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一個原子比粉碎地球更難嗎?原理上看是原子,事實上卻是地球

2020-12-05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原子曾經被認為是物質的最小組成部分,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盧瑟福α粒子散射之前,一直認為原子都是物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在那個時代,還真認為粉碎原子比粉碎地球要困難,但現在不一樣了。

原子內部的世界

在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之前,其實對組成物質的原子已經有部分認識了,因為電子是在原子核之前被發現的,因此科學界認為電子就像棗糕一樣鑲嵌在原子外壁上,而原子就是一個堅固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這就是湯姆遜原子棗糕模型的來歷。

1909年盧瑟福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做了一個α粒子散實驗,環境挺簡單,用α粒子轟擊微米級別的金箔。

結果發現大部分α粒子都直接穿過金箔,只有極少數粒子發生了偏轉,另有比例大約只有1/8000發生90度偏轉,還有大角度偏轉的,無法用湯姆遜的棗糕模型來解釋。

因此在1911年,盧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此時距離真正的原子云原子模型已經很接近了。當然我們現在使用的原子模型是薛丁格的量子力學模型,因為電子這種基本粒子的運動方式遵守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它的速度和位置無法同時測定,因此眾多的電子在原子內部出現是一片概率雲的模式

盧瑟福原子模型在現在依然在原子認識入門時候會用到,因為這個方式更容易理解,而薛丁格的模型則是更是一個真實模型。

如何粉碎原子?

無論是薛丁格還是盧瑟福的原子模型,要粉碎是很簡單的,但卻不是用常見的粉碎方式,因為無論是擠壓還是研磨或者其他方式都不可能達到這個效果,因為粉碎原子不能用常規粉碎方式,只需極其簡單的方法即可!

加熱、加熱再加熱,一直到物質達到等離子狀態即可

等離子狀態就是粉碎了嗎?完全沒錯,因為等離子狀態就是電子游離了原子核成為自由電子,而失去了電子的原子核就成了離子,都將它們分離了,還不是粉碎嗎?

而且可以用電場將它們徹底分離,比如離子發動機用的就是這個原理,用電場將離子加速向後方排出,飛行器獲得前進動力,而電子則通過電子槍注入粒子羽流,讓它們會合在一起重新結合成原子,避免飛行器電荷累積。

原子真的就被粉碎了嗎?

假如我們認識就局限在盧瑟福和薛丁格的原子模型水平的話,其實上文就已經解決問題了,但偏偏不是,因為在原子內我們還認識到有原子核,是是質子和中子構成,兩者的組成又不一樣

質子:兩個上夸克+一個下夸克

中子:兩個下夸克+一個上夸克

膠子在兩者之間傳遞粘合力

因此要分離質子與中子的原子核的話還是很困難的,因為質子與中子之間有強大的結合能,想要分開他們,必須要有超過這個能量的輸入才有可能讓他們分離,當然在現代科學條件下,打開質子與中子並不難,加速器即可。困那的是如何打開中子和質子,因為它們都有三個快克構成,而由於夸克禁閉,似乎看起來無法通過加速器高能粒子撞擊的方式打開它,因此還是得用老辦法。

而這個老辦法就是溫度,只要達到夸克膠子的相變溫度,那夸克膠子就被打碎成了一盤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但其實這個溫度也是在加速器中實現的。現代高能加速器能達到宇宙誕生的10^-6S時夸克與膠子從能量中誕生時的溫度,也許未來能更高,但現在這個條件已經是極限了。

粉碎地球有多難?

從理論上來看這並不困難,因為把地球挖開運走不也是一種粉碎方法嗎?只要是建構,太陽都能搬空,但事實上這不可能,只能從地球的質量與直徑可以計算出地球的引力結合能方面來考慮,只要超過這個能量,就可以讓地球直接回到星雲時代,那麼這個能量有多大呢?

地球引力結合能:2.45X10^32J

用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公式可以計算出這它需要多少質量轉換而來

2.73×10^15千克質量完全轉換為能量

按0.7%的比例計算,需要3.89×10^17千克氘元素才可以達到這個效果,海水中的氘含量為0.0018%,那麼需要2.1×10^22千克水來提取(2.1×10^19噸)

地球上總含水量約為:1.4×10^18噸

看起來似乎還差不少,不過人類能達到氕元素聚變在從氕聚變成氘,完成兩輪質子鏈反應,那麼摧毀地球不過是跟玩一樣。

因此從這點來看粉碎原子還是比較容易點,畢竟人類製造出的加速器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但摧毀地球卻遙遙無期。

相關焦點

  • 粉碎一個原子,比粉碎一個地球更難嗎?
    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原子曾經被認為是物質的最小組成部分,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盧瑟福α粒子散射之前,一直認為原子都是物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在那個時代,還真認為粉碎原子比粉碎地球要困難,但現在不一樣了。如何粉碎原子?無論是薛丁格還是盧瑟福的原子模型,要粉碎是很簡單的,但卻不是用常見的粉碎方式,因為無論是擠壓還是研磨或者其他方式都不可能達到這個效果,因為粉碎原子不能用常規粉碎方式,只需極其簡單的方法即可!加熱、加熱再加熱,一直到物質達到等離子狀態即可等離子狀態就是粉碎了嗎?
  • 粉碎原子和粉碎地球,哪個更難?
    因此,粉碎原子本質上就是粉碎原子核,使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分開,核裂變就是類似的過程。僅剝離原子周圍的電子,並不算真正的粉碎原子。根據定義,原子核裂變和原子核衰變也不能算作粉碎原子。原子的半徑大約在10^-10米左右,原子核的半徑大約在10^-15米左右。原子如此之小,僅一滴水中就至少包含上億個原子。
  • 粉碎原子和粉碎地球哪個更難,現在的人類已經有能力做到嗎?
    粉碎一個原子當然很難,難的是原子太小。隨手一揮就揮走了無數原子,大錘一砸原子毛也砸不到,因為大錘上肉眼看不到的粗糙表面,隨便一個坑都比原子大無數倍。但粉碎地球更難,難的是地球太大。地球直徑有12756千米,質量有60萬億億噸,要粉碎它至少要有和它差不多大小的質量撞擊,或者極高速度的撞擊,你到哪裡去找60萬億億噸的大錘?
  • 光速撞擊地球的一根針能不能毀滅地球?
    網上總是有人提問「一根針以光速穿過地球會怎麼樣」,回答總是出奇的一致,物體到達光速後的能量是無限的,它會把地球炸個粉碎,甚至毀滅整個宇宙。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它違反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了使這個問題更合理,我們把速度改為0.99倍的光速,這樣既不違反物理定律,也和原問題更接近。
  • 到2245年,地球上一半的原子存儲著數字數據
    信息似乎無關緊要,但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意外的是,將佔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是一項令人費解的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觀察了數據隨時間的增長及其潛在的災難性後果。
  • 人工合成119號元素:地球上的下一個新生?(圖)
    它們在自然界並不存在(準確地說,是在地球上沒有發現它們),或者說它們佔在「房間」裡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有個別甚至是「一眨眼不到的功夫」就變成另一個居民而「溜」走了!  因此,從鈾之後的第93號到118號元素,除錼(Np)和鈽(Pu)在地球上有極微量存在外,其它都是那些至今在地球上未能被發現的元素,要通過人為創造條件分別發現它們。
  • 直觀的說如果一個原子相當一個地球,那麼原子核有多大?
    這種問題是網絡上常有的問題,問這個問題的人實際上是直觀的了解一下原子核與原子的比例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但原子核與原子本身所佔有的空間比例差距也是很大的,原子大小直徑約在10^-10米,原子核的直徑為10^-15~10^14米,也就是相差1萬到10萬倍。而太陽系直徑與太陽直徑之比卻相差1300多萬倍。因此,從大小比例上來說,原子與原子核之比與太陽系還是差了兩到三個數量級的。
  • 如果地球出現一個直徑只有一個原子那麼大的黑洞會怎麼樣?
    如果霍金對那麼一個原子那麼大的黑洞有可能會在霍金輻射下劇烈蒸發,如果霍金算得沒錯,原子大小的黑洞吸收質量的速度遠小於輻射質量的速度,那麼這個迷你黑洞將在劇烈的輻射中消耗殆盡。但是萬一霍金輻射錯了呢……萬一黑洞不存在霍金輻射呢?……這問題就比較複雜了,要看這個黑洞的初始速度和運動方向。
  • 如何「稱」一個原子的重量?
    只要在你的秤上放一個原子,絕對是最靈敏的原子,你有你的測量結果!那死皮細胞呢?它們有數萬億個原子那麼厚,從你的手上剝落下來,飄落到天平上,把你的原子埋在一堆原子二重身裡。與此同時,其他大氣粒子正在四處噴射,在你的機器上來回彈跳,讓它的原子敏感針像雨刷一樣來回擺動。所有這些都會阻礙測量,對吧?傳統的天平無法測量這麼小的質量真實的。
  • 一個原子大小的黑洞掉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黑洞,是空間中這樣一個區域,它內部的重力極大,以致於任何東西都將被其吸引,連光都無法逃脫。黑洞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位於它中心的奇點,它是黑洞的質點,黑洞所有的質量都集中在這個比原子還小得多的、幾乎是無限小的點上;而在這個奇點的外圍有一個區域,在這個區域裡因為引力極大,連光子都無法逃脫,所以我們從外界看它是黑色的,我們無法知道裡邊發生了什麼事情,因此將這個黑色區域的邊界稱為「事件視界」,又有人稱之為黑洞的「地平線」。
  • 比太陽更熱!地球地核為啥是固體?原子「洗牌」
    長久以來,地球核心(地核)給科學家帶來了一個懸而未解之迷。在地球的熔鐵核心中除呈熔融態外地核之外,還存在內地核,其溫度高於地球表面,卻不熔化並且始終保持固態晶體形式。而一項新的研究可能會為我們解開謎團,該研究表明內地核原子通過不斷重組以阻止核心變成液體。
  • 地球最頑強生物是水熊蟲?這種只有雌性的生物,DNA粉碎了也能活
    水熊蟲,被譽為地球上生命最頑強的生物。體型僅0.5mm左右、8隻腳的它可以在很多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比如從絕對零度的零下272℃,到115℃高溫;或者直接暴露在超高輻射下、泡在有毒的有機溶劑中;或在博物館的乾苔蘚樣本中休眠120年或脫水休眠10年,對它而言都不是問題。而且水熊蟲目前還是地球上唯一已知能在外太空存活的動物。
  •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專家告訴你粉碎小行星來拯救地球可能行不通!
    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有一顆同樣不巧的小行星直奔地球而來,重演6500萬年前那悲慘一幕!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航天事業蒸蒸日上,從登月到登陸火星甚至衝出太陽系,這一切都表明了人類對未來以及未知的渴望。而面對小行星對地球的強勢造訪,諸多專家也給出了許多打壓方法,其中最多的無非主動出擊,把小行星扼殺在半路,自然不了了之,但是這真的可能嗎?
  • 地球一共有多少原子?| No.128
    地球是一個宏觀的體系,而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微觀單元,因此在討論地球有多少原子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如何建立宏觀物質與微觀原子組成的聯繫。這個聯繫在物理學上用阿伏伽德羅常數來表示。它的定義是一個比值,是一個樣本中所含的基本單元數,一般指0.012kg¹²C所含的原子數。目前這個數的數值約為6.022×1023。
  • 原子有顏色嗎?為什麼光學望遠鏡看不見單個原子?
    因此,一個物體「有顏色」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雖然一個孤立的原子可以由幾種方式反射或發射可見光,但它並不是所有的方式都參與其中。如果你把「有顏色」定義得很狹隘,只包括某些機制,那麼原子就沒有顏色。如果你把「有顏色」定義的廣泛一些,那麼原子確實有顏色。讓我們看看一個物體反射或發射可見光的不同方式,並將每種方式應用到一個原子上。
  • 世界上有兩個一樣的原子嗎? No.36
    這裡小編發起一個請求,就是請小夥伴們給我們已經初見規模的答題團隊起一個名字,檢驗真愛的時刻又到了…(採納後小編看心情給驚喜!)到醫院拍X光片,有專門的鉛防護服,能有效防護X射線的危害。請問為什麼鉛能防輻射,是因為密度大嗎?那是不是比鉛密度更大的金屬如鎢、金、鉑等防護效果更好呢?
  • 任何一個原子放大,裡面都有一個星球,住著智慧生物,是這樣嗎?
    隨著二十世紀初對原子內部的認識,每一個原子內部都是一個小的「行星系」,因此也有人據此認為佛教早就洞察了宇宙的本源,那麼將原子無限放大,真會看到一個我們這樣的世界嗎?早期的原子模型都是盧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中心是一個原子核,外圍是環繞原子核的電子,非常直觀,連小孩子一看都能理解,在八十年代國內出版的科普刊物中都是這樣的描述,但它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現在的原子模型是薛丁格的電子云模型!
  • 如何稱出一個原子的重量?
    原子構成了地球上的一切物質,而原子本身又由更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除了不包含中子的氕原子之外),不同的原子包含了不同數量的亞原子粒子。那麼,原子究竟有多小呢?人類又是如何「稱出」一個原子的重量呢?原子有多大?
  • 哈勃望遠鏡:縱覽宇宙尺度—星系團、星系群,地球就是一個原子
    而在這個世界裡,相對於133億光年,我的家鄉地球只能是一個原子(核)。下面,就請跟隨我的視角,來我們的宇宙尺度。哈勃:我眼中的世界假設這是我看到的宇宙(模型)一個半徑超133億光年大圓盤(或者橢球體)。
  • 地球自轉了45億年,為何到現在還沒有停下來?能量來自哪裡?
    這個定律,粉碎了人們對永動機的幻想。一個機器,想要不外加能量就永遠運行,是不可能的。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永動機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何地球一直在自轉呢?它會不會有一天能量耗盡最終停下來?事實上,地球和永動機,是兩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