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自然變異,或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自然變異,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不會發生。這一變異現象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的同時,也構成了自然災難,被稱為天災。震災、海嘯、洪災、颱風、沙塵暴等屬於比較常見的天災,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一次罕見而又神秘的天災。導致糧食大量減產,引發社會動蕩,導致人口急劇減少。
#實際上,這次不僅僅是對中國,對世界也有一定的影響,那就是小冰期。Francois-EmilleMatte於1939年創立了「小冰期」一詞,當時它被用來描述最初在美國加州的一條冰河,由於氣候原因,它無法解釋它的存在。正如其名稱所示,這是一個相對較冷的時期,但比破壞大量動植物的主要冰期更溫和。
小型冰期開始於13世紀,最長可達15至17世紀,直到20世紀初才結束。而在中國,這個時期正好是明清時期,所以中國稱之為明清小冰期。冰天雪地是它最大的特色,明代比元代又多了一次旱災,用學者竺可楨的話說就是:雨量特別少,到了明代,旱災的總數每世紀都有。
#在廣東通志中有記載:武宗正德二年(1506年)冬,廣東瓊州府萬州有雨雪。此處萬州指今天的海南島萬寧縣,位於亞熱帶地區的萬寧縣竟全部出現了雨雪。另有記載: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和十五年(1502年)冬寒祁陽江結冰,餘姚江結冰。衡陽,也就是湖南衡陽的西南部,河水竟全部結成冰,可見當時的氣候是多麼寒冷。
最大的應該是嘉靖至道光年之間,當時大範圍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極端寒冷天氣,甚至以現代科技水平造成交通、電力一度中斷。古代人沒有這種技巧,情況就更糟了,防衛措施也不夠。最後造成大規模作物減產,接著是饑荒,又引發了四次農民起義。一連串的反響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特別是在北方不能保證糧食生產的時候。
明中葉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入侵,後清軍南下入關,都與小冰期的寒冷氣候有關。為此,明晚期人口急劇減少,當時有一億二千萬,可到清初時,卻只剩下五十萬多。也就是說,損失了七千萬,這其中包括戰亂、屠城,大多數是由於小冰期造成的。更早些時候,萬曆年間人口曾達兩億,到明末已達一億兩千萬,兩者之間又差了幾千萬。
#損失在這裡不僅指戰爭中的傷亡,而且還指由戰爭引起的一系列社會發展。簡而言之,小冰期造成大災難,大災難引發農民起義,隨後引發戰爭,最終導致人口減少。總的來說,如果不是在小冰期,中國人口早就超過20億了。那時候沒有計劃生育,小冰期就成了老天爺給我們安排的計劃生育措施,間接地控制了人口增長。
實際上,小冰期不僅嚴重影響了中國的人口,而且在中國出現饑荒的時候,北歐也是如此。一些學者指出,頂峰時期,挪威和瑞典一半的人口死於饑荒。儘管證據尚少,但各種信息可以證明,小冰期是一種全球現象。其終結也是突然發生的,無論出現還是消失,目前人類尚不能給出明確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