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Science期刊上發文,揭示孵育溫度決定爬行動物性別的...

2020-12-04 生物谷

2018年5月15日/

生物谷

BIOON/---男孩還是女孩?對於那些想要影響寶寶性別的人來說,迷信和民間智慧提供大量建議---從吃什麼到何時進行愛愛,不過這些建議的有效性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是值得懷疑的。但是有科學證據證實一些動物能夠具有這種技能:在海龜和其他的爬行動物中,它們的卵經孵化後產生雄性後代還是雌性後代取決於它所在的巢穴溫度。

與人類和大多數其他的哺乳動物不同的是,許多海龜、蜥蜴和短吻鱷的性別不是由它們所

遺傳

的染色體決定的,而是由在敏感的發育階段期間的環境溫度決定的。比如,對常見的紅耳彩龜而言,它們的卵在32℃孵育時產生的後代都是雌性的,然而當在26℃孵育時,這些卵產生雄性後代。這種現象在50多年前首次在爬行動物中發現,但直到現在,其中的分子細節仍然是個謎。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浙江萬裡學院、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美國杜克大學和的研究人員證實較低的孵育溫度激活紅耳彩龜的未成熟性器官(或者說生殖腺)中的一個稱為Kdm6b的關鍵基因。它起著一種生物「開啟」開關的作用,激活其他的允許睪丸發育的基因。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5月1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istone demethylase KDM6B regulates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n a turtle species」。

圖片來自Chutian Ge et al., Science, 11 May 2018, 360(6389):645-648, doi:10.1126/science.aap8328。


在之前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已發現幾個基因的活性在一種溫度下增加或下降,但在其他的溫度下則不會。不過,在首批活性發生變化的基因當中,其中的一個基因是Kdm6b。在較低的產生雄性後代的孵育溫度下,Kdm6b的活性顯著增加,在較高的產生雌性後代的孵育溫度下,它幾乎被沉默了。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利用浙江萬裡學院開發出的一種技術抑制紅耳彩龜性器官中的Kdm6b基因並觀察它如何影響它們的性發育。他們發現當生長中的海龜胚胎處於正常情形下產生雄性後代的孵育溫度時,沉默Kdm6b基因會讓它們產生雌性後代。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由Kdm6b基因編碼的蛋白接著與一個稱為Dmrt1的基因組區域相互作用,而Dmrt1起著一個啟動睪丸發育的主開關的作用。他們發現Kdm6b通過修飾組蛋白激活Dmrt1主開關。在細胞核內,DNA纏繞在組蛋白上。

在很多物種中,組蛋白的尾部受到甲基修飾,從而使得DNA分子上的一些基因沒有活性。Kdm6b基因移除這些抑制性的甲基基團和「鬆弛」這些組蛋白尾部,這會使得纏繞在組蛋白上的DNA更容易被訪問和讀取,從而激活Dmrt1主開關。

這些研究人員也在短吻鱷和松獅蜥等其他物種(它們的性別也依賴於孵育溫度)中發現Kdm6b基因活性發生與溫度相關的變化。這提示著類似的分子機制也在其他的爬行動物中發揮作用。

這些研究人員認為Kdm6b及其編碼的蛋白本身並不感知熱量或溫度變化,這是因為較低的孵育溫度會增加海龜的最終會發育為睪丸的未成熟性器官中的基因活性,但不會增加其他的正在發育的器官(如心臟或肝臟)中的基因活性。他們計劃在未來的研究中尋找感知溫度變化的觸發物。(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Chutian Ge, Jian Ye, Ceri Weber et al. The histone demethylase KDM6B regulates 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in a turtle species. Science, 11 May 2018, 360(6389):645-648, doi:10.1126/science.aap8328Arthur Georges, Clare E. Holleley. How does temperature determine sex?. Science, 11 May 2018, 360(6389):601-602, doi:10.1126/science.aat5993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磅:浙江萬裡學院揭示溫度對於物種性別的控制機制
    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TSD),是一種奇特的表型可塑性現象,其特徵是動物缺乏性染色體,性別完全取決於胚胎發育的環境溫度,常見於爬行動物(如龜)。自1966年Charnier發現TSD現象以來,其分子機理一直是未解之謎。
  • 2019年11月15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1.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doi:10.1126/science.aax7890; doi:10.1126/science.aaw5754; doi:10.1126/science.aaz6976原腸胚形成(gastrulation)是發育中的裡程碑事件,它涉及早期胚胎發生中出現的一系列複雜的分子、物理和能量重塑轉變
  • 環境溫度決定寶寶性別?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可對紅耳龜來說,產蛋的溫度環境才是決定龜蛋雌雄的重要因素;一隻生活在群體中的、個頭較大的雄性小丑魚,甚至會因為「首領雌魚」的死亡而轉性為雌,成為新一屆的首領。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
  • 烏龜性別竟由溫度決定? - 現代金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報訊(記者 李臻 通訊員 向嫻華)如果天氣像娃娃的臉一樣變來變去,那卵裡龜的性別也跟著一直變嗎?在孵化期的前1/3時間裡,確實如此,但是過了這個時間,它的性別就會確定下來。受央視節目組邀請,浙江萬裡學院動物性別與發育研究團隊選派生物工程專業研究生惠航博參與央視節目《科學動物園》的錄製,4月11日晚20:10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
  • 有些動物的性別是由孵化時的溫度決定的
    性別決定系統可以分為:遺傳性性別決定系統和非遺傳性性別決定系統。遺傳性就是常說的性染體決定性別,胎兒在還沒出生之前就已經被決定好了性別,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是如此。在非遺傳性性別決定系統裡,有一個溫度決定性別系統,像鱷魚,部分烏龜,喙頭蜥等就是由溫度來決定性別的。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我國科學家通過優化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分析結直腸癌異質性doi:10.1126/science.aao379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能夠更好地揭示結直腸癌異質性。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2018年6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時發表5篇Science!
    本期的亮點是我國科學家再接再厲,在本期Science期刊上同時發表5篇論文,這5篇論文的標題分別為「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s amplify allergic asthma responses」、「A LIMA1 variant promotes low plasma LDL cholesterol and decreases intestinal cholesterol
  • 恐龍的性別是由溫度決定的嗎?
    恐龍的性別是由溫度決定的嗎?1982夏天,英國《自然》雜誌上刊載了一篇有趣的報導,這篇報導說美測洲鱷生男還是生女是由溫度決定的,而不像大多數動物那樣,是由父親和母親的性染色體的差異所決定的。這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古生物學家的興趣和重視,不久前,我國生物學家對我們國家的特產揚子鱷進行了考察和研究,發現揚子鱷生男生女是聽天由命,自己做不了主,與其近親美洲鱷一個樣。在野外,美洲鱷雌的多,雄的少,比例大概是5:1,而揚子鱷也是雌性多於雄性。
  • 神奇的動物性別決定機制,不僅僅是「X」、「Y」
    而動物世界的性別決定充滿了別樣的神奇。我們先簡單梳理下動物性別決定的幾種大致機制,再來聊聊最近下新發現。凡是進行有性生殖的動物都有性別,有性生殖通過等位基因的分離、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以及連鎖基因的交換重組等過程為動物帶來了巨大的遺傳多樣性,有利於後代的生存,那麼,性別是怎樣決定的呢?
  • Nat Commun:最早的「胎生」爬行類動物是什麼?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17日 生物谷BIOON/ --每一個化石的發現都能夠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過去的生物,但最近發現的一個懷孕海洋生物的化石缺失的該領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該化石的胚胎並不在蛋殼內部。
  • 2020年11月27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第一篇發表在2020年9月23日的Cell Systems期刊上的標題為「Discriminatory Power of Combinatorial Antigen Recognition in Cancer T Cell Therapies」的論文中,Lim實驗室的成員與普林斯頓大學路易斯-西格勒綜合基因組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家Olga G.
  • 紅耳龜的性別決定
    溫度依賴的性別決定是一個顯著的表型可塑性模型。在許多爬行動物中,包括巴西紅耳龜,個體的性別是由卵孵化期間的環境溫度決定的。巴西紅耳龜的受精卵 如果在26攝氏度下孵育,則子代全部發育為雄性,如果受精卵在32攝氏度下孵育,則子代全部發育為雌性。但是這其中的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不同物種間的這種轉變過程各不相同,導致地球上動物形態的多樣性。由於技術和倫理上的限制,靈長類動物原腸胚形成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尚不清楚。缺乏處於原腸胚形成階段的靈長類動物胚胎樣品限制了科學家們對靈長類動物中這一關鍵事件的理解。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
  • ...壟斷,寧波這所高校的論文竟然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Science上!
    打破「雙一流」高校的壟斷,寧波這所高校的論文竟然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Science上! 近幾年,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實力正在快速增強,每年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文數量逐年上升趨勢。根據統計,2017年中國科學家在CNS主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超過100篇。
  • 2020年4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4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chanisms generating cancer genome complexity from a single cell division error」。
  • 【科學普及】溫度如何決定巴西紅耳龜的性別?
    雌雄性別的分化是動物界較為普遍且引人注目的現象。不同動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也不盡相同。主要的性別決定方式包括:染色體數目決定型,性染色體決定型,年齡決定型和環境決定型。染色體數目決定型,是指動物的性別是由細胞中的染色體倍數決定的。如蜜蜂,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發育而成,為單倍體。雌蜂由受精卵發育而來,是二倍體。營養差異決定了雌蜂是發育成可育的蜂王還是不育的工蜂。
  • Science期刊盤點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分離出數千個細胞並對每個細胞的遺傳物質進行測序的能力讓科學家們了解某個時刻每個細胞中正在產生的RNA。鑑於RNA序列對產生它們的基因具有特異性,科學家們能夠觀察到哪些基因是活性的,這些有活性的基因決定著細胞的作用。
  • 2020年4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Science期刊發文揭示重症COVID-19中的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並探討潛在的治療方法doi:10.1126/science.abb89252019年12月,一種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橫空出世。
  • Science揭示生物鐘的性別差異
    晝夜節律,即我們常說的生物鐘,已得到科學家的廣泛研究。晝夜節律賦予了人類行為和生理學的時間模式,使身體內在與外在環境的預期變化保持一致。被擾亂的晝夜節律會對健康產生影響。這項涉及對超過53000參與者的記時型或晝夜偏好的研究強調了年齡和性別對晝夜節律的影響。他們發現年齡和性別確實存在晝夜節律差異。兒童通常是早起的,不分性別,但青春期後性別間的差異開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