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中國建築報》、《中國基建報》、《中國工程報》三家建築行業領先報業聯合發布「未來10年中國十大超級工程」白皮書。三家報業在綜合中國基建發展現狀和前景,結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建設及環境學院36位教授的誠摯意見後,甄選出「未來10年中國十大超級工程」。
今天,我們向廣大讀者介紹這「未來10年中國十大超級工程」中的前五座。下一期,我們將繼續介紹這十大超級工程的後五座。
1 川藏鐵路
川藏鐵路(Sichuan-Tibet Railway)是中國境內一條連接四川省與西藏自治區的快速鐵路,呈東西走向,東起四川省成都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線路全長1838千米,設計速度160至200千米/小時。 這是中國國內第二條進藏鐵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幹線鐵路之一。
川藏鐵路採用興建新線與合併舊線的方式修築,分期分段建設運營;拉林段與成雅段於2014年12月開工建設;雅林段於2020年11月開工建設 。2018年12月28日,川藏鐵路成雅段開通運營。2020年4月7日,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全線47座隧道全部貫通。2020年11月8日,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開工建設。
川藏鐵路工程需要面對崇山峻岭、地形高差、地震頻發、複雜地質、季節凍土、山地災害、高原缺氧以及生態環保等建設難題。集合了山嶺重丘、高原高寒、風沙荒漠、雷雨雪霜等多種極端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徵,被稱為「最難建的鐵路」。
川藏鐵路作為繼青藏鐵路之後的第二條進藏「天路」,沿途穿越的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山脈峰嶺最密集的地區,從成都到拉薩線路需「穿七江過八山」,累計爬升高度達到1.4萬米,其地質構造之複雜,地形地貌之多樣,地表起伏之落差,起伏波折之繁多,修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中國基建報》總編沈雲峰先生點評川藏鐵路工程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基建之巔、毫無爭議的未來10年中國十大超級工程」。
2 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遊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 東、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總長為2899公裡,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裡。
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全面完成。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共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已經完工並向北方地區調水。西線工程尚處於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經安全輸水2000天,累計向北輸水300億立方米,已使沿線6000萬人口受益。
《中國工程報》執行總編宋家明先生認為,「南水北調工程」是未來10年中國最重要的民生基建工程,將極大程度解決北方缺水問題,提升水資源的配置效率,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汙型社會。
3 粵港澳大灣區集群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英文名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縮寫GBA) 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裡,2018年末總人口已達7000萬人,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
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要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中國建築報》總編榮譽增先生認為,與全球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仍有著極為廣闊的成長空間,它是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灣區大角逐的耀眼新星。
4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於1992年首次提出,其最初構想是:從山東蓬萊經長山列島至遼寧旅順,以跨海橋梁、海底隧道或橋梁隧道結合的方式,建設跨越渤海海峽的直達快捷通道。2013年7月,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的戰略規劃研究項目完成並上報國務院。2019年5月,在2019年國際橋梁與隧道技術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表示,渤海灣跨海通道的內部研究已到關鍵節點,課題組已完成通道方案的戰略性規劃研究報告並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初步估算項目資金3000億元。截至2019年,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已納入《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以及山東省「十三五」發展規劃、《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等多個國家和地方文件中。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設計的方案是跨渤海灣大通道,在山東蓬萊至遼寧旅順之間修建渤海海峽跨海公路和鐵路兩用通道。據悉,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投資巨大,前期研究按公路、鐵路雙通道計算,總投資約2000億元—3000億元,投資規模堪比三峽工程。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成將極大便利東北地區特別是遼寧省與東部和東南沿海省份的交流,深化與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合作,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對東北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將發揮重要推動作用。《中國建築報》總編榮譽增先生分析指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工程的建設,將使環渤海由原來的「C」形環繞運輸變為「I」形直達運輸,渤海經濟圈與膠東乃至長三角經濟圈緊密結合,對東北振興、中國經濟的再騰飛意義重大。直接受益的就有東三省、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海南、廣西等10個省市自治區。
5 新藏鐵路
新藏鐵路(Xinjiang-Tibet Railway),是規劃中的連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和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鐵路線路,線路北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站,南至西藏自治區拉薩站 。新藏鐵路預計在2026-2030年開建,2045年前建成。
新藏鐵路,南段為拉日鐵路,是規劃中的連接喀什地區和拉薩市的鐵路線路,線路北起喀什地區葉城站,南至西藏自治區拉薩站,全長2000千米。其中和田至日喀則拉孜段全長1600千米,西藏自治區境內1340千米,為單線電力牽引鐵路,預計總投資960億元。而日喀則到拉薩的鐵路已在2014年修建完工。2018年11月,新藏鐵路和田至拉孜段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中長期(2021-2030年)鐵路網發展規劃》。
新藏鐵路的修建難度很高,途徑世界聞名的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脈,預計全線要穿越十幾處冰達坂、幾十條冰河、沿途橫臥著逾千公裡的荒漠戈壁、永凍土層和常年積雪的崇山峻岭、人跡罕至的羌塘草原及上百裡的無人區,全線的海拔在預計在4500米以上,沿線冬季氣溫達零下40℃,氧氣含量只有內陸地區的44%。
《中國建築報》總編榮譽增先生認為,新藏鐵路未來的建成,將會成為連接新疆和西藏的重要交通要道、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的鐵路大動脈,對於加強新疆和西藏經濟、文化、旅遊等方面的交流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於西藏阿里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有重要意義。
《中國基建報》20201113 01版 頭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