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的一天,或許大部分人都知道,那是一場壓倒性的屠殺,一顆直徑約為10公裡的小行星毫不留情地撞向地球,這場世紀浩劫終結了恐龍的統治時代,同時也讓人類心有餘悸,對於小行星的強勢打擊,人類要如何防範?或者說主動出擊?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有一顆同樣不巧的小行星直奔地球而來,重演6500萬年前那悲慘一幕!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航天事業蒸蒸日上,從登月到登陸火星甚至衝出太陽系,這一切都表明了人類對未來以及未知的渴望。而面對小行星對地球的強勢造訪,諸多專家也給出了許多打壓方法,其中最多的無非主動出擊,把小行星扼殺在半路,自然不了了之,但是這真的可能嗎?利用核百萬噸級衝擊波能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嗎?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是專家告訴你粉碎小行星來拯救地球可能行不通!是的,如果人類真的感到我們的生存受到小行星的威脅,一個潛在的解決辦法就是把那顆隱約可見的太空巖石砸成碎片,但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可能不會像人們希望的那樣成功。
科學家通過模擬研究表明,當然我們利用核彈攻擊小行星時,小行星可能不會像之前的模型所預測的那樣劇烈地分裂,而且在試圖毀滅之後,這顆小行星的引力會足夠強大,把碎片拉回重新聚在一起。
這一結果至少對小行星來說是個好兆頭。但對我們來說卻悲催了。我們過去認為,物體越大,就越容易斷裂,因為更大的物體更有可能有缺陷。然而,科學家的發現表明,小行星比我們過去認為的更強大,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完全粉碎。
因此就衍生了許多關於小行星撞地球的問題。如果有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我們是把它撞成碎片,還是把它推向另一個方向?如果是後者,我們應該用多大的力把它移開而不使它斷裂?這些都是正在審議的實際問題。
毫不奇怪,如果我們對小行星有更多的了解,回答這些問題就會容易得多。即使科學家對小行星有密度估算,他們通常也不確定它們的內部結構是什麼。儘管如此,模擬讓他們能夠大概了解範圍更廣的小行星。
其實,針對小行星的防禦計劃,NASA已經付諸實施了。還記得NASA的第一個行星防禦任務(DART)嗎?這是一項與今年登上頭條的其他小行星探測任務截然不同的任務,比如NASA的「奧西裡斯-雷克斯」(OSIRIS-REx)和日本的「隼鳥2號」(Hayabusa2),它們都在利用近地小行星收集樣本帶回地球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科學家希望這些樣本能幫助他們了解太陽系的早期。而這項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進行的名為「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的任務的一部分。與該機構迄今發射的大多數太空飛行器不同,DART的任務不是收集科學數據,更多地了解宇宙的運行方式。相反,這是NASA的第一個行星防禦任務。在2022年,雙小行星會合測試(DART)將撞擊小行星Didymos的一個小衛星。我們很期待看到它的結果!
當然,小行星不僅僅是潛在的威脅,它們還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因為它們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碎石,我們可能在它們身上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外星生命元素,甚至外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