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最大兩棲動物,我們原來一直愛錯了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作者/江山

    編輯/張國

    趙海鵬第一次在野外看見中國大鯢,是在2014年貴州省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他們已經很久沒在野外見過野生大鯢了,這一發現讓他所在的科考隊格外興奮。

    這種俗稱「娃娃魚」的生物,學名為「中國大鯢」。經過數億年保持至今,是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生物界的「活化石」之一。

    多年以來,生物學家一直將大鯢劃分為中國大鯢、日本大鯢、美洲大鯢3個物種,其中中國大鯢處境最為危險,早在2004年就載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屬於極度瀕危物種。

    但是,這隻4年前發現於梵淨山腳下溪水中的「野生」大鯢讓人們大吃一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基因比對發現,這隻大鯢並非貴州當地「土著」,而是來自陝西。

    兩周前,他們公布了一項歷時10年的研究結果:一直被視為單一物種的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隱存物種組成。

    這一發現意味著本已危機四伏的中國大鯢保護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近年來,規模化養殖、野外放歸等一系列「保護」行為,也許直接汙染了大鯢不同物種的基因獨特性。

    1.7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大鯢與恐龍為伍時,人類的祖先尚未誕生。這種行動遲緩、性情溫順的兩棲動物躲過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經歷數度物種滅絕和新生,存活下來。

    這一次,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的論文標題就是,《中國大鯢揭示隱存物種的悄然滅絕》。

    1.「這一結果讓我們一下子坐到凳子上,目瞪口呆」

    經過近10年的考察,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與國內外多個科研單位和林業部門合作,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到70個野生和1034個養殖的中國大鯢樣本。

    其中在2013~2016年,多個科研單位曾參與一項調查計劃。4年間,各地區科考隊在16個省97個縣可能的大鯢棲息地開展獨立調查。

    結果令他們大失所望。他們只在4個縣找到了野生大鯢,共計24隻;而在這些河流周邊1000米範圍內的問卷調查表明,當地居民上一次見到大鯢的平均時間是19年前。曾經廣泛分布在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大鯢,不知從何時開始沒了蹤影。

    「找到一隻野生的日本大鯢平均需要1.2小時,美洲大鯢需要2.2小時。找到一隻野生的中國大鯢平均要花上4個月。」他們在一篇研究論文裡說。

    在中國民間,因為叫聲像嬰兒啼哭,大鯢被賦予「娃娃魚」的暱稱。「娃娃魚」一度被視為不祥之兆,逃過了人們的口腹之慾。

    在調查期間,趙海鵬的老師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河南某山區所見大鯢繁盛的情景:「村裡舉辦婚宴,每張大圓桌都能端上一盤大鯢,還是婚宴前夕臨時捕捉的野生個體。」這段回憶也暗示,中國大鯢的命運從那時起已面臨威脅。

    2007年起,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對中國大鯢物種開展了野外調查及遺傳譜系學研究。該所研究員車靜告訴記者,考慮到兩棲類生活特性,遷移能力差,另外,中國大鯢各自生活在獨立的水系中,理論上講應該有很大的遺傳分化,甚至包含隱存獨立種。

    僅憑肉眼觀測,很難從大鯢極其相似的體貌特徵辨別出它們的差異。此外,多年來人為遷移造成大鯢種群的混淆和雜交現象,僅憑形態觀測,更是難上加難。進行基因鑑定是可行的方法,但也面臨困難。大鯢基因組是由大約500億個鹼基構成,人類基因組的鹼基數為30億個左右。目前限於技術,很難組裝出中國大鯢的全基因組序列。

    後來,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為認識這種生物帶來了新的契機。

    據車靜介紹,在此之前,中科院昆明動物通過線粒體基因片斷分析,發現中國大鯢有7個支系。但是線粒體不能代表基因組水平,難以一錘定音。

    做簡化基因組數據分析時,車靜發現,有5個支系從準基因組的數據上看已經產生很大的分化了。如果它們在野外異域分布,沒有人為因素把它們放到一起,它們永遠不會相遇。

    他們發現不同支系的中國大鯢已經在野外分別演化了471萬年~1025萬年,經過這樣漫長的時間,不同的種群很可能已分化為獨立的物種了。也就是說,中國大鯢至少存在5種完全不一樣的隱存支系,「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物種分化的水平」。

    簡化基因組數據分析結果,讓全組成員都十分震驚,車靜形容:「這一結果讓我們一下子坐到凳子上,目瞪口呆。」

    新發現的5個隱存物種按目前的大概分布,分別是陝西種、四川種、廣西種、貴州種和安徽種,分布地與水系分布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及錢塘江等水系流域。

    車靜非常清楚,這證明了一個長期的猜測: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娃娃魚雖擁有同一個稱謂,漫長的時間和遙遠的空間阻斷了它們之間的聯繫,如今它們已經完全不屬於同一個物種。

    新發現牽動了世界同行的神經,但車靜沒有多少自豪之感,因為更嚴峻的問題接踵而至:此前從未證實如此巨大的遺傳分化,中國不同地區的大鯢長期被視為一種。無論人工養殖,還是政府鼓勵的增殖放流保護,都以這樣的認識為基礎。但現在看來,這些保護隱藏巨大的風險。「保護」直接導致的後果,很可能是基因同質化,也許其中一些隱存物種已經遭遇滅頂之災。

    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原則,是「最大程度保護遺傳進化的獨特單元」。

    2.「野外什麼也看不到,全部都在養殖場」

    在見到那條野生大鯢之前,全組人員已經在梵淨山的苦竹壩搜尋了兩天。這裡是列入規劃的大鯢保護區。全國針對中國大鯢的保護區共有33個。

    倫敦動物學會爬行動物組負責人本·塔普利也參與了調查,最讓他吃驚的就是,即使在這樣的區域,見到的野生大鯢居然這麼少。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之前也做過一些極危兩棲動物相關工作,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相對比較容易找到目標物種。相反,中國大鯢作為這麼大體型的生物,居然這麼難找,實在令人驚訝。」

    科考隊裡上了年紀的專家還記得,小時候在山澗裡,常常可以見到大鯢。「但現在的孩子看不到這一景象了。」車靜傷感地說。

    尋找野外大鯢時,科考人員需要穿上潛水服或下水衣,夜間踏查需打著手電筒,在沒膝乃至及腰深的溪水中溯流而上,不放過任何一個洞穴、石縫和草叢。

    同行的倫敦動物學會專家給團隊成員留下深刻印象。每到一個點考察,他們會建議大家將車遠遠地停在路邊,下水之前,從頭到腳包括工具一律消毒。調查中遵循的原則是,即使做科研工作,也要努力防止給任何地方帶去汙染和傳染病。

    在梵淨山,是裝著沙丁魚和雞肝的誘捕籠帶來了好消息。第一天查看時,籠子空空如也。第二天,前去查看的隊員驚呼起來,一隻野生大鯢落入誘捕籠裡。

    這是一隻長約四五十釐米的大鯢,身上有著典型的疣突,安靜地趴在籠子裡。研究人員將它標記、稱重、測量,取得基因和病原體樣本之後,按照規定交給轄區漁政管理部門。

    這隻大鯢並不算最強壯的類型,但足以讓所有在場者感到興奮。兩年後回憶起那一刻,本·塔普利依然記憶清晰:「那天早上,我們又冷又累,情緒不高。但這樣的時刻讓你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在野外見到這驚人的生物,更加堅定了我們要保護這一神奇物種的決心。」

    當時他們沒有想到,這隻大鯢不是貴州「原住民」。它的故鄉是陝西。參加考察的團隊成員推測,它很可能來自附近的養殖場,趁著雨季漲潮時逃出牢籠,或是在某次放流中存活下來。

    野生大鯢難覓蹤影,養殖場裡則是另一番景象。「有個怪象就是野外什麼也看不到,全部都在養殖場,成千上萬。」車靜說。

    許多人見過養殖場裡被圈養的大鯢。那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顏芳向記者描述,身材巨大、四肢嬌小的娃娃魚拖曳著尾巴,被困在一個個用水泥砌築的洞穴中,它們的卵放在籃子裡撫育,「像一枚枚光潔的銀幣」。據介紹,大鯢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無法自然產卵,到了交配季節,只能靠催產素催產交配。

    作為珍貴物種,中國大鯢曾在20世紀60年代為國家換取過大量外匯,但那時政府定點收購的都是成熟個體,野生大鯢的種群沒受到致命的衝擊。大鯢的養殖合法化始於20世紀70年代。市場需求強烈刺激了人工養殖,農民捉到野生大鯢,會賣給人工養殖場,最貴時一公斤可賣1萬元。

    科考隊從養殖場採樣,並不比野外採集容易多少。雖然許多大鯢養殖戶都很支持,也有一些時候,即使當地政府願意提供幫助,大鯢養殖戶也不願意向他們展示自己最珍貴的「財產」,科學家們只能從普通大鯢身上獲取蛻皮和口腔黏液作為遺傳學研究材料。

    野生大鯢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非經許可,嚴禁捕獵、經營和使用,但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人工繁育的子二代獲得許可後可以經營利用。

    針對法律,有學者曾提出質疑:人工飼養條件下的野生大鯢、人工繁育的子一代個體的法律地位該如何界定?

    一些養殖戶拍著胸脯堅稱自己飼養的是「純野生」大鯢。車靜認為,「基於目前的研究結果,很難區分哪些是野生的,哪些不是,只能根據遺傳基因進行判斷。」

    根據基因檢測,全國養殖場內有近80%的大鯢個體是「陝西種」。

    在這項研究前,因為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多年來鼓勵對大鯢增殖放流的做法,在車靜看來缺乏科學指導,需要調整。根據2015年農業部公布的一項數據,此前10年累計向天然水域放流大鯢6萬餘尾。從未有人評估過它們被放流之後的成活率。

    此外,長期習慣被人工養殖的動物,可能不適應立刻放流。車靜說,「就像大熊貓,人工飼養了那麼多年,要經過一段馴養野化,才能放到野外。」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許多大鯢養殖場建在保護區內,養殖大鯢一旦逃逸,或者在放流中存活下來,對本已瀕危的本地大鯢種群來說可能造成巨大威脅。

    3.「生物多樣性不是靠美麗的生物組成的」

    人工幹預所帶來的威脅,曾在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發生過。

    日本大鯢1952年被列為「特別天然紀念物」。該國規定,所有的日本大鯢,包括人工繁育的後代,科研單位、博物館和水族館未經許可不許馴養,個人和企業不許飼養、運輸和利用。

    然而,當時人工引入的中國大鯢一度成為日本大鯢的噩夢。體型更大的中國大鯢與日本大鯢的雜交種優勢突出,在野外放生後競爭力極強。雜交種讓日本大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放流雜交種的河中,基本上找不到日本大鯢的蹤影。

    這次,與中國大鯢至少分化為5個物種的研究結果同期發布的,還有倫敦動物學會負責撰寫的論文《世界最大的兩棲動物馬上就要野外滅絕》。

    論文披露,科考隊走訪的97個縣裡,有93個縣沒有找到野生大鯢。而在這93個縣中,有74個縣近年來已無人見過野生大鯢,18個縣因有養殖場和有計劃的放流而無法確定,只有一個縣因為沒有大鯢養殖場,才能確定有人目擊到的是大鯢真正的野生個體。

    論文作者之一、加拿大科學家羅伯特·墨菲指出,如果不改變相應的管理政策,中國大鯢將在未來10~20年真正變成一個單一物種。「這個龐然大物在我們的生態系統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們無法預知它最終會走向何方。」

    論文表示:「……政府支持的野生放殖活動並未促進大鯢的繁殖。在2015~2016年,我們發現一些大鯢在被放流後死去,即使僥倖存活下來,偷獵者也會威脅到它們長期的生存。」

    不像大熊貓,大鯢沒有乖巧的外貌。滑溜溜的黝黑色皮膚、沒有眼瞼的小眼睛,不太符合人類的主流審美。更何況,就像大多數兩棲動物一樣,大鯢隱匿在深山中。

    「我完全理解,公眾可能(認為大鯢)沒有像熊貓、大象那樣是舉足輕重的。但其實生物都是公平的,生物多樣性不是靠美麗的生物組成的,是靠各種各樣的生物組成。」顏芳說。

    野外考察動輒外出半年,但她並不覺得單調。讓她遺憾的是,在初秋大鯢交配季,她從未見過大量在野外生活的大鯢。

    車靜相信仍有野生純種大鯢的存在,它們也許在某個養殖場,也許在遷徙的車輛中。也許能夠解開它們枷鎖,讓它們有機會重返自然的,就是更全面的基因鑑定普查。她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大鯢的追本溯源的工作,在全國開展細緻的野外普查,同時調查養殖場裡到底存在多少野生大鯢,禁止未經遺傳核查的無序放流,不讓大鯢不同物種相互影響。她還建議考慮針對目前發現的隱存物種,建立國家級繁育中心。

    根據長期的野外調查,車靜知道,中國大鯢至少一個隱存種可能已經滅絕。一隻多年前在青海曲麻萊地區發現的大鯢,是該地區存在大鯢的物證,標本就保存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這次調查時,他們驅車前往當年發現這隻大鯢的河流。

    河流依然奔騰,但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找到這一支系大鯢的下落了。

相關焦點

  •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營養價值堪比人參,是我國特有品種
    說起兩棲動物,大家想到的是什麼呢?應該最讓人熟悉的兩棲動物是蛙類。確實,蛙類是最常見的兩棲動物,但如果說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是什麼,大家知道嗎?原來,是因為大鯢的嘴大,其聲音極其洪亮,當它們叫的時候,聲音特別像嬰兒的啼哭聲,所以有此稱呼。但是大鯢的體型並不小,這符合它這個名字。一般成年大鯢體長都超過1米,有些甚至能達到1.7米,就拿3年前,巫山縣某家娃娃魚養殖場中發現的一條娃娃魚。其體型就達到1.7米,體重接近90斤,這是目前體長最大的娃娃魚。
  • 清涼峰上的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一些蚓螈除外)、毛髮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黏液以保持身體的溼潤;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水陸兩處生存,稱為兩棲。它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
  • 世界最大兩棲動物會永遠消失嗎?我國野生娃娃魚面臨大危機!
    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大地上,有許多珍奇的野生動植物,其中,包括了中國大鯢,大家更喜歡把它稱作娃娃魚,它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兩棲動物。而據報導稱,近日的一項發現指出,這種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在我國已經走向了野外滅絕的邊緣。
  • 原來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看完就明白了
    原來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看完就明白了自古以來我們國家的詩詞文化久經不衰,現在也有非常多的人喜歡研究一些我們古代的詩詞文化,當然我們古代的詩詞也是有著非常多故事的,小編也是一直非常佩服我們的古人,他們可以用短短的兩句話就可以說出非常多的意思,可以說他們的表達能力是真的很厲害的。
  • 朋友圈傳瘋了:世界地圖一直錯得離譜
    近日,一篇名為《俄羅斯沒有那麼大,歐洲真的超小,我們看到的地圖一直都錯得離譜》的文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文章稱,我們通常看到的世界地圖嚴重失真,並將外國某網站製作的修正地圖與目前版本的世界地圖進行對比。很多網友看完大呼:「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通行版的世界地圖真的錯得離譜嗎?
  • 紐幾內亞島已成兩棲動物最大庇護所
    這是中國生物保護工作者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片區發現的兩棲動物新種「騰衝齒突蟾」(2017年6月22日攝)。(新華社發)新華社雪梨6月9日電壺菌病是兩棲動物「殺手」,已導致全球約90種兩棲動物在野外滅絕。
  • 我們一直在用錯得離譜的墨卡託投影地圖,我們一直被騙了幾十年
    不過一位名叫墨卡託的地圖學家卻建立了墨卡託投影理論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個球形地圖墨卡託投影地圖,這種地圖一直沿用至今,然而事實上它卻是一張錯得非常離譜的地圖。看到現在的墨卡託投影地圖,您可能會認為北美和俄羅斯都比非洲大。但實際上,非洲比北美大三倍,而且比俄羅斯大更多,俄羅斯,加拿大和格陵蘭並沒有地圖中那麼大。
  • 世界上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 身長是多少?
    世界上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 身長是多少?時間:2016-03-22 12:1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上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 身長是多少? 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這個榮譽毫無疑問屬於大鯢。那麼,最小的兩棲動物是什麼呢?
  • 原來非洲那麼大,歐洲那麼小,我們看到的地圖一直都錯得離譜...
    我們平時看到的地圖,都是這樣的。。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 人工手繪兩棲動物 建立首份最完善國情報告
    世界上已知的動物種類有150萬種,其中兩棲動物有8084種。而在中國,兩棲動物種類的記述數字為「454」。  作為茫茫大自然裡「毫不起眼」的一族,兩棲動物的生活似乎隱秘又低調。淺灘卵石夾縫中,潮溼茂密的草叢裡,它們喜水的滋潤,愛葉的蔭蔽。  與這群不愛張揚的「精靈」們打交道,需要跋山涉水,彎腰探尋,看起來輕鬆實則費力。
  • 真正的世界地圖!俄羅斯沒有那麼大,歐洲真的超小,我們看到的地圖一直都錯得離譜...
    本期第4篇,真正的世界地圖!俄羅斯沒有那麼大,歐洲真的超小,我們看到的地圖一直都錯得離譜..關注帳號,讓你一次看個夠,也可通過歷史消息發現更多有趣的秘密首先要說的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地圖,都是這樣的。。這就是我們的世界。今天要告訴你的是,你看到的這個地圖,其實是錯誤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錯的。。
  • 錯得離譜的墨卡託投影地圖一直沿用至今,我們一直被騙了幾十年
    不過一位名叫墨卡託的地圖學家卻建立了墨卡託投影理論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個球形地圖墨卡託投影地圖,這種地圖一直沿用至今,然而事實上它卻是一張錯得非常離譜的地圖。因此,墨卡託投影地圖實際上是一張錯得非常離譜的地圖,我們也一直被這張地圖騙了幾十年。 科學家墨卡託生於1512年,死於1594年。他是一位佛蘭芒製圖師,以創建一個基於投影的世界地圖而聞名,儘管他繪製了聞名世界的墨卡託投影地圖,但他卻很少周遊列國,他的地理知識完全來源於圖書館裡面超過一千本書和平面地圖。
  • 這3種巨大的兩棲動物生活在史前的,最大的9米!
    這3種巨大的兩棲動物生活在史前的,最大的9米!第一種:鋸齒螈普氏鋸齒螈(Prionosuchus plummeri)是一種十分巨大的兩棲動物,其體長可達9 米,體重達3 噸。生活在2.7 億年前晚二疊世,它不僅比今天最大的兩棲動物大鯢大幾倍,而且也比生命歷史上第二大的兩棲動物科爾鱷螈(Koolasuchus)大不少。
  • 最愛吃的煮雞蛋,到底用沸水還是冷水,原來我們一直都煮錯了
    雞蛋使我們百姓餐桌上一個很受歡迎的食物,它的做法非常的多,做起來也非常的簡單便捷。比如韭菜草雞蛋、大蔥炒雞蛋、雞蛋湯、雞蛋糕等等,一時半會也說不完。當然雞蛋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K等,對於人體健康都至關重要。
  • 《愛我中華》第一句竟然是——56個星座!我們一直都唱錯了?
    昨天微博上出現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關於《愛我中華》這首歌裡的歌詞——也就是說沒有辦法證明你的某一段記憶是否真實,因為現實物質世界中不存在支持你這段記憶存在的證據。隨後@丁香醫生發文為大家百科,指出這並不是曼德拉效應,而是簡單的記憶消退。
  • 愛麗兒公主愛錯了人,最愛她的不是王子,而是一直在她身旁的勇士
    本期,咱們就來說一說,其實愛麗兒真的愛錯了人!因為最愛她、為她付出最多的並非是王子,而是她身邊一直都存在的「勇士」。他就是比目魚,在愛麗兒冒險的時候,比目魚會幫助她脫離困境,把自己當魚餌,引起鯊魚的注意,讓愛麗兒逃跑。當愛麗兒被父親大聲責罵的時候,只有比目魚敢衝到國王面前理論,而且是氣勢洶洶的那種。
  • 兩棲動物或走向滅絕:將重蹈恐龍滅亡之路
    蠑螈:在兩棲動物中,只有蠑螈永遠保持童顏。從幼年起,它們就不再生長,在其一生中都保留有蝌蚪狀脊鰭,腦後有凸出的羽狀腮。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從亞馬遜雨林到世界各地公園,全球大約有7000種青蛙、蟾蜍及火蜥蜴、蚓螈等兩棲動物。這些迷人的動物曾經與恐龍生活於一個時代,並幸運地存活下來一直繁衍至今。
  • 看完漲知識了,原來一直理解錯了
    看完漲知識了,原來一直理解錯了!說到無花果的話,大家對這個名字應該都不陌生,雖然很多人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見過無花果的植株,但是現在市面上賣無花果的還挺多的,這個季節正是無花果成熟的季節。無花果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很多人理所當然的就認為無花果和其它的植物不一樣,沒有花,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吃過無花果的人也覺得無花果成熟之後味道吃起來相當不錯,非常甜。
  • 百種最奇特瀕危兩棲動物 我國「娃娃魚」居首
    據英國媒體21日報導,英國倫敦動物學會21日公布了一份最奇特瀕危兩棲動物名單。在這些奇特的動物中,中國獨有的珍稀兩棲動物「娃娃魚」居榜首。  上榜的這些兩棲動物有100種,據該機構估計,這些兩棲動物中有85%受到很少保護或根本無人顧及。如果繼續置之不理,它們將永遠消失。
  • 與眾不同的兩棲動物皮膚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所以稱為兩棲動物。它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因為兩棲動物行動的環境是水中和陸地上,所以它們的皮膚也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