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數量在古代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是否強大的重要標準,在生產力不高的封建社會,人口數量決定了國家的農業生產、戰爭動員能力、財政收入等各個方面。
然而在古代生產力不高、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中國的人口在清代以前最高只達到1億左右,直到近現代以來工業革命的開戰使得社會生產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醫療條件取得長足的進步,我國的人口才出現大規模的增長。
秦代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完成了大一統,經過春秋戰國長達幾百年的戰亂,秦統一之後人口大約只有兩千萬左右。秦末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又使得人口出現大規模減少,漢代初期,相比於秦朝人口大約減少了一千萬左右,經過西漢幾代皇帝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漢人口迅速增長。
到西漢末年,全國人口大約達到5千到6千萬人左右,在宋代以前,受制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耕地面積,6千萬幾乎就是中國的人口極限。西漢末年人口達到6千萬之後就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並隨著王莽改革的失敗迎來了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經過戰亂之後東漢初期人口回到2千萬,同樣出現了社會經濟的快速恢復和增長,到了東漢末年人口達到6千萬左右之後就又爆發了農民起義。
隋唐兩代依舊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隋朝存在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人口已經有5千萬左右,當然這與隋文帝嚴厲清查戶口有一定關係,大量的隱形人口被納入戶籍。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使得人口出現斷崖式下跌,唐朝初年,人口大概只有一千多萬,有學者研究稱唐朝的經濟指標一直沒有超過隋朝,但實際上唐朝全盛時期加上受唐朝管轄的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大概已經達到6千萬左右,這時就爆發了安史之亂。6千萬的人口已經是我們的極限,但隨著生產力發展,人口即將迎來新的增長。
宋代建立後,五代十國的亂世使得人口已經下降到一千萬以下,但隨著經濟的恢復,特別是宋代從越南引進了全新的水稻品種佔城稻,使得糧食產量出現大幅上升。宋代雖然相較於唐代國土面積有所縮減,但隨著大量山間梯田的開發,使得土地開墾數量和耕地面積超過了以往各個朝代。基於以上因素的影響,到北宋末年,宋、遼、西夏三國人口總數首次超過了一億,並且南方地區人口也開始超過北方。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使得大量的美洲農作物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從明朝中葉開始,美洲的馬鈴薯、玉米的高產且能夠在貧瘠土地上生長的糧食作物被西班牙人通過貿易帶到中國,並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廣,馬鈴薯和玉米的廣泛種植,使得原本不適合生產糧食的土地上也長滿了農作物,大量貧窮的老百姓得以果腹,使得明代的人口達到了兩億左右。但從明朝中晚開始,世界氣候進入了小冰期,異常寒冷的天氣造成了農作物的大量減產和自然災害的頻發,特別是明朝崇禎年間的重大自然災害使得西北地區幾乎顆粒無收,同時寒冷的氣候也促使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劫掠,最終使得明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清朝初年,即使受明末戰爭的影響,中國依然有1.6億人口。隨著清代稅收只得的改革和攤丁入畝政策的實施,極大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同時出現了邊疆大開發的熱潮,使得可耕地面積大大增加。到清道光三十年,中國人口達到了4.3億,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人口最高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