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要過去了。記得去年結束時,我計劃了自己「五個一工程」。回頭看看,完成了多少?今天說說計劃之一的「讀書」。
這一年,大多數時間,心定不下來。這一年的特殊,註定要載入中國和世界歷史。從驚恐到淡定,大多數中國人的狀態吧。時間到了下半年,我刻意定神看電視看書。看了幾本書,卻不是我心目中認可的讀物。
那天朋友的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本隨感《自由在高處》。帶了無可無不可的心態,我翻開了第一頁。隨感,隨時隨地的感想。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便是隨時隨地隨事的有所思有所感,然後落筆成章。每一篇文章的核心,只有兩個字:自由!
書店,沒有枯萎
說到自由,我首先想起裴多菲的詩:「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當年讀這首詩時,尚是懵懂少年,不懂愛情,更不要說自由了。那時候的我,已經工作。不說自由,已經固定了人生。「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如梭的這句話,有關自由的悖論,人的宿命。
嚮往自由,以為可以像鳥兒一樣在太空展翅高翔。然而,籠中鳥的生活,真的很悲哀嗎?那是他人的感覺。籠中鳥自己,未必同感。我們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揣摩他人的人生。而每個人的人生,他們既複製不來,也無法改變。「命運」這個詞,有時候真的不僅僅是個詞而已。
自由的思想,首先要有悲憫的情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難道只是詩人的多愁善感?秋聲寂寂,秋風瑟瑟,秋風秋雨……可以讓文人感佩,心生戚戚;也可以讓文人發出「冬天到了,春天還遠嗎?」的希望。都是自由的靈魂吧。
自由,有不一樣的層面。身心的自由,人的終極追求。如梭筆下的「枷鎖」,能束縛住什麼?是嚮往自由的身體,還是擁有自由的心靈?假如將自由理解為想幹嘛就幹嘛,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真的錯了。自由的前提,不要影響他人的自由。
以自己的自由為由頭,忽視他人的自由,便不是自由。作者說:「自己的人生,別人說了算很荒誕」。可是反之如何?我以為以自由為名,行自由主義之事,不是真正的自由。
青少年讀物
這本書出版於二零一一年,很多引發作者感慨的例子與事件,都親歷過。有的,當初也感慨過,只是沒有將之記錄下來。
將近年底,看了這本書,忽然覺得完成了去年的「讀書」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很少能有看了後引發深思的文字了。網絡上的文章,吸引眼球居多。看過算完,難以共鳴。雖然「開卷有益」並不錯,有多大的益處,自己內心自有評估。
高度決定格局。自由在高處的命名,我特別喜歡。世界上的芸芸眾生,有誰真的能完全自由?沒有的。這便是我理解的如梭名言。世界上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知道自己會死去。既然一定會死,何必生下來走到人世一遭?既然一定會死,生還有什麼意義?既然一定會死,理想抱負和追求,有必要嗎?
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只有人有這些思考,也只有人的自由有那麼多的束縛。花鳥蟲魚們,有江河湖海、高山平原做舞臺,無拘無束。假如沒有「人」的存在,世界就是它們的。可是,曾經是世界霸主的恐龍,為什麼消失?我以為,與過度自由相關聯。沒有控制的繁衍,率性任性地攫取,為所欲為地行動。所有一切,埋下了最終被滅亡的因子。
人,如今是世界的主宰,位於食物鏈的最頂層。人比恐龍厲害,可以設計創造出無數工具,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因為此,種種相關的問題如今越來越多表現出來。大氣汙染、溫室效應、基因改變、化學用品滲透等方方面面。這些還不夠,為了掠奪的戰爭,也時不時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
壯觀的書店
自由嗎?自由。學術自由、人格自由、生活自由,在自由的框架中,絕大多數人以為自由的一切,其實早已經被他人牢牢限制了。
我個人以為,站在高處的自由,是心靈和靈魂的自由。這是《自由在高處》這本書的精華。我喜歡這樣雲淡風輕的文字,少了矯揉做作,多了柔柔的溫情。用書中一句話:「就算是面對死亡,每個人仍然擁有自由意志」。
這才是我想說的「自由」。
我計劃中想讀一本「家長裡短」的書。這本書不是。我本意是讀書只是讀書,不去想其它。這本書,卻讓我想了很多。
很開心遇到這本書。想了很多,寫下少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