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人口承載力的極限與農民起義的爆發

2020-12-06 通俗歷史解讀

人口數量在古代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是否強大的重要標準,在生產力不高的封建社會,人口數量決定了國家的農業生產、戰爭動員能力、財政收入等各個方面。

然而在古代生產力不高、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中國的人口在清代以前最高只達到1億左右,直到近現代以來工業革命的開戰使得社會生產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醫療條件取得長足的進步,我國的人口才出現大規模的增長。

秦代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完成了大一統,經過春秋戰國長達幾百年的戰亂,秦統一之後人口大約只有兩千萬左右。秦末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又使得人口出現大規模減少,漢代初期,相比於秦朝人口大約減少了一千萬左右,經過西漢幾代皇帝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漢人口迅速增長。

到西漢末年,全國人口大約達到5千到6千萬人左右,在宋代以前,受制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耕地面積,6千萬幾乎就是中國的人口極限。西漢末年人口達到6千萬之後就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並隨著王莽改革的失敗迎來了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經過戰亂之後東漢初期人口回到2千萬,同樣出現了社會經濟的快速恢復和增長,到了東漢末年人口達到6千萬左右之後就又爆發了農民起義。

隋唐兩代依舊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隋朝存在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人口已經有5千萬左右,當然這與隋文帝嚴厲清查戶口有一定關係,大量的隱形人口被納入戶籍。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使得人口出現斷崖式下跌,唐朝初年,人口大概只有一千多萬,有學者研究稱唐朝的經濟指標一直沒有超過隋朝,但實際上唐朝全盛時期加上受唐朝管轄的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大概已經達到6千萬左右,這時就爆發了安史之亂。6千萬的人口已經是我們的極限,但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口即將迎來新的增長。

宋代建立後,五代十國的亂世使得人口已經下降到一千萬以下,但隨著經濟的恢復,特別是宋代從越南引進了全新的水稻品種佔城稻,使得糧食產量出現大幅上升。宋代雖然相較於唐代國土面積有所縮減,但隨著大量山間梯田的開發,使得土地開墾數量和耕地面積超過了以往各個朝代。基於以上因素的影響,到北宋末年,宋、遼、西夏三國人口總數首次超過了一億,並且南方地區人口也開始超過北方。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使得大量的美洲農作物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從明朝中葉開始,美洲的馬鈴薯、玉米的高產且能夠在貧瘠土地上生長的糧食作物被西班牙人通過貿易帶到中國,並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廣,馬鈴薯和玉米的廣泛種植,使得原本不適合生產糧食的土地上也長滿了農作物,大量貧窮的老百姓得以果腹,使得明代的人口達到了兩億左右。但從明朝中晚開始,世界氣候進入了小冰期,異常寒冷的天氣造成了農作物的大量減產和自然災害的頻發,特別是明朝崇禎年間的重大自然災害使得西北地區幾乎顆粒無收,同時寒冷的氣候也促使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劫掠,最終使得明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清朝初年,即使受明末戰爭的影響,中國依然有1.6億人口。隨著清代稅收只得的改革和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極大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同時出現了邊疆大開發的熱潮,使得可耕地面積大大增加。到清道光三十年,中國人口達到了4.3億,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人口最高峰值。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何反覆提到提高農村地區的人口承載力?原來這麼重要
    和發展農村經濟相比較提高農村地區的人口承載力這個話題說的人比較少,很多人也不理解提高農村人口承載力有什麼重要的。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說說關於提高農村人口承載力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大家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當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工業生產過剩問題就是必然會發生的。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大農民起義口號,各有千秋,你服哪一句?
    自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來,農民起義就沒有斷過。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說白了根本原因就是四個字——官逼民反。農民起義也是一項技術活,要想成功,首先一個好的口號就是非常重要的。
  • 【備考乾貨】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都是什麼重要概念?
    單從可以供養的人口數量看,環境承載力包含各種資源,例如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礦產資源承載力等,很顯然各種資源承載力所能供養的人口不盡相同,就像是木桶的許多木板,有長有短,但是決定環境承載力的是最短那塊木板,這就是環境人口容量。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宗教裁判所審判女巫)除了恐怖的黑死病,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也也粗鄙不堪,和同時代的中國和阿拉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如當時的《禮儀書》居然規定:「痰不要吐到桌子上,也不要飛過桌子」。某宮廷規矩有這一條:「每一個人,無論是誰,白天黑夜,餐前餐後或就餐期間,都不能在走廊裡、居室內、樓梯上、石階上隨地大小便」。連金碧輝煌的宮廷都如此,當時的歐洲社會髒亂差可見一斑。
  • 中國古代歷史上,這14次慘絕人寰的人口大滅殺!
    下面是歷史記載的14次較大規模的人口滅殺事件: 1.秦末農民戰爭消滅了原來人口的70%。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又爆發了罕見的蝗災和瘟疫, 「流屍滿河,白骨蔽野」 (《晉書·食貨志》)。 6. 東晉內亂和南北朝混戰,人口損失率60%以上。
  • 大城市人口超過承載極限了嗎
    回頭看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曾經的人口規劃是件很幽默的事。「某某市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其承載力的極限」這樣的句子經常見諸媒體,也常常被政府官員所引用。但是,這些對於承載力的估算是怎麼得出的?如果估算是科學的,又怎麼會一再地被突破?  城市的容納能力有沒有物理上的極限?當然有。
  • 趙暉:應該想辦法適當提高農村的人口承載力
    趙暉:應該想辦法適當提高農村的人口承載力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5 17:23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住房、飲水和出行等基本條件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基本實現乾淨、整潔、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
  • 城市人口承載力,多大才合適?
    從城市規劃角度看,每個特大城市人口承載力的約束條件應包含這樣一些主要內容,如建設用地規模和結構、人口密度、交通設施和公共運輸、城市安全和環境保護等。目前,我國一些特大城市的人口布局和規模合理性程度與國際發達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比如,一些國際大城市的建設用地,一般佔城市總面積的20%—30%。而我國一些特大城市城鎮建設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要超過40%以上。
  • 中國的國土最適宜的人口數量真是8億嗎?
    地球對於人口的承載力極限確實存在,但它是一個動態指標而非靜態數字,會不斷隨著技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的前進步伐而變化。 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人口最適宜的人口數是8億的說法開始流行,很多人也信以為真。因為國際上對世界人口承載力研究現狀也是如此。 1948 年英國學者福格特提出世界人口超過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最大承載力人口為22 億,超過後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 1971年在《人口爆炸》一書中,作者保羅·埃利希認為當時的全世界人口約 35 億人已經達到承載極限,並預測 20 世 紀 70 年代將爆發不可收拾的饑荒和動亂。
  • 農民起義口號變遷: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闖王來了不納糧」
    公元前209年秋天,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吹響了埋葬秦朝的號角。 古人講究打仗「師出有名」,農民起義軍自然也有他們的理由。為了將更多人吸引過來,農民起義軍往往將起義的理由、目標、好處等事項,精煉成一句通俗易懂的話,這就是起義口號。
  • 古代的一次神秘天災,致上億人喪生,不然我國人口或許超過二十億
    這一變異現象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的同時,也構成了自然災難,被稱為天災。震災、海嘯、洪災、颱風、沙塵暴等屬於比較常見的天災,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一次罕見而又神秘的天災。導致糧食大量減產,引發社會動蕩,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實際上,這次不僅僅是對中國,對世界也有一定的影響,那就是小冰期。
  • 明末時,李自成起義成也農民,敗也農民!
    由於王國剋扣軍餉,士兵早就不滿,在途經金縣(甘肅榆中)時,李自成率眾將王國和當地知縣殺害後,舉兵起義,開始了他的徵戰生活。李自成起事後,先後投靠王左掛、張存孟、高迎祥等農民軍。打著「均田免糧」的口號,經過中原之戰、三攻開封之戰、洛陽之戰。
  • 北京人口承載極限調查 1800萬紅線2013年將修改
    北京,到底該不該人口調控?怎麼調控?調控了誰,而誰又留在了這裡?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問診北京人口調控」專題報導。今天推出系列報導之一人口承載力調查。  1000萬,1250萬,再到1800萬近30年,每一次我們都認為,已經觸及城市承載力的極限。過了1800萬時,人們忽然發現,這可能依然不是這座城市的極限。  城市承載力極限在哪裡?
  • 北京人口疏解承接區綜合承載力排名 順義位列第一
    報告對北京16區公共服務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估,其社會保障篇重點分析了北京四區的人口疏解和承接現狀,結果顯示:北京人口疏解承接區綜合承載力水平排名依次為順義、大興、昌平和房山。總報告指出,近年來,不斷的改革創新推動了北京公共服務質量大幅提升,但平原地區新城的公共服務建設力度有進一步提升和改善的空間。
  • 北京人口承載極限成謎 專家稱已遠超1800萬紅線
    ……近三十年,發生在外來流動人口和北京城市管理者之間的博弈,有愈演愈烈之勢。不過,在這場城市保衛戰中,後者「節節敗退」。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相關數據,北京常住人口達到1961萬,意味著北京2020年總人口規模控制在「1800萬」的紅線被提前突破。越來越巨大的焦慮感籠罩著這座城市。基於城市生命線告急的邏輯基礎,人口調控已拔劍出鞘。
  • 談談環境承載力
    但環境承載力真的像」地基承載力、橋梁承載力「一樣,有一個最大承載量麼?本文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承載力客觀存在。最簡單明了的事實就是我們中國,超過94%的人口分布在黑河騰衝線的東南一側。廣大的西北半壁,佔全國土地面積57%土地只承載了約6%的人口。即便如此,還有所謂「孔雀東南飛」的人口流失問題。
  •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1894年,朝鮮半島爆發了由「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次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運動。同時,它還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朝鮮民族危機爆發,內政不休,強敵環伺,在這個背景下,社會也開始愈發動蕩。
  • 上海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考察之三:與香港差距不是一點點
    與香港相比,浦東新區的人口承載力還不足。   澎湃資料 楊一 圖      (一)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的國際比較       為了準確衡量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的水平,增強浦東新區人口承載能力,可通過與國際發達城市進行比較來反映相關問題。
  • 悲觀者稱地球90億人口是極限
    他根據荷蘭的人口密度,把它與地球上其他國家的人口狀況進行了比較,得出一個數據:地球最大的承載力是134億人。實際上,一直以來,這樣的估算從未停止過,估算數值從10億到1兆都有,難以判斷哪種說法更科學。最近,媒體報導了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的觀點。他認為,地球的最大承載力大約為90億~100億人口。
  •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瘟疫,人口銳減近一半,卻逼出一位「醫聖」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在清朝以前,中國社會的人口一直在一億以下進行波動,然而有一組數據變動之快卻讓人為之側目,在《漢書·地理志》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政府統計的數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