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廣西工作了一年後,吳暉鍠選擇繼續留在中國。
今年40歲的吳暉鍠是馬來西亞電氣工程博士,一年多前申請了由廣西科技廳實施的「東協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獲聘進入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開展為期1年的科研工作。
「中國目前有很好的科研環境,這是我來中國的原因之一。」11月26日,在廣西南寧舉行的第2屆10+3青年科學家論壇上,吳暉鍠與青年科技人員互動時說。今年6月,「東協傑青計劃」期滿,吳暉鍠留在中國,並受聘為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作為第8屆中國—東協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大會的重要活動,本次論壇吸引了近200位來自東協及中日韓科技界的青年精英,與會人員聚焦聯合實驗室建設等重點領域的創新合作,通過雲上直播與雲下交流互動的方式,跨越空間的局限,分享創新合作思想,凝聚合作共識。
「科技的未來在青年」,青年科學家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最有創造潛力的群體。
衝村憲樹是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首席研究員,曾任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長。2014年,他發起了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計劃,目前已經接收了1萬多名中國青少年短期訪日開展科技交流。
「對於中國和日本來說,科技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希望今後中日之間能夠相互學習,構建起雙贏的合作關係。」衝村憲樹在線上發表演講時說。
11月中旬,東協10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正式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
「同舟共濟」,長安大學韓國籍教授張鍾學在演講中專門用了一個中文成語來表達東協和中日韓國家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籤署的大背景下,未來的國際科技合作重點要放在分享創新型的科技成果上。
中國—東協傳統藥物研究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自建設以來,中國與東協10國的專家們開展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取得了一系列科研合作成果,編著出版《中國—東協傳統藥物志》等。
「青年科學家要加強交流和討論,充分吸收和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各個平臺的先進經驗。」廣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東協傳統藥物研究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副主任郝二偉分享了建設聯合實驗室的經驗。
如何開展創新合作?「以最新的新冠疫情研究為例,這些成果是高度國際創新合作的結果。」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學術及政府事務大中華區副總裁楊曉虹給青年科學家們介紹了國際合作的10個法則。
「青年是科技的未來,推動青年創新合作,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夯實交流基石,扎牢友誼紐帶,構築合作網絡,開展聯合研究,弘揚科學家精神,積極應對困難與挑戰。讓我們在10+3合作指引下,施展抱負,成就夢想……」
手挽著手,肩並著肩,當13名來自東協及中日韓各國科技界的青年科學家代表在論壇現場共同發布科技創新合作倡議時,現場響起了熱烈掌聲。
「我們相信,通過論壇的舉辦,將進一步激發區域科技創新的熱潮,提升科學家聯合研究能力,築牢東協及中日韓青年科學家溝通交流、務實合作的平臺。」中國—東協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廣西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曹坤華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