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像科幻小說,專家告訴你粉碎小行星來拯救地球可能行不通!

2021-01-21 遨遊世界科學

6500萬年前的一天,或許大部分人都知道,那是一場壓倒性的屠殺,一顆直徑約為10公裡的小行星毫不留情地撞向地球,這場世紀浩劫終結了恐龍的統治時代,同時也讓人類心有餘悸,對於小行星的強勢打擊,人類要如何防範?或者說主動出擊?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有一顆同樣不巧的小行星直奔地球而來,重演6500萬年前那悲慘一幕!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航天事業蒸蒸日上,從登月到登陸火星甚至衝出太陽系,這一切都表明了人類對未來以及未知的渴望。而面對小行星對地球的強勢造訪,諸多專家也給出了許多打壓方法,其中最多的無非主動出擊,把小行星扼殺在半路,自然不了了之,但是這真的可能嗎?利用核百萬噸級衝擊波能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嗎?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是專家告訴你粉碎小行星來拯救地球可能行不通!是的,如果人類真的感到我們的生存受到小行星的威脅,一個潛在的解決辦法就是把那顆隱約可見的太空巖石砸成碎片,但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可能不會像人們希望的那樣成功。

科學家通過模擬研究表明,當然我們利用核彈攻擊小行星時,小行星可能不會像之前的模型所預測的那樣劇烈地分裂,而且在試圖毀滅之後,這顆小行星的引力會足夠強大,把碎片拉回重新聚在一起。

這一結果至少對小行星來說是個好兆頭。但對我們來說卻悲催了。我們過去認為,物體越大,就越容易斷裂,因為更大的物體更有可能有缺陷。然而,科學家的發現表明,小行星比我們過去認為的更強大,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完全粉碎。

因此就衍生了許多關於小行星撞地球的問題。如果有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我們是把它撞成碎片,還是把它推向另一個方向?如果是後者,我們應該用多大的力把它移開而不使它斷裂?這些都是正在審議的實際問題。

毫不奇怪,如果我們對小行星有更多的了解,回答這些問題就會容易得多。即使科學家對小行星有密度估算,他們通常也不確定它們的內部結構是什麼。儘管如此,模擬讓他們能夠大概了解範圍更廣的小行星。

其實,針對小行星的防禦計劃,NASA已經付諸實施了。還記得NASA的第一個行星防禦任務(DART)嗎?這是一項與今年登上頭條的其他小行星探測任務截然不同的任務,比如NASA的「奧西裡斯-雷克斯」(OSIRIS-REx)和日本的「隼鳥2號」(Hayabusa2),它們都在利用近地小行星收集樣本帶回地球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科學家希望這些樣本能幫助他們了解太陽系的早期。而這項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進行的名為「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的任務的一部分。與該機構迄今發射的大多數太空飛行器不同,DART的任務不是收集科學數據,更多地了解宇宙的運行方式。相反,這是NASA的第一個行星防禦任務。在2022年,雙小行星會合測試(DART)將撞擊小行星Didymos的一個小衛星。我們很期待看到它的結果!

當然,小行星不僅僅是潛在的威脅,它們還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因為它們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碎石,我們可能在它們身上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外星生命元素,甚至外星生命。

相關焦點

  • 小行星撞地球怎麼辦?這不是科幻電影
    天文學家預測,這顆小行星有1%的可能性在2027年4月27日撞上地球……地球人該怎麼辦?大約300名天文學、物理學、航天工程、應急救災等國際專家本周齊聚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在「頭腦風暴」中討論這一假設場景的應對方案。
  • 這就是小行星「造訪地球」的後果,不是科幻小說
    世界末日般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是科幻小說中才有的情節。然而,這顆行星上坑坑窪窪的隕石坑顯示出小行星撞擊是多麼真實的事情。上個月,一顆足球場大小的巨大小行星掠過地球,讓天文學家們措手不及。這一事件更加嚴重,因為「2019OK」太空隕石以65000公裡的距離從地球上空飛過,這隻有到地月距離的五分之一。雖然這在短時間內不太可能發生,但一顆末日小行星確實有一天會撞擊地球。小行星對地球造成的破壞取決於三個因素:它的大小、速度和組成。小行星的組成主要取決於它離太陽有多近。離太陽最近的大多由碳構成,而離太陽更遠的則由矽酸鹽巖石構成。
  • 科幻小說:《星際少將的全能媳婦》這個女人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
    科幻小說:《星際少將的全能媳婦》這個女人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大家好!一閒下來,小編就馬不停蹄的來為大家推書了,對於書蟲來說,沒有小說陪伴的日子是空虛的、寂寞的,希望以下這幾本小說可以將你從無聊中解救出來。
  • 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
    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而且,是從後面追趕上來粉碎的隕石! 否則,可能就不是1200人受傷的後果了. 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俄隕石墜落前,在空中被一不明飛行物擊穿的視頻!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一直活到了現在:劉慈欣科幻小說《命運》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一直活到了現在:劉慈欣科幻小說《命運》     《命運》與劉慈欣其他早期作品如《白堊紀往事》、《人和吞噬者
  • 小行星撞地球怎麼辦?全球約300名專家討論應對方案
    歐洲航天局行星防禦處聯合主任德特勒夫·科施尼告訴法新社記者,車里雅賓斯克事件存在一定「積極意義」,「讓大眾和政治決策者們清醒意識到」風險。這是車里雅賓斯克流星事件以後第四次行星防禦會議。按照布裡登斯廷的說法,開會的目的是「確保民眾明白,(小行星撞地球)這種場景不是只在好萊塢電影裡出現」。
  • 科幻電影騙人?未必!極有可能製造出的5種科幻武器是什麼?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五種有可能在地球中實現的科幻武器,說不定在未來戰爭中,我們會遇見這些武器。 5.機械外骨骼裝甲 想舉起200多斤的東西?你還記不記得阿湯哥在《明日邊緣》裡的裝甲?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和雷神公司製作了一套機器人裝甲,使人們變得更強。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王晉康賣出的《七重外殼》等幾部小說,改編的劇本也接連停下來,他在跟影視業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幻內容的資金在迅速退潮,「以至於有些公司倒閉,好多想拍科幻的也縮手了,融不到資金。但《流浪地球》成功後這個情況有所改變,可能又要熱起來。」最近,停拍的劇本又有一些開始啟動,王晉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小說《追殺K外星人》的影視化上。
  • 《流浪地球》的改編:理性屬於科幻文學,感性屬於科幻電影?
    欣賞完《流浪地球》的觀眾,大多是激動的。「中國人也能把科幻電影拍好」,這是影迷的心聲,也是對《流浪地球》最有力的肯定。談到電影的成功,當然不可能繞開劉慈欣的原作。那麼,我們應該把功勞歸於出色的文本,還是導演的改編?科幻文學的影像化,到底有沒有訣竅?電影《流浪地球》,幾乎顛覆了小說的主題《流浪地球》的原作篇幅很短小,不過20來頁。
  • 《拯救地球》這真的是一部科幻電影
    李秉伍告訴女友:來自仙女座的外星王子將會在下個月蝕前來到地球,為拯救地球,他必須要抓到宇際製藥集團的執行總裁康文植,一個狡猾的偽裝者,也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皇室遺傳DNA密碼的外星人。說完,兩人相擁而泣,恍若末日即將來臨。
  • 這本科幻小說,像一次在特拉維夫中心太空港的私人旅行
    他橫掃了軌跡獎、坎貝爾獎、世界奇幻小說獎、英國科幻協會最佳科幻小說獎、日本星雲賞最佳科幻小說等多項世界科幻獎項。《衛報》與《軌跡》將他與菲利普·K·迪克和庫特·馮內古特相提並論。他的小說被譯成多國文字,作品橫跨科幻、奇幻、歷史與現實的疆界。他也是《泰坦漫畫》的常駐作家,曾寫過劇本、短篇小說,以及詩。從 2009 年起,他主編的《世界科幻巔峰叢書》系列選集,向世界譯介了許多中國科幻作家。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科幻成為出版界C位出道的典範——電影《流浪地球》口碑爆棚、票房大賣,也因此帶動了一股科幻小說熱潮。一批新近亮相的國內中青年作家科幻小說紛紛登上熱銷榜,原本小眾的本土原創科幻文學迎來新春氣象。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但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想做科幻作家並沒有那麼容易:後來我發現,周圍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了。這種進程還在飛快地加速,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同時我也沮喪地發現,當科幻變為現實時,沒人會感到神奇,它們很快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 小行星撞地球,可能嗎?
    2020 VT4與地球擦肩而過,距離地球最近時到達南太平洋上空370公裡處,接近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此距離打破了小行星2020 QG於今年創下的3000公裡的近地小行星距離記錄。位於夏威夷的小行星對地撞擊最終預警系統(ATLAS)發現了這顆小行星,其直徑可能為5-10米。如果它撞向地球,將會在大氣層中解體。而此次與地球相遇大大改變了小行星2020 VT4的軌道,相遇前其軌道黃道傾角為13度,周期549天,相遇後變為10.2度,315天。軌道改變後,它和地球下次相遇將是2052年11月13日,屆時最近距離將在290萬千米左右。
  • 電影《2012》:地球不需要人類拯救,人類要拯救的是自己
    當然了地球也不需要人類拯救,人類需要拯救的永遠都是自己,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就是末日災難電影《2012》這部電影是2009年上映的,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電影中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電影總的瑪雅人預言卻是真的,所以這部電影在全球上映之後,人們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顆末日的種子,還記得那一年的12月21日大家都是怎樣過的嗎?
  • 除了《流浪地球》 ,還有這些科幻小說值得改編成電影
    借著《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等科幻電影大熱的勢頭,今年首場上海文學影視創投峰會將目光聚焦在科幻題材的文學作品上。6月5日,上海文學影視創投峰會科幻題材專場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召開,通過作協專業作家自薦和閱文集團、谷臻故事工場的多重推薦,共選出8部不同類型、不同主題、適宜改編為科幻電影或網絡劇的佳作。
  • 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什麼是「潛在威脅天體」
    如果在現實中,也有小行星這樣的小天體撞擊地球,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就在不久前,「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等話題上熱搜,這讓不少人捏了一把冷汗。不過,據專家解釋,這兩顆小行星都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但那些讓人有些頭疼的小行星,到底是什麼來頭?
  • 票房奔40億,《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進入主流視野
    對中國科幻、電影產業的認知差異以及審美習慣、立場觀念的不同,造成輿論的最終撕裂和不斷升級的罵戰。「極端爭議像一面鏡子,照出當下的社會狀況,其實不存在共識。」陳楸帆說。但像他或是江曉原這樣長期觀察中國科幻發展的學者或是科幻創作者,都樂於看到《流浪地球》的誕生。
  • 流浪地球結局是什麼意思?地球被成功拯救了嗎?
    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對人類整體的生存而言,種族毀滅是將個體死亡無限放大和徹底終結的終極隱喻。拯救地球和人類的行動究竟有沒有成功,影片中向大家展示的浩瀚宇宙令人嘆為觀止,發生在未來的科幻劇情讓大家觀看的時候欲罷不能,同時吳京、屈楚蕭、趙今麥等實力派演員的主演讓電影更有看點。
  • NASA密切監視:直徑1500米小行星飛向地球!5月22日凌晨抵達地球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在科幻小說和末日題材的電影中,小行星撞地球往往意味著小則夷平一座城市,大則導致整個人類文明的覆滅。可事實上,真實生活中發生這類事件的頻率要遠遠超過我們所認知的那樣。據美國航天局(NASA)消息,一顆直徑約1,500米的碳質小行星正在加速向地球駛來。目前NASA正在嚴密監視其飛行軌跡,預計這顆小行星將於2020年5月22日凌晨4:45抵達地球上空,時速超過40,500公裡/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