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聽聲音的音量和範圍

2021-01-21 騰訊網

人耳所能聽到的最小音量是0dB,也就是從0dB以上才有「聲音」,事實上我們能聽到的聲音跟環境噪音有很大的關係,音樂廳的空間背景噪音大約在20-25dB左右,一般臨大街的公寓測起來背景噪音往往高達60dB以上,很安靜的公寓大約能夠有35dB左右的背景噪音,這已經可以讓我們感覺非常安靜了。如果環境噪音太高,太小的音量會被雜音遮蔽,無法讓「大腦」感知到。人耳能夠忍受的最大音量大約是130dB,此時耳朵會開始感到疼痛,再大聲甚至會導致耳朵受損。

每個人對聲音的頻率響應感知會有所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也會下降。事實上人耳對不同的頻率也有不同的敏感度差異,頻率越低敏感度越差,頻率越高敏感度也越低。而在2000Hz-5000Hz這段頻域人耳的敏感度比較高,尤其3000Hz-4000Hz這段頻域最敏感(這是因為耳道共鳴所致)。這也是為何一般人都覺得大音量下3000Hz-4000Hz之間的頻域「比較吵」的原因,處理聆聽空間時這段頻域要著重吸音。市面上辦公室或公共空間廣泛使用在天花板上的礦纖板就是用來吸收這段頻域的材料。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人耳所能承受的至大音量是90分貝
    前幾年,青少年耳膜受損主要是長時間聽MP3導致的,而近來,一些年輕人將自己的私家車進行改裝,身在車中猶如進入了迪廳酒吧,心臟和耳膜都會隨著音樂一起共振,這樣不僅不利於行車安全,而且很可能對耳朵造成損害。據了解,即使音量未開到至大,聽搖滾樂時也達95分貝,聽迪斯科音樂可高達110分貝以上。即使只將手機放在耳邊,鈴聲也可達128分貝。
  • 聽耳機音量最好控制在60分貝以下
    聽P3時間過長,導致耳朵長期受音樂震動的刺激而發炎,對高頻率聲響的正常聽覺能力減弱。對此,專家建議,在使用P3等可攜式播放器時,應將音量控制適度,儘量保持在60分貝以下。 近日,重慶3000多名高三考生結束了考前體檢。其體檢報告表明,聽力不合格的高中生比例在最近幾年呈明顯上升趨勢。
  • 人耳的傳導通路
    聲音也可以通過骨導傳到內耳,聲刺激通過顱骨振動繞過外耳和中耳直接刺激內耳淋巴液。 骨導:正常人除了聽自己的聲音用骨導外,其餘幾乎全部通過氣導。大多數人在第一次聽見自己的錄音時,都沒有意識到那是自己的聲音,因為此時他們僅僅通過氣導聽,而不是氣、骨導混聽。為證明骨導的存在,刮刮你的頭,你聽到的搔刮聲幾乎完全通過骨導,再刮刮你的手背,此時聽到的聲音是通過氣導。
  • 超過35歲 就聽不到這種聲音?
    日前,一篇名為《據說超過35歲的人,就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了》的文章紅遍朋友圈。一時間,60後70後甚至部分80後紛紛表示被虐哭,因為對於90後和00後而言無比清晰的聲音在他們的耳中成為了靜音。文章的作者稱,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把這個聲音設置成了手機鈴聲,這樣的話,即使是上課有人打電話進來,他們的老師也根!本!聽!不!見!
  • 人耳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眾所周知,振動的物體引發聲波,聲波通過空氣傳到人耳,那麼接下來,人耳是如何工作來產生聽覺的呢?
  • 什麼是聲音?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聽見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汽車的引擎,小動物的叫聲,人與人之間相互說話的聲音,我們可以清晰的用耳朵分辨出不同的聲音,但是還有很多聲音是我們用耳朵聽不見的,這些聲音的頻率比20000Hz要高,比20Hz要低,我們把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把頻率低於
  • 電視配音知識(聲音的元素和物理屬性)
    二、聲音的物理特性 波形、振幅與頻率是聲音的重要物理特性,對聲音進行編輯處理,就是要改變這三個物理量。 (一)波形 聲音是在特定環境(如空氣)中並在一個特定的頻率範圍內因振動而形成的。人耳能聽到的聲音是在特定的頻率範圍內因振動而產生的。
  • 原子彈爆炸瞬間真的沒有聲音?如果有,為什麼人耳聽不到?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原子彈在爆炸的時候,有沒有聲音呢?很多電影上的情節,原子彈爆炸瞬間都是靜止的鏡頭,仿佛世界都是靜音的,人們只是看到那樣壯觀的景象,但並沒有聲音。其實不然,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是有聲音的,但是人類聽到的聲響頂多只會是一聲悶響。
  • 為什麼你用耳機聽音樂的聲音越來越大?
    你有沒有發現你聽耳機或是聽喇叭的時候,有把音量越推越高的趨勢?如果有,請務必把音量調到你當初聽音樂的音量,慢慢去習慣,或是休息個幾天再回頭聽吧!最後就是個人聆聽習慣,我們遇到很多人只要是一戴上耳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音量crank到80%以上,目的就是要直接把自己關在聽音樂的情境或是想要聽起來比較爽,千萬不要這樣! 一張圖來解釋你可能音樂越聽越大聲
  • 你喜歡聽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嗎?為什麼這種聲音讓人難以接受?
    你喜歡聽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嗎?為什麼這種聲音讓人難以接受?當看到這個題目時,是不是想起了腦海中不愉快的記憶?頭皮已經麻了嗎?釘子刮擦黑板的聲音、泡沫劃玻璃的聲音、磨牙的聲音、金屬勺子的摩擦聲、金屬刮擦的聲音……如果你在生活中聽到這些聲音,你會不會感到頭皮麻木、牙齒酸澀、瘋狂、不舒服、心裡煩躁不已!為什麼刮黑板的聲音讓人難以忍受?幾乎沒有人能抵擋手指甲刮黑板的聲音。
  • 搖搖車音量超過88分貝 兒童長時間聽易損害聽力
    不久前,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准發布4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其中,除近耳玩具外的所有其他玩具產生的連續聲音的平均聲級不應超過85分貝。記者隨機測試發現,路邊的搖搖車音量最高達118.4分貝,最低也有88.6分貝。醫生表示,長時間處於分貝過高的噪音環境下,孩子的聽力和語言發育的確會受到影響。
  • 告訴你聲音三要素是什麼
    對於響度的心理感受,一般用單位宋(Sone)來度量,並定義lkHz、40dB的純音的響度為1宋。響度的相對量稱為響度級,它表示的是某響度與基準響度比值的對數值,單位為口方(phon),即當人耳感到某聲音與1kHz單一頻率的純音同樣響時,該聲音聲壓級的分貝數即為其響度級。可見,無論在客觀和主觀上,這 兩個單位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除1kHz純音外,聲壓級的值一般不等於響度級的值,使用中要注意。
  • 人耳最多能聽20kHz聲音,我們還有必要聽採樣率44.1kHz的音頻嗎?
    我們知道,人耳能探聽的聲音頻率在20-20kHz,但是我們播放器裡的無損音樂,聲音的採樣頻率都是44.1kHz,是多此一舉?
  • 耳機正在奪走聽力 戴耳機音量過大是重要原因
    現象  很多年輕人的聽力下降  已經和老年人差不多  「像小王這樣的情況並不少,很多年輕人到我們這裡一檢查,發現聽力已經和老年人差不多。」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胡純紅告訴記者,這和年輕人喜歡用耳機聽歌有相關性。
  • 五「人耳結構、如何接收聲音、耳部疾病」
    一、人耳結構我們的人體器官都是很精美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人耳也是一個精美的器官。今天我們來看看人耳怎樣聽到聲音的。首先看一下耳朵的大致結構。我們可以粗略地把耳朵看成是外耳、中耳和內耳的組合體。
  • 「科普向」別讓到耳聲音再摻水—全面降噪:耳機、前端還得兩手抓
    很多人對噪音的認知存在誤區,以為只有超過一定分貝,對聽覺造成一定刺激的才算噪音。其實從環保角度講,凡是妨礙正常做休,且對要聽的音頻產生幹擾的聲音都算噪音。低音容易掩蔽高音,頻率相近的聲音易產生掩蔽。我們可以想像成是聲音間的「博弈」,或者是扳手腕,想要壓倒對方必須使出更大的勁。簡單講就是噪音很大的情況下你需要開大音量才能忽視噪音的存在。
  • 少兒科普:老戴著耳機聽東西真的會聾?
    少兒科普:老戴著耳機聽東西真的會聾? 音量越大 損傷越大 戴耳機怎麼會給耳朵造成損傷?
  • 健康吧︱聽不到這聲音說明耳朵老化了,這居然是真的
    好幾年前,就有報導稱英國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名為「青少年超音驅逐器」的聲音。這種聲音其實就是頻率高達14400赫茲的電流聲,聽得到的人會感到很刺耳。不過,測試發現,有20多歲的小夥子發現自己聽不到,也有50多歲的大媽覺得刺耳。那這個測試靠譜嗎?
  • 聲音「三要素」---響度,音高,音色
    所以,對人耳聽覺特性的研究目前*於在心理聲學和語言聲學。人耳對不同強度、不同頻率聲音的聽覺範圍稱為聲域。在人耳的聲域範圍內,聲音聽覺心理的主觀感受主要有響度、音高、音色等特徵和掩蔽效應、高頻定位等特性。其中響度、音高、音色可以在主觀上用來描述具有振幅、頻率和相位三個物理量的任何複雜的聲音,故又稱為聲音「三要素」;而在多種音源場合,人耳掩蔽效應等特性更重要,它是心理聲學的基礎。
  • 半數年輕人用耳機音量超標 聽力損傷多年後顯現
    該組織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約有11億青少年正在受到個人視聽設備和娛樂場所噪音超標的威脅。在12歲到35歲的人群中,將近百分之五十的人在使用個人視聽設備時音量超標。  噪音超60分貝不應用耳機  記者在地鐵中,使用不同的手機測噪音軟體三次測量地鐵車廂內噪音,結果顯示:車廂內噪音分別達76分貝、85分貝和95分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