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雪山融化導致海洋藻類「瘋長」

2020-12-05 搜狐網

  新華社洛杉磯4月21日電美國宇航局支持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由於喜馬拉雅山上的冰雪融化,導致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氣候變化,為阿拉伯海的浮遊藻類「瘋長」創造了條件。

  由美國比奇洛海洋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若阿金·戈埃斯主持的這一研究,發表在22日出版的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科學家藉助美宇航局的海洋觀測衛星發現,最近7年來阿拉伯海中浮遊藻類的濃度增加了350%,這一變化不僅改變了當地的海洋生態環境,對全球氣候也有長期影響。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說,喜馬拉雅山脈高山積雪的消退已是近年來不斷被觀測到的事實,由於高山上的冰雪「蓋子」逐漸融化,冰雪反射的太陽輻射熱量減少,熱量更多地被土壤所吸收。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這導致印度次大陸和阿拉伯海的溫差加大,而溫差又使海陸之間的氣壓差擴大,海面的氣壓高而陸地的氣壓低。

  在阿拉伯海西南部,這一氣壓差使海洋上空的溼潤空氣進入南亞季風,給印度次大陸帶來降水。而在阿拉伯海西部,氣壓差造成的風使底部海水「翻騰」上來,能吸收更多的氧,因而為浮遊藻類的生長創造了條件。自1997年以來,非洲東部的索馬利亞和中東的阿曼、葉門沿海浮遊藻類生長明顯增加。

  戈埃斯說,浮遊藻類增加短期內可能使海洋漁業資源恢復,但從長期來看卻可能有害。因為阿拉伯海是世界上深度最大的缺氧海域,浮遊藻類「瘋長」會加快耗盡海水中的氧,造成「赤潮」現象,藻類分泌的毒素還會殺死海中的其他動植物。

  而且,海水中的氧耗盡會導致海中一類厭氧菌增加,厭氧菌的新陳代謝會產生大量俗稱「笑氣」的氧化亞氮。氧化亞氮是一種效力極強的溫室氣體,產生溫室效應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310倍,因而這一進程可能加劇全球變暖。

相關焦點

  • 喜馬拉雅冰雪融化,毒藻盛開太空可見,連鎖反應釀巨大生態災難!
    氣候變暖帶來的災難已經愈演愈烈,美國宇航局(NASA)衛星圖像顯示,由於溫度升高帶來的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融化,導致阿拉伯海氣溫升高,有毒藻類泛濫,底層食物鏈被破壞,大量魚類正在死亡,沿海1.5然而夜光藻雖然美麗,對海洋生態鏈來說卻是災難,因為它完全就是浮遊生物中的「戰鬥機」,可以吞噬其它浮遊生物、硅藻、甲藻、細菌,甚至連魚卵都不放過。而且它在吃掉這些浮遊生物後,體內會留下大量氨,導致魚類等其它動物對它們不感興趣——這也很好理解,相信你對滿滿尿騷味的食物也沒有辦法下口。
  • 喜馬拉雅山的植物瘋長,南極出現大量藻類,「綠色」正在攻擊地球
    喜馬拉雅又被稱為是「世界之巔」,在全世界範圍內海拔超過8千米的14座高峰中,有10座都位於喜馬拉雅境內。但近年來,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極地地區的溫度突破了20度,而喜馬拉雅也毫無意外地受到了牽連。但最近,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一項數據顯示,喜馬拉雅境內的植物正在瘋狂地生長。這些新長出來的植物不斷突破雪線,且隨著白色雪原的消失,科學家發現喜馬拉雅變得更綠了。
  • 喜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比上世紀快一倍
    【新華社微特稿】一項研究發現,自2000年起,喜馬拉雅山地區冰川每年融化的厚度超過1.5英尺(45.7釐米),融化速度是1975年至2000年的將近兩倍。報告主筆、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冰川研究員喬舒亞·莫勒說:「消融的冰量之高令人恐懼,更可怕的是融化速度加倍。」莫勒說,喜馬拉雅冰川融化量不及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因而對海平面上升「貢獻」不算大。只是,喜馬拉雅冰川融化產生的後果更直接。
  • 喜馬拉雅山脈冰山融化速度近年來加劇一倍。
    一項新的綜合研究表明,自21世紀初以來,由氣溫上升引起的喜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急劇加快。這項分析跨越了印度、中國、尼泊爾和不丹長達40年的衛星觀測,顯示自2000年以來,冰川每年減少相當於垂直英尺和一半的冰量-是1975年至2000年期間融化量的兩倍。
  • 川大教授拍出喜馬拉雅山脈雪山圖,包含近千座山峰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導讀近日,一張喜馬拉雅山脈的雪山長圖在微博上走紅,點擊量超2000萬,很多網友被深深震撼。圖片拍下了山脈長達480公裡內的近千座山峰,包含7座8000米以上山峰,100多座7000米以上山峰。拍攝這張世界屋脊「全家福」的是一位川大教授。
  • 冰川融化出現神秘物體
    冰川融化出現神秘物體,連科學家都無法解釋!喜馬拉雅山脈,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每年都能吸引很多人去挑戰翻越它,但是能到山巔的人也少之又少,因為人類對它的了解實在有限,於是它也成為了一處神秘的地方。這些年,我們經常提到的「全球變暖」,對冰川融化有很大的影響。
  • 阿爾卑斯山冰雪融化後,出現了粉色冰川,真「出事了」?
    近日,出現了一件怪事,阿爾卑斯山雪山的冰雪融化後為什麼阿爾卑斯山的冰雪會融化,這是因為全球性變暖,導致積澱的厚雪融化,但是藻類也會加速全球變暖,導致冰雪融化的速度變快。然後通過融化的冰雪得到一個良好的繁殖環境,達到更好的繁殖情況。從而這一系列就變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一邊吸收輻射,一邊惡化環境,也不是這種藻類是福是禍?
  • 阿爾卑斯山冰雪融化後,出現了粉色冰川,真「出事了」?
    大自然,在面對人類的發展,原始森林被改造,原始土地被開發,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也開始被破壞,除了一些動物被吃到滅絕,還伴隨著人類的快速發展導致生活環境得到了破壞。近日,出現了一件怪事,阿爾卑斯山雪山的冰雪融化後,出現了粉色的冰川,這是怎麼回事?是大自然給人們的警告?還是真的出事了?
  • 吉力馬札羅山積雪融化 "赤道雪山"將消失
    近年來,海拔5896米的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山頂積雪融化、冰川消失現象非常嚴重,在過去的80年內冰川已 經萎縮了80%以上。有環境專家指出,吉力馬札羅雪頂可能將在10年內徹底融化消失,屆時吉力馬札羅山獨有的「赤道雪山」奇觀將與人類告別。
  • 冰雪融化後,湖中出現一場景讓人難以相信
    喜馬拉雅山脈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一直屹立於青藏高原的南部地區。它的身姿吸引了無數探險家前去冒險,隨著海拔的增高,山脈的溫度也隨之降低,因此在喜馬拉雅的高海拔地區,終年雪山皚皚,一年四季冰雪都不會融化,而其藏語的含義也是「雪的故鄉」。
  • 南冰洋巨型冰山在海洋藻類固碳中發揮重要作用
    1月11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題為「巨大的冰川施肥使南大洋海洋生產力增強」(Enhanced southern ocean marine productivity due to fertilization by giant icebergs)的文章指出南冰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 海拔4000米的喜馬拉雅,雪豹媽媽從容帶娃:以後雪山就交給你們了
    海拔4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雪豹媽媽從容帶娃:以後,雪山就交給你們守護了「生命」二字實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字眼,世間生命在一些情境之下雖然脆弱易逝,但多數時間都充滿韌力,欣欣向榮。3月20日,野生動物攝影師維克拉姆·辛格公布了一組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一側海拔4000米處的一個野生雪豹家庭的照片。照片中,一位雪豹母親剛剛結束一段辛苦的「帶娃」時光,趴在一塊陡峭的巖石上休息。而它的兩個接近兩歲的雪豹幼崽,則絲毫沒有疲憊的跡象,在懸崖峭壁之間來回移動。
  • 「雪球地球」時代海洋藻類繁榮促使動物誕生
    澳大利亞科學家最近提出,在6億多年前的「雪球地球」時代,一次升溫事件使大量營養物質進入海洋,導致藻類迅速繁榮,為動物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從澳大利亞中部地區提取古代沉積巖樣本,分析其中的古生物分子,發現在成冰紀晚期短短1000多萬年時間裡,海洋中的浮遊藻類迅速崛起。
  • 真核藻類爆發或導致奧陶紀生物大滅絕
    記者昨日從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安·皮爾遜課題組獲悉,這一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真核藻類的大爆發,或觸發赫南特冰期,並間接導致奧陶紀末期生物的集體滅絕。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
  • 如果藻類佔領我們的地球上全部的海洋會怎麼樣?
    那麼 如果我們的海洋很快被綠色的淤泥佔領,大部分的海灘都開始變成這樣, 那會怎麼樣呢?人們不是在核廢料堆裡遊泳而是海藻!如果藻類佔據了我們所有的海洋,它將更多地改變我們的生活,而不僅僅是我們度假的方式。為什麼在海藻中遊泳或可致命?它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什麼影響?它將如何幫助我們拯救地球?這裡是濤濤隨記,這篇文章講述的是:藻類佔領海洋會怎麼樣?
  • 阿爾卑斯山出現罕見現象粉色冰川:科學家解釋稱這是一種藻類
    科學家稱此現象與一種藻類有關,該藻類會加速氣候變化,造成當地冰川融化速度變快。所有使雪顏色變深的物質都會加速輻射的吸收,導致雪的融化。」據媒體報導,該藻類可能來自格陵蘭,而它出現在義大利可能與人類活動有關。比亞吉奧表示我們正在量化本地區非人為因素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藻類出現是自然的現象。但也有可能與人們的滑雪和徒步旅行有關。
  • 冰川長滿紅色藻類,人類或將地球帶回9000萬年前?
    地球的氣候環境究竟經過了什麼樣的變化,才導致南極地區大量冰川的出現?35度,由於海洋當中洋流的不斷運動,它們很有可能將海水當中所飽含的這些溫暖帶到南極甚至北極地區。如今在全球變暖的環境下,由於冰川開始不斷的融化,自然環境當中自然也會產生一些異象。
  • 七座「瀕危」冰川:因氣候變暖大面積融化,生態系統已紊亂
    我們都知道人為導致的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中,但多數人都只想到南北極融化的冰蓋,或海島國家受海平面上升而飽受侵害,卻忽略了氣候變暖對陸地、對生態造成的破壞不亞於災難,比如七座大面積融化、已進入「瀕危」狀態的冰川,其生態系統已經紊亂到乾旱缺水、森林大火、動物死亡、植被減少等現象頻發。
  • 七座「瀕危」冰川:因氣候變暖大面積融化,生態系統已紊亂
    我們都知道人為導致的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中,但多數人都只想到南北極融化的冰蓋,或海島國家受海平面上升而飽受侵害,卻忽略了氣候變暖對陸地、對生態造成的破壞不亞於災難,比如七座大面積融化、已進入「瀕危」狀態的冰川,其生態系統已經紊亂到乾旱缺水、森林大火、動物死亡、植被減少等現象頻發。
  • 地中海藻類大量繁衍,格陵蘭島冰川急劇減少
    海洋循環是地中海藻類生長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每年十二月份硝酸鹽的早期出現似乎是地中海藻類大量繁殖的有利條件。科學家們仍然不確定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些水華,但他們知道,冬季海洋大規模環流會導致營養物質供應給地中海。研究人員從兩個傳感器收集了不同深度(從地表到1000米)的硝酸鹽濃度,分別在一年後和兩年後觀測數據。結合他們的數據和同步的衛星葉綠素濃度信息,研究人員發現,硝酸鹽在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首次出現高濃度,並持續到2月,而高葉綠素水平只在3月觀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