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解到自由——摘自孫瑞雪著《愛和自由》(下)

2020-12-04 搖籃網

(接上文)

遺憾的是很多大人沒有這樣的耐性。我們越來發現,在生活中,不管是大夫,還是老師,都很難容忍讓孩子自由、快樂地做他自己願意做的事。成人嫌麻煩,很簡單,一個像木偶一樣的孩子對成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成人願意做什麼事很快就能完成。可是一個在自由中的孩子我們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時間。成人大多不願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掙錢重要,看電視重要……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給孩子,並通過孩子發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我們能肯定的是我們就在這種工作中一分一秒的成長,孩子也在這種生活中一分一秒的成長。只有付出心血,讓成長一分一秒的積攢起來,才可能造就出一個非常成功的孩子。

成人的錯誤具有驚人的普遍性,我今天來的時候,遇到了一個真正是「老得掉牙的故事」。在公園的拐彎處,有一個媽媽正在給一個兩歲多的孩子買餅子。這個孩子就抓著餅子死不放,媽媽也抓著餅不放說:「你吃不了這麼多,這樣會浪費的。」可這個孩子就是抓著餅不放,說:「我能行,我能行。」但他媽媽就不給他。我站在那兒看著他們的爭執,看來一時還無法解決,我才騎上車走了。為什麼這是個老掉牙的故事呢?這個母親以為孩子很貪心,一個餅子他吃不完,卻要整塊的。在蒙特梭利

幼兒園

的好多孩子身上發現了這種情況:孩子要一個整塊,不要半塊。針對這個問題老師開會討論,當老師把每個班的情況都說出來的時候我們發現兒童對事物有一種「堅定地追求完美」的審美觀。他的審美要求遠遠超過成人,比如說廁所裡有水鏽,便池裡有黃色的水鏽,孩子就不上那個廁所。

當成人不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卻哭著堅持時,甚至每天都在重複類似的情況時,我們難道不能問個為什麼嗎?為什麼?難道是太貪心、浪費。不!不要用這種消極的想法想孩子。當你不知如何辦時,給孩子自由難道不是個好辦法嗎?是的,尤其在兒童小的時候,正好是他的審美觀念形成和建構的時候,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提供這個(建立審美的)條件和機會。

就是說寧可讓他「浪費一點」也不能破壞孩子的這種完美的追求。因為這個時候節儉的觀念還不能在他心齡中形成,但是審美的觀念正是孩子發展的關口,一定要幫他建立起來。兒童在小的時候哭是絕對有理由的,而且他的那種感覺、感想是很奇妙的,很美好的。心理學家認為,在兒童期間,一個是建立兒童完整的人格和開發兒童的智力,另一點就是培養兒童的審美觀。審美觀建立的好壞,是決定孩子從小到大是否能遠離醜惡和犯罪的關鍵,也就是說審美在某種成度上是一種道德觀。這些事情從根本上講,就是兒童發展中的自由有些時候孩子要發展什麼我們知道,那是經過客觀的謹慎的研究才知道的,它需要兒童發展的很多專業的背景知識,需要我們對孩子的深深的愛。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幾乎是一無所知,了解兒童真的很難,有個孩子蹲在一個樹坑裡,那樹剛好容下他蜷伏,他就蜷臥在裡面,背上背著一隻兔子,坑口蓋上一塊紙板,裡面的空間因為太小而使他一動不能動,可他就在裡面趴半個小時外面還有個小護衛。然後他們急不可耐的輪換著,你說奇怪不奇怪!他們在發展什麼呢?我們不知道,但孩子們喜歡這個遊戲。

只要給兒童自由。有了自由兒童就擺脫了我們狹隘的界限。有了自由兒童就去自動施行我們想不到也不理解的「神奇」的發展方式。

蒙特梭利說,當一個人在樹林裡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麼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一個優秀的蒙特梭利教師,她的傑出點就在於,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裡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 我在我的兒子身上也發現了這種「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有一次我給了他一個大的豆沙餅,然後我說:「讓媽媽吃一口嗎?」他說:「可以」我就用手掰了一塊,他把餅子扔掉,躺倒就哭。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我當時特別奇怪,他答應給我了,為什麼還這樣?我說:「你不要哭你不要哭,媽媽再給你換一個。」我就給他換了一個。他立刻站了起來,說:「媽媽,這次吃。」我就在他那個餅子邊上慢慢的咬了一口。他笑了,說:「這次對了。」然後他用手在餅子邊緣做了個手勢,意思是這次是咬的,不是掰的。掰意味著破壞了一個整體和完整,咬一口卻不算破壞。一個在審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長大後不會很平庸,也不會很野蠻,更不會很庸俗。他的整個人生基礎和結構就建立起來了。所以要作一個蒙特梭利老師,要作一個好的家長就要特別尊重孩子。

相關焦點

  • 愛和自由:孫瑞雪幼兒教育演講錄
    愛和自由:孫瑞雪幼兒教育演講錄(第三版)作  者: 孫瑞雪 著 出 版 社: 新蕾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4-5-1 定價:¥22.80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他們引領我回到了心靈的故鄉,給了我無盡的愛和滿足感。親愛的讀者,如果這本書能使您更愛您的孩子,就請您把愛送給每個孩子。在愛的環境中長大成人,他們肯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 N.145 雅燃法語教育 《愛和自由:孫瑞雪幼兒教育演講錄(全新增訂)》
    作者簡介孫瑞雪,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專家;「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歷年來被CCTV、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各大媒體競相報導;在千萬家長心中,孫瑞雪就是「育幾百寶箱」;主要代表作包括《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等,新作《完整的人》《自由中的規則》(暫定名)即將出版。
  • 三論對於「自由」的理解
    在這一篇中想繼續展開討論下這個話題。「發展個人的個性,須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須使個人擔干係,負責任。」第一部分「要有自由意志」這是胡適先生的看法。我的理解是如果一個人想要自由,想獨立於社會,首先能有這個意識,有這個念頭。也許有人覺得這個還要說嗎?誰不愛自由,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
  • 打開孩子心靈那扇窗——讀《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創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長」教育思想的創始人;「兒童敏感期理論」的創始人;專著《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長》開創了中國幼兒教育界的新紀元。她還是中國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創辦者,從1995年起應邀到全國許多城市進行蒙特梭利教育講座,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蒙特梭利教師,此書就源於她的一部演講稿。
  • 第七屆「上投摩根杯」愛和自由公益巡講直播
    >第七屆「上投摩根杯」愛和自由公益巡講直播2010-07-10 09:33:32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今天的講座是2010年愛和自由的第15站,也是最後一站,從5月18日上海第一站開始,已經走過了北京、石家莊、深圳、大連、合肥、南京、鄭州、杭州、青島、西安、太原和銀川,就象今天一樣,在每個周末都有上千名家長聚集在一起,分享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分享自己心中對於愛和自由的可愛,今天在場的每一個人無論是講者還是聽者,都是為了孩子而來,孩子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孩子的生命是屬於自己的
  • 愛和自由:不是葵花寶典
    N雲上 微博上,有人讓我談談對「愛和自由」的看法。我沒有回答,因為我相信,那是很難用一兩條微博能夠說清的事兒。 「愛和自由」在國內來自孫瑞雪教育機構的倡導,而背後的理論基礎是蒙特梭利的兒童教育理論,認為「兒童早期,給予充分的愛和自由,兒童這個精神胚胎就能夠得到自然地生長」。這個理念是很好的,是對兒童十分尊重的。
  • 香格裡拉環線回憶錄之 愛和自由的進行時
    我自此也深深明白:愛,難從自由……三四年前,剛出來騎車,勤奮又好學,總有妹子不理解地問:你這麼堅持騎車,到底為了什麼?!那些我費盡心思,千方百計想要獲得的自由啊!總是被我嚮往得緊巴緊巴的。tracy和強子——一出現,就讓人徹明「愛和自由」的真諦!
  • 不舍愛與自由什麼意思?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原文出處解釋
    2013年父親節,高曉松收到來自女兒的祝福,當時5歲的女兒親手繪製的「全家福」照片,高曉松把這幅畫和女兒的照片一起發到了微博裡。微博內容:謝謝女兒親手做的第一件父親節禮物。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意思是你這一輩子生活在一個讓人感受到溫暖的世界中,滿眼所見皆是純潔善良,心中有愛,嚮往自由。一個人只有溫暖純良了,才有資格談論愛與自由。否則自由,多少有些冠以假汝之名。
  • 愛與自由,愛心與理解,才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基本準則
    我兒子非常喜歡楊紅櫻的書,她的《馬小跳系列》簡直是他的心頭所愛,看了十幾遍。而這本《神秘的女老師》是楊紅櫻的另外一個系列,《那個騎輪箱來的蜜兒》的續集。有一天,一陣龍捲風過後,紅宮學校裡來了一位喜歡披著披肩,打紫色傘的女老師。
  • 窮其一生|追求愛和自由
    我知道我不能被世俗的態度所屈服,我還應該再做些什麼,哪怕是微小的力量,也希望有朝一日和抱有同樣志願的人,一起匯成力量的海洋,把這看似堅不可摧的世俗的堤岸擊打的粉身碎骨。是啊,你怎麼能奢求世俗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呢?你和他們終究不是一個群體裡面的,你千辛萬苦所不懈追求的愛情,正是他們孜孜不倦所要打壓和排斥的。
  • 一生溫暖純良 不舍愛與自由
    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愛讀金庸和古龍,喜歡看好萊塢的超級英雄,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中對於俠客情懷和英雄主義的體現。談起對於自己的期待,我相信很多嚮往自由的人心中都曾經有過想要成為俠的期待。
  • 解救一隻壁虎:愛,是給予自由!
    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我發現它依然站在那個位置不動,這有點不符合它的天性,我朝它叫了兩下:「嘿兄弟,你已經在那兒一晚上了。該去吃東西了。」它依然沒有動位置,然後我拿個棍子在他面前晃來晃去,它開始掙扎著,掙扎了好一會兒,都沒有移動位置,這下我才明白,他是被膠帶粘住了。
  • 自由的科學定義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是什麼?自由的靈魂拷問是什麼
    顯然,如果自由都能「綱舉目張」了,自由定義理論都能密切聯繫實際了,那麼,這個自由定義就是科學的定義了。什麼是科學?小編認為,科學就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自由廣義的來說是動植物在自然規律範圍內一切不受約束的行為。——摘自百度百科小編認為,自由之所以沒有科學的,令人充分認可的定義,就是因為他們的自由定義的「綱」不能密切聯繫實際存在和使用的自由詞彙「目」,從而使得這個自由之「網」漏洞百出,從而使得自由這個「網」沒有用。那麼,自由的科學定義又是什麼呢?
  • 解讀深度解讀《龍蝦》:婚姻的本質是擁有「自由意志」愛
    故事發生在不久的將來反烏託邦,因為未來人口老齡化將加劇,因此根據城鎮,單身人士必須被逮捕並轉移到酒店。在那裡,他們必須在45天內找到匹配的。如果失敗了,這些「單身狗」將被改造成他們選擇的動物,並被釋放到森林中。
  • 深度解讀《龍蝦》:關於婚姻的本質,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愛
    故事發生在反烏託邦的不久的未來,因為未來的人口老齡化加劇,所以根據城鎮的規定,單身的人必須要被逮捕並移送到酒店內。在那裡,他們必須要在45天之內找到一個匹配的伴侶。如果失敗了,這些"單身狗"將被轉化為他們選擇想要轉化成的動物,並被釋放到森林中。
  • 如何理解「自律者自由」?
    自律者自由是我的座右銘之一,從小學加入少先隊開始到一本一本研讀《成功學》的青春時期,自律都是我信奉的至高原則。在近 30 年的人生歷程中,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今天我就來聊聊在不同階段,我對「自律」的理解變遷。1.
  • 北大教授強世功 | 「所謂自由,就是可以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
    70年前的今天,1949年12月18日,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發表了他的新著《一九八四》。當時的人們或許不會意識到,這部稱不上鴻篇巨著的反烏託邦小說,竟成為對未來世界的絕妙預言。在之後的七十年中,「1984」這個數字成為一個符號,象徵著在極權政體下被專制與暴政掠奪主體意識與自由意志的極端年代。
  • 從法國反對大學改革談對平等自由的理解
    學生運動日前,法國政府宣布將調高歐盟之外留學生學費,在法國掀起軒然大波,很多學生上街抗議,表示對於對歐盟學生和其他學生區別對待違反了法國的自由精神。所謂平等必須照顧到彼此有些聲音說這個決定違反了法國「自詡」的平等精神,實質上,從這次運動的發起,恰恰印證了法國人對於「平等」的深刻理解。
  • 徐向東作品精選,《理解自由意志》評分高達8.7
    《理解自由意志》豆瓣評分:8.7作品簡介:本書從自由意志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詳細闡發了由自由意志問題引發的各種流派、觀點及其論證,重點探討了相容論與不相容論對自由意志問題提出的種種解決方案。當然,作者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描述自由意志問題本身的發展脈絡,更在於揭示通過自由意志問題而達到的自我理解對於我們人類的意義。
  • 鄧曉芒 | 自由意志意味著什麼?
    人在社會的異化狀態下,即使從生物學的眼光來看也在逐漸萎縮下去,他變得連動物都不如,他「只是在執行自己的動物機能時,亦即在飲食男女時,至多還在居家打扮等等時,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的;而在執行自己的人類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人不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動物的需要」。儘管如此,談到任意性和自由意志,那麼仍然應當說,這只可能是人的專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