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之父傳奇一生

2020-12-04 科研小蟲

#科學知多少#

那是相信萬物皆由風、火、水、土四元素構成的時代,也是只有鍊金術沒有真正化學的時代。在瀰漫著玄學與神學的濃霧之中,來自愛爾蘭的波以耳跟隨著伽利略與海爾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 點起的兩盞燈火,經由有系統的量化實驗,駁斥了四元素說,開創化學這門學科,因而被後世稱為「化學之父」。

波以耳。圖/wikimedia

波以耳於1657年讀到馬德堡市長格裡克(Otto von Guericke)做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後,也興起研究真空現象的念頭。他幸運地找到小他八歲的虎克擔任助手,為他製造出真空效果極佳的實驗器材。他證明了沒有空氣,蠟燭就無法燃燒、聲音無法傳播,但磁力則不受影響;並且指出空氣的彈性(指的就是壓力)會隨著體積大小不同而改變。最後這一點受到法國科學家的質疑,因為他們無法複製出同樣的結果(其實是他們把活塞做太緊,才無法彈回來)。波以耳不得不以更嚴謹的實驗,得出氣體壓力與體積的量化關係,證明「在一定溫度下,氣體壓力與體積成反比」。這條1662年發表的波以耳定律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定律。

波以耳也重新賦予元素明確的科學定義:「某種原始的、簡單的、一點也沒有摻雜的物體。元素不能用任何其他物體造成,也不能彼此相互造成。元素是直接合成所謂完全混合物的成份,也是完全混合物最終分解後的產物。」因此,四元素很明顯地不符定義,絕不可能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本元素。

波以耳偶然間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之後變成紅色,於是拿各種花草做酸鹼實驗,最後發現石蕊地衣效果最好──遇酸變紅、遇鹼變藍,因而發明了石蕊試紙,至今仍是酸鹼實驗中常用的試紙。波以耳也是最先發現硝酸銀受光會變黑(雖然他誤以為是與空氣作用)的人,為照相術初期的底片材料做了先導的工作。

雖然波以耳的許多觀念仍是錯誤的,他甚至仍與小他16歲的牛頓書信往來討論鍊金術,但是他所提出的元素定義,以及倡議的「化學決不是醫學或藥學的婢女,也不應甘當工藝和冶金的奴僕,化學本身作為自然科學中的一個獨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個方面。化學,必須是為追求真理的化學。」已經讓化學脫離鍊金術成為獨立存在的科學;而波以耳定律更是向世人證明我們的確有能力找出自然現象背後的簡單規律,其影響又超乎化學之外了。

相關焦點

  • 驚才絕豔——圖解計算機之父圖靈的一生
    驚才絕豔——圖解計算機之父圖靈的一生
  • 龍馬傳,傳奇一生
    龍馬傳,傳奇一生號稱「幕末史奇蹟」的風雲人物坂本龍馬的33年生涯,末時首屈一指的企業家巖崎彌太郎的,回顧了坂本龍馬傳奇的的一生。後來開創了權傾一時的三菱財閥,《龍馬傳》中都有哪些演員來演繹這傳奇呢?一起來看看吧!
  • 「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他97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30歲之前只選修過兩門化學課、57歲才轉向電池研究、97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位諾獎得主近日引爆了整個媒體圈。 12月1日,2019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化學獎得主之一的約翰·古迪納夫是最年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你知道滑鼠之父是誰嗎?細說60位圖靈獎獲獎者(中)
    今年上映的《模仿遊戲》,再現了圖靈破解Enigma謎機、受到化學迫害等短暫而又傳奇的一生,讓更多人了解到圖靈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貢獻,電影也奪得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等多項提名和獎項。圖靈獎(A.M. (圖左1)1983年獲獎,丹尼斯·裡奇與肯·湯普遜兩人發展C語言,同時發展了Unix作業系統,C語言發明人、UNIX之父。
  • 致學渣:沒關係的,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的那個人,化學成績一樣不及格
    看完這個段子想起了一位科學家他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對化學實驗中的各種分析操作進行過細緻的研究與改進大學期間他的化學成績爛到差點被開除憑藉天生一股追求完美的精神永斯逆襲成了化學之父每天都努力補化學把書上的實驗都做一遍來加深記憶終於通過了化學測試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化學這複雜的分子結合什麼的還挺好玩的嘛!
  • 兩彈一星功臣袁承業辭世 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
    今天(1月1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悉,「兩彈一星」功臣、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9日晚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94歲。作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窮畢生精力,為中國的核事業和工業發展,全心傾注了智慧和精力。直到九十高齡,依他然在為我國戰略資源——鋰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殫精竭慮。
  • 又一巨星隕落,「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與世長辭
    真正的巨星,不是開著豪車、住著碩大的別墅、成天炫富的娛樂明星,也不是稍有一點成就就要拿出來與世人炫耀想要一夜成名的小人物,而是將一生都奉獻給國家,始終奮鬥在國家一線的偉大科學院院士們。就在1月9號,噩耗再次傳來,又一位「兩彈一星」的功臣與世長辭,他就是我國的「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袁老為我們國家付出了太多,從研製核燃料的萃取劑開始,到抗癌藥物的化學治療劑,見證了新中國化學事業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 倒在斷頭臺下的「近代化學之父」
    原標題:倒在斷頭臺下的「近代化學之父」此前他在旁聽化學課時發現,這門學問之系統性與理論化遠遠落後於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具體而言,儘管那時候人們已經發現了大量獨立的化學現象,但並沒有一個適當的理論框架來綜合這些相互隔離的零碎信息。10年過後,小有成就的拉瓦錫儼然預見到了自己未來更大的輝煌。
  • 「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一生科研只為國家需要
    他被稱為「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他在稀土化學研究方面取得諸多成就,使我國的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徐光憲。徐光憲的求學生涯,大多是在他半工半讀的情形下堅持完成。
  • 父親節特別版之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裡在化學、電學、哲學和神學等方面都有不少著作。1764年與1772年先後出版了《電學史》與《光學史》。他對化學的貢獻是於1774年8月1日用凸透鏡聚光,加熱氧化汞時,發現了氧氣輕快舒暢。」1774年,在他所寫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一書中,詳細地敘述了氧氣的各種性質。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製備或性質。
  • 二戰英雄慘遭「化學閹割」,忍辱負重終成「人工智慧之父」
    性侵害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特別是針對那些情節惡劣的案件, 不少憤怒的民眾提出用「化學閹割」來震懾和懲治強姦犯, 但目前除了波蘭,捷克,韓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外,大多國家還是對這種方法持謹慎的態度。除了相關技術不完全成熟之外,倫理人權上的考量,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 「化學之父」用生命做出解答!
    「化學之父」用生命做出解答!人的整個身體結構是十分複雜的,對於人的身體,我們還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大腦這個複雜的器官就困擾了科學家多年。我們通常稱牛頓是物理之父,那麼你知道化學之父是誰嗎?他就是拉瓦錫,他出生在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在母親死後把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拉瓦錫,他可以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土豪了,成為了最富有的小孩。他不僅在化學上深有造詣,同時也是一個律師。在當律師的過程中,他發現對於科學更加的感興趣。於是他拿出了更多的業餘時間去研究自然科學。
  • 馮·諾伊曼逝世60周年,他是「計算機之父」,更是開了掛的「科學界...
    今天,距離「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逝世已經整整過去了 60 年。在過去的歲月裡,無論使用何種語言,全世界所有有關計算機的書籍和論文中,馮·諾依曼的名字和另一位也被稱作「計算機之父」的圖靈一起,被無可避免地反覆提及—— 圖靈建立了圖靈機的理論模型,奠定了人工智慧的基礎,馮· 諾依曼則首先提出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設想。
  • 追記「中國塑料之父」徐僖:畢生情系「高分子」
    在把一生奉獻給鍾愛的高分子材料事業後,徐僖留給人們的,是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這幾天,四川大學高分子學院臨時搭建的追思堂裡哀樂低回,絡繹不絕的人帶著哀傷,緬懷他們共同的老師和朋友——我國高分子材料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徐僖。
  • 基因檢測之父過世後的基因解碼時代
    傳奇人生基因檢測之父 的凱利 · 穆利斯基因檢測之父的由來 2019年8月7日,1993年化學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生物化學家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因肺炎去世,享年74歲。穆利斯先生被稱為推進基因解碼技術發展的諾貝爾獎獲得著之一。
  • 電磁感應理論之父,法拉第傳奇
    沒錯,這個孩子,就是後來被稱為「交流電之父」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麥可·法拉第(1791年~1867年) 法拉第的家庭條件非常差。全家的生計,都依靠他父親打鐵維持。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他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老師在指導學生        唐敖慶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 97歲「鋰電池之父」傳奇人生再添榮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的化學獎頒布期間,有一位科學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他就是現已97歲的「鋰電池之父」——John B. Goodenough。許多人都期待這位在推動電池發展上有著重要貢獻且年事已高的科學家能夠得到諾獎的青睞,如若Goodenough成為獲獎者,他也將打破現有的歷史記錄,成為最高齡的一屆得主。
  • 一組漫畫讓你速讀愛因斯坦的傳奇一生(下)
    本期漫畫接著上期,繼續講述愛因斯坦的傳奇一生。
  • 「超分子化學」之父做客浙大 講述化學的無窮魅力
    浙江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嚴粒粒 攝10月25日,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 Lehn(讓-馬利·萊恩)教授來到浙大,向浙大師生做了題為「從物質到生命:化學化學!」的講座。這次報告會是浙江大學迎接120周年校慶重要活動「學術大師大講堂」系列講座之一。Lehn是最早從事超分子領域化學研究的化學家之一,第一個提出了「超分子化學」概念,被譽為「超分子化學」之父。1987年,在Lehn年僅48歲時,因在超分子領域化學研究的傑出貢獻獲得了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得主都與他也頗有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