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一個原子當然很難,難的是原子太小。隨手一揮就揮走了無數原子,大錘一砸原子毛也砸不到,因為大錘上肉眼看不到的粗糙表面,隨便一個坑都比原子大無數倍。
但粉碎地球更難,難的是地球太大。地球直徑有12756千米,質量有60萬億億噸,要粉碎它至少要有和它差不多大小的質量撞擊,或者極高速度的撞擊,你到哪裡去找60萬億億噸的大錘?用什麼能量去催動一顆小行星至少以一半光速撞擊地球?
除非一顆超新星在地球附近爆炸,比如太陽如果發生超新星大爆炸,就會把地球碎為齏粉。可惜太陽永遠也不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根據其質量導致的引力效應,最終太陽只會變成一顆紅巨星,有可能吞噬掉或者烤焦地球,但不會粉碎地球。
所以地球寧為瓦全也不為玉碎,哈哈。不要說渺小的人類,就是宇宙天體要粉碎地球,也極少有這個條件和機會。
人類現在擁有核彈總量約14000~15000枚,按照每枚核彈100萬噸當量計算,總當量150億噸。常聽人們議論,這些核彈可以毀滅地球幾次了,其實這種表述是很不準確的。或許這些核彈可以毀滅人類和生態,但對地球本體來說,只能是毛毛雨,即使同時起爆,也撼動不了分毫。
地球會照樣轉動,圍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照舊。
其實早在6500萬年前,比這大上萬倍威力的撞擊就考驗了地球的承受力,那就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一顆10公裡直徑小行星撞擊,撞擊坑在墨西哥內尤卡坦半島,直徑達180公裡,其威力達到100萬億噸黃色炸藥的爆炸威力,是地球所有核彈同時爆炸的6667倍。
但這顆10公裡直徑的小行星只是導致地球85%的生物滅絕,而且這種滅絕過程經歷了300萬年,其中地球環境氣候變化起著決定性因素。
在這之前,還有更大的撞擊,就是在40多億年前地球形成初期,一顆被命名為忒伊亞的行星,請注意是行星,不是小行星,其大小如火星的行星撞擊了地球,那次撞擊使已經開始凝固的地球重新回到熔融的巖漿態,濺起的物質飛上太空形成了月亮。
但地球依然安然無恙,消化了這顆融入地球的行星,使自己變得更強大。但脖子被撞歪了,所以現在地球自轉軸形成23.26度的傾角,赤道與黃道不在一個平面上,由此因禍得福,從此有了一年四季。
看來憑人類的力量要粉碎地球是完全不可能的,但人類早就已經做到了粉碎一個原子,並使他們的核子重組,從而創造出新的物質。
人類現在發現世界上存在著118種元素,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著92種,有26種是人工製造的。
製造這些元素的具體方法,就是用某種元素的原子核作為「炮彈」轟擊另一種元素的原子核,當能量達到足以擊穿原子核外殼,使兩個原子核融合時,原子核質子數量的改變,新元素也就誕生了。
比如103號元素鐒,就是利用原子序數為5的硼,轟擊原子序數為98的鉲,融合得到103號元素鐒;106號元素釒喜,是用原子序數為24的鉻,轟擊原子序數為82的鉛得到的。
製造新元素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加速器裡讓兩個原子在接近光速情況下對撞,還有一種就是通過核反應堆的核反應生成。
如今科學家們在世界上最大的強子對對撞機中,粉碎融合一個原子核已經能夠輕而易舉的實現,理論上還能夠製造微型黑洞,模擬宇宙大爆炸1分鐘的真實狀態。
核融合的前提是打破原子外殼,使兩個不同物質的核子赤裸裸相撞,然後形成新的物質。這種核融合不但使要把原子撞碎外殼剝去,還要核子相撞碎裂,才能重新糅合在一起,組合成新的物質。
製造新的物質就是改變原子核質子的數量,迄今為止,都還是嚴格遵從做加法原則,就是通過一個較輕的原子核轟擊另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從而形成更重的原子核。
如用硼原子核(原子序數為5)轟擊鉲原子核(原子序數為98),得到103號元素鐒(1961年得到);用鉻原子核(原子序數為24)轟擊鉛原子核(原子序數為82),得到106號元素釒喜(1974年得到)。
人類製造的26種元素為鎝(Tc)、鉕(Pm)、鋂(Am)、鋦(Cm)、鉳(Bk)、鉲(Cf)、鑀(Es)、鐨(Fm)、鍆(Md)、鍩(No)、鐒(Lr)、釒盧(Rf)、釒杜(Db)、釒喜(Sg)、釒波(Bh)、釒黑(Hs)、釒麥(Mt)、鐽(Ds)、錀(Rg)、鎶(Cn)、113號元素、鈇(Fl)、鏌(Mc)、鉝(Lv)、石田(Uus Ts)、氣奧(Og、Uuo)等。
這些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本來都應該是自然界存在的,否則人力是無法製造出來的。
只是這些元素半衰期太短,在自然界很難留存,人類只有通過製造填補元素周期表中的空白。
因此粉碎一個原子雖難,但遠遠不如粉碎地球的難度大,這兩種粉碎的難度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可以認為,目前人類的科科技水平要粉碎一個原子完全不在話下,但要粉碎地球就別自不量力了。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所發文章均屬原創,請尊重作者版權,轉載或引用需聯繫作者授權。謝謝理解支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