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帶來的災難已經愈演愈烈,美國宇航局(NASA)衛星圖像顯示,由於溫度升高帶來的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融化,導致阿拉伯海氣溫升高,有毒藻類泛濫,底層食物鏈被破壞,大量魚類正在死亡,沿海1.5億人生計受到影響。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阿曼蘇丹卡布斯大學的國際研究小組,研究人員利用實驗數據、現場數據和NASA的衛星圖像,對阿拉伯海的夜光藻進行研究,發現它們的崛起已經導致該海域巨大的生態鏈災難。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又叫夜光蟲,是一種毫米大小的浮遊生物。這樣說你可能還是不太明白,但我說起另一個名字,你可能就恍然大悟了,在臺灣和馬來西亞,夜光藻被稱作藍眼淚,可以在晚上發出藍色的螢光,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景致,很多人旅遊都要專程去看藍眼淚。
然而夜光藻雖然美麗,對海洋生態鏈來說卻是災難,因為它完全就是浮遊生物中的「戰鬥機」,可以吞噬其它浮遊生物、硅藻、甲藻、細菌,甚至連魚卵都不放過。而且它在吃掉這些浮遊生物後,體內會留下大量氨,導致魚類等其它動物對它們不感興趣——這也很好理解,相信你對滿滿尿騷味的食物也沒有辦法下口。
在通常情況下,從喜馬拉雅山脈吹來的寒冷冬季季風,會將海面冷卻,冷水下沉,讓營養豐富的下層海水泛起,給食物鏈底層的浮遊生物們帶來豐盛的食物,大家各取所需,相安無事。而食物鏈更高層的魚兒們也可以大快朵頤,鶯歌燕舞,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海洋和睦大家庭情景。
然而,氣候變暖讓喜馬拉雅山脈冰川不斷萎縮,積雪不斷融化,導致季風被打散,整個過程被破壞,海洋表層營養減少,氧氣含量降低。這讓夜光藻迅速崛起搶佔了生態位,因為在低氧情況下其細胞內共生體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最關鍵的是它不像其它浮遊生物,沒有吃的可以直接把其它浮遊生物作為營養品。在這種多管齊下的「掠食」方式下,夜光藻迅速變身微型「超級戰鬥機」,加劇了海洋缺氧和海水氨化,導致其它浮遊生物數量大大減少,進而導致阿拉伯海水質破壞,魚類大量死亡,對當地的漁業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1.5億以此為生的漁民愁上心頭。
當然,也不是沒有喜歡尿騷味的動物,水母和海樽就對夜光藻情有獨鍾,滿滿尿騷味也絲毫不影響它們的口感和食慾。但這又帶來了另外的問題,阿曼的海水淡化廠、煉油廠和天然氣廠,由於被夜光藻和大量享用它們的水母堵塞,不得不減產停產,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看看,平衡一旦被打破,將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地球平均氣溫從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150年,因人類額外排放增加的近50%二氧化碳,導致了1.1攝氏度的升高,進而喜馬拉雅山脈冰雪消融,阿拉伯海夜光藻綻放,大量魚類死亡,影響到上億人的生計。美麗的藍眼淚,真的是滿腹辛酸淚啊!
這項研究發表在5月4日《科學報告》上。
參考:
Scientific Reports:Ecosystem state change in the Arabian Sea fuelled by the recent loss of snow over the Himalayan-Tibetan Plateau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