯合國關於世界人口的報告稱,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7億,2100年地球將承載109億人口的「重負」。因此,如果IHME的預測準確,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比之前聯合國預測的少約20億。報告稱,人口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獲得現代避孕手段和教育改善,這將使全球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從目前的每名婦女2.37個孩子降低到2100年的每名婦女1.66個孩子。
  • 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這裡的人從來不「避孕」,人口已過億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國家,對於世界最多的人口國家,國家根據國策採取了不少的措施,國家也實行了計劃生育的這個辦法,來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長,給全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今天給小夥們說的也是人口話題,不倡導墮胎的國家,懷孕就得要把孩子生下來,使得這個國家的人口增長速度飛快,同時給這個國家帶來許多問題,特別是對孩子的教育方面,雖然也側面的促使了該國家孩子教育,但在教育的問題方面上更是力不從心。
  • 世界人口50年內開始下降 但這未必是好事
    但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生育率持續過低,不但導致人口快速減少,還會導致社會人口老齡化,引發勞動力和納稅人減少,使社會發展難以為繼。「生育率並非越低越好,構建生育友好型的社會,將是全球共同的挑戰。」生育、死亡、遷移決定人口數量預測值「對未來生育率的預期和假設,是決定未來人口發展的核心變量,這也是華盛頓大學預測最大的亮點。」
  • 世界人口50年內開始下降!但這未必是好事……
    不少人以為,生育率下降帶來的人口負增長,是一樁減輕環境資源壓力的好事。但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生育率持續過低,不但導致人口快速減少,還會導致社會人口老齡化,引發勞動力和納稅人減少,使社會發展難以為繼。「生育率並非越低越好,構建生育友好型的社會,將是全球共同的挑戰。」
  • 世界人口50年內開始下降!但這未必是好事……
    不少人以為,生育率下降帶來的人口負增長,是一樁減輕環境資源壓力的好事。但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生育率持續過低,不但導致人口快速減少,還會導致社會人口老齡化,引發勞動力和納稅人減少,使社會發展難以為繼。「生育率並非越低越好,構建生育友好型的社會,將是全球共同的挑戰。」
  • 「7.11世界人口日」紀念大會
    2011年全球人口將突破70億,聯合國把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題確定為「70億人的世界」。國家人口計生委將中國地區宣傳活動的主題確定為「面對70億人的世界」,表明了黨和政府積極應對人口問題的態度,表明了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決心。
  • 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97億!全球人口將自中世紀後首次縮減...
    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據法新社15日報導,長期以來許多人擔憂未來「人口爆炸」將令地球不堪重負。然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這一擔憂可能有些多餘。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15日發表於《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預測,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
  • 研究:世界人口或在2064年達到97億峰值
    據《衛報》15日報導,一項研究稱,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可能比聯合國的預測值少20億,全球人口增長可能會比預期更快達到頂峰。這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主導並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稱,到2064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7億的峰值,到本世紀末將回落至88億。報告說,包括日本,西班牙和義大利在內的一些國家的人口將減半,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將在未來80年內增加兩倍。
  • 研究報告: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97億
    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15日發表於《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預測,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這項由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研究對整個21世紀的「人口持續增長」提出質疑。該研究認為,世界人口在2064年將達到峰值97億,然後到2100年會逐漸下降到88億。
  • 人口過億的國家新增菲律賓 人口增長率亞洲第一
    新華社/路透   隨著菲律賓女嬰喬納琳·森蒂諾27日在馬尼拉市誕生,菲律賓正式躋身1億人口大國俱樂部,成為世界上第12個人口過億的國家。菲律賓人口增長率高居不下,每分鐘有3名嬰兒誕生,每年約有158萬名嬰兒出生。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指出,由於缺乏健康生育方面的知識和服務,菲律賓貧困育齡婦女平均每人生育6個子女,比她們希望的數目多2個。
  • 實施人口戰略規劃 為世界人口與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1989年聯合國發展規劃署建議國際社會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以便把重點放在緊迫性的人口總體發展計劃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1990年聯合國決定將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人們對人口問題的關注。
  • 從聯合國2030年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與監測看中國教育丨公開課筆記33
    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範圍內曾形成一個研究社會指標的熱潮——「社會指標運動」,研究者試圖通過建立社會指標體系、框架,採用統計指標、數字,客觀、可測量地探測和預測社會的變化,從而找到一種既能對社會系統進行結構化認識,簡化和梳理繁雜的社會信息,又能對系統演化和運行過程實時監測的工具。
  • 現場| 進社區 廣宣傳 —— 這次的主題是:創建文明城市、世界人口日
    向群眾發放計劃生育宣傳資料、宣傳品和避孕藥具。大力宣傳我區當前和今後人口和計劃生育主要任務和取得的成就,宣傳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工作舉措,大力宣傳人口計生政策,生殖健康和優生優育優教知識。
  • 從美國人口滿3億看世界人口問題
    新華網專稿:美國人口普查局宣布,美國人口將於本月當地時間17日達到3億。美國人口以發達國家非同尋常的高速度在增長,並繼續雄踞繼中國和印度之後世界第三人口大國。這一消息再次引起人們對世界人口問題的興趣。     當今,世界各國對本國的人口生育政策大致分為三類。
  • 2100年,世界人口88億,23國人口減半,中國多少人?美、印呢?
    現在佔據世界人口第二位的印度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情況如何?佔據前五位的的國家是誰?據該項研究顯示,預計每個國家的人口都會減少,全球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本世紀的最大值——97億,隨後將逐步下降,到2100年,人口大約為88億。這一數字比聯合國的預測整整少了20億。《柳葉刀》報導稱,女性獲得了現代節育手段和教育改善,這是導致全球人口的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 牛文元等: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挑戰之二,人與人關係不和諧,表現為:人口總量呈加速增殖,人口結構失衡日益嚴重;全球「財富鴻溝」越來越大,陷入發展與公平的「兩難」悖論;全球失業和貧困人口居高不下;全球社會風險持續增加,社會認同感降低。  挑戰之三,人類身心關係不和諧,表現為:「財富增長」與「幸福流失」悖論;「致富至上」「唯GDP論」泛濫;「消費異化」與「可持續消費」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