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易而入地難,相比探索宇宙,鑽穿地球才最是困難

2020-09-05 科學信仰


古時候,人們認為天與地是相對而言的,而且具有著相同的地位,及至科學誕生,人類認識到了宇宙的真容,才明白天與地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我們所謂的大地不過是宇宙中的一顆普通的巖質行星,莫要說由數萬億個星系所組成的宇宙,就僅僅是銀河系這一個星系之中,巖質行星的數量就多得數也數不清。而天呢,天就是廣袤無邊的宇宙,僅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就達到了465億光年。所以如果將天比作一間房子,那麼地甚至還算不上房子裡的一粒塵埃。如此看來,似乎入地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上天才是無比艱難的,可事實卻恰好相反。有人總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我們的地球還沒有研究明白,為什麼總要去探索宇宙呢」,其實這個質疑還真是錯了,因為研究地球比探索宇宙還要難得多。


以人類現有的航天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幫助人類踏上地球以外的星球,雖然人類能夠親身踏足的地外星球還只有月球一個,但是人類所打造的太空飛行器卻已經能夠去往更為遙遠的宇宙空間了,最遠的太空飛行器甚至已經到達了距離地球上百億公裡的地方。

回過頭來再看看地球,人類對於地球的鑽探研究不要說百億公裡了,就是百公裡也是難以達成的天方夜譚,目前人類對於地球最深的一次鑽探就是著名的科拉超深鑽孔了,它的深度達到了12262米。12公裡的深度對於地球而言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雖然人類距離鑽穿地球還有十萬八千裡,但是人類對於地球的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地球從內而外分別是地核、地幔以及地殼,其中地核又分為內核和外核,地幔又分為下地幔和上地幔。


在整個的地球結構中,人類唯一能夠接觸到的就是地殼了,這也是地球結構中最薄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將地球想像成一枚雞蛋,而地殼就是雞蛋殼,其實從比例上來講,如果地球是一枚雞蛋,那麼它一定是一枚薄殼雞蛋。但就是這薄薄的一層殼,人類卻怎麼鑽也鑽不開。地球地殼的平均厚度大概在17公裡左右,如此說來,科拉超深鑽孔的12公裡已經離鑽穿地殼不遠了?並不是這樣的,17公裡只是地殼的平均厚度,而地球地殼的薄厚分布是極不均勻的,通常海底地殼較薄,最薄的地方只有不到2公裡,而陸地則要厚一些,比如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就可以達到70公裡。

一般而言,地球陸地上的地殼平均厚度大約在三四十公裡左右。所以科拉超深鑽孔距離鑽穿地殼還遠得很。


既然科拉超深鑽孔已經鑽到了12公裡的地方,那麼為什麼不繼續下去了呢?因為實在辦不到了。

科拉超深鑽孔的正式運轉是從1970年開始的,在1983年的時候,它的鑽探深度就達到了12公裡,然而科拉超深鑽孔項目真正停止的時間卻是在1994年,而從1983到1994的十年多時間裡,鑽探深度只前進了262米,可見繼續鑽探實在是太難了。

對於如此深的鑽探工作而言,依靠機器帶動鑽杆旋轉是不行的,因為隨著距離的增加,能量消耗會大幅增加,沒有機器可以帶動如此長的鑽杆,於是科拉超深鑽孔項目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鑽頭旋轉而鑽杆不動的鑽探技術,但這只是解決了能量消耗上的問題,卻無法迴避鑽頭消耗的問題。


在地下12公裡處,溫度已經超過了100攝氏度,鑽頭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消耗速度極快,而高溫又使得土質變軟,所以更換鑽頭的時候,土質就會回填,每前進一步都是舉步維艱,對於這樣一個耗費甚巨,卻沒有進展,而且也沒有收益的工程而言,停止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了。

那麼人類為什麼一定要鑽探地球呢?當然是為了對我麼所生活的地球有更深的認識,雖然通過地震波在不同界面的反射,人類可以對地球的內部結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是極具局限性的,它不可能與真實情況完全一致,只有真正將地球鑽開,才能夠對地球的結構有清晰的認知,同時地下還存在著很多古生物化石,所以鑽探研究對於地質研究以及生物演化研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是不知何時人類才能夠打穿地殼。不過即使鑽穿了地殼,人類也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因為幾十公裡厚的地殼對於半徑為6371公裡的地球而言只是層皮兒。

相關焦點

  • 相比「入地」,航天的難度微不足道
    在以前,上天只能出現在嫦娥奔月這樣的神話裡,而今天,我們的人造衛星和探測器已經去太空遨遊幾圈了。我們甚至在太空建立了航空站,飛行器都飛到了太陽系的邊緣了,對於上天的探索,人類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人類已登上了月球,但對於地球內部的認識,還只是初級水平。上天總是和入地連在一起,人們對於地底下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
  • 上天、入地,我們做到了
    這一成功意味著我國的太空事業探索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在學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上天容易入地難,古人一直想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對於現代人來講,上天與入地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擁抱太空,需要克服的是地球引力。而探索地球內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進行鑽探,在這個過程中面臨著的最大困難就是「三高」問題。
  • 上天、入地,我們做到了
    這一成功意味著我國的太空事業探索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在學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上天容易入地難,古人一直想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對於現代人來講,上天與入地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擁抱太空,需要克服的是地球引力。而探索地球內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進行鑽探,在這個過程中面臨著的最大困難就是「三高」問題。
  • 蘇聯想挖穿地球,為什麼挖到12262米就停了?50年後才明白
    蘇聯挖穿地球計劃美蘇冷戰的時候,不僅有太空競賽,還有地球內部的競賽。蘇聯曾經鑽過一個1萬多米的「井」,初衷就是想鑽透地殼,直接鑽到美國去!後來因某種原因而放棄。試想:10000多米的井,鑽機的動力得有多大?鑽杆的強度得有多大?地球的半徑6000多公裡,地殼平均厚度17公裡,10000米也僅僅是地殼厚度的一半!
  • 把地球挖穿,是不行還是不敢?看看科拉超深鑽孔就知道了
    從發明蒸汽機開始,人類的發展變得迅速,在最近的100年裡,科技水平更是日新月異,從探索宇宙到潛入海底,但是幾乎沒有人去探索地球內部
  • 人類怎麼知道地球內部分地殼、地幔和地核的?
    人類目前的科學探索主要有三個方向,那就是「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就是探索宇宙、「入地」就是探索地球內部、「下海」就是探索大洋深處。就難度而言,探索宇宙顯然是最為困難的,「下海入地」雖然說是研究地球本身,但是也沒有這麼簡單。
  • 把地球挖穿,是不行還是不敢?看看科拉超深鑽孔就知道了
    從發明蒸汽機開始,人類的發展變得迅速,在最近的100年裡,科技水平更是日新月異,從探索宇宙到潛入海底,但是幾乎沒有人去探索地球內部。因為,鑽探的難度比我們想像的要難的多,就如同拿著一根超長吸管,站在高樓自上往下捅柏油馬路。當時的項目資金只有三億美元,但與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相比,只能稱得上杯水車薪。
  • 如果人類一直向下挖洞,有可能將地球挖穿嗎?答案你不會想到
    我們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70%的面積是海洋,人類及其它生物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那地球的內部會是什麼情況,人類對此的了解非常少,衛星可以觀測到整個地球表面的情況,但想要探索地球內部也是辦不到的,而要探索地球內部,必須要深入地下才行。
  • 人類最「荒唐」工程:24年只為把地球鑽個眼
    原標題:人類最「荒唐」工程:24年只為把地球鑽個眼!編者按如果將地球鑽個「眼」,會怎樣?一位網名叫「小眼睛和大眼睛」的中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地球實心論」我們腳踏的地面和緊挨著的地下,是地殼掀開地的帷幔後,才是地核但至今,誰也沒見過地核的模樣......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此時此刻,中美英等12國科學家正在西南印度洋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此時此刻,遠在近萬公裡之外的中國大量網友,發出了自己的擔心:「打穿了地幔,海水是否會倒灌進去?」 「是不是會打出巖漿?」 「會不會引起火山爆發?」
  • 上天容易入地難,NASA哭了:在火星上打個洞咋就這麼難!
    【ALENG 自媒體】2月10日午間自媒體專稿,俗話說,上天容易入地難。對於美國宇航局來說,這話可一點也不假,這家全球頂級的航空航天機構,自成立以來,一直引領著人類航空航天事業的最前沿技術,不僅取得了人類成功登陸月球的輝煌壯舉,而且能夠把人類太空飛行器送往像土衛六這樣的遙遠星球,其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2號太空飛行器已經越過了太陽系外邊緣,歷時43年,至今仍然在向地球孜孜不倦地發送著科學數據,令人驚嘆。
  • 上天難入地更難!如何給地球做「體檢」?
    聽起來簡單,但這其實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甚至每個步驟就是一個系統,這三個步驟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而且每一個步驟均需要最先進的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支撐。好啦,準備工作完成,我們就帶上手套,開始給地球體檢吧!
  • 地球就在腳下,可卻鑽不穿它,科拉超深鑽孔可能是人類的鑽探極限
    人類有三個宏偉的夢想,第一個來到海洋的最深處,觀察海洋的每一個角落。第二個是去往遙遠甚至不可見的宇宙空間,親眼目睹宇宙的邊緣。第三個則是鑽穿腳下的地球,讓地球內部的構造在我們面前一目了然。除了第一個以外剩下的兩個都可能會成為人類永遠的夢了。
  • 為什麼我們不能將地球挖穿?看完才明白後果如此嚴重
    人類文明能夠發展如此之快,科技發展能夠如此迅速,讓人類在短短的百年時間就走出了地球開始探索宇宙,這一切離不開那些偉大科學家的研究和付出。當然世界上的科學家很多,但真正能夠帶領人類文明大躍進前進的,只是極少數的科學家,比如牛頓,愛因斯坦,特斯拉等。
  • 當年蘇聯計劃挖穿地球,卻在12226米處停止了,是何原因?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左拉的這句話讓我們明白好奇心的重要性,在《蘇菲的世界》這本哲學啟蒙書中,關於能否成為一個哲學家的討論,最主要的就是要擁有好奇心。
  • 多年後終於明白,曾經蘇聯想挖穿地球,為啥挖到12262米就停了?
    而這個國家其實就是蘇聯,自二戰以後,蘇聯和美國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由於兩國的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發展方向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於是兩國之間的關係開始日益惡化,冷戰也因此拉開了序幕。
  • 前蘇聯打算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了?
    上世紀70年代,蘇聯啟動了一個震驚全球的「挖穿地球」計劃,別說50年前,即便現在這個計劃也能震驚整個宇宙。原因是當時美國已經登月成功,蘇聯人認為,美國能上天,我們蘇聯就能「入地」。於是「挖穿地球」計劃就此誕生。蘇聯選定鄰近挪威國界的科拉半島開始挖地球。為了實現這一宏偉計劃,建立了16個實驗室,300多名科技人員為此服務,蘇聯的地質部長直接指揮。
  • 人類探索宇宙的目的是什麼
    人生短短才一百年,與星球的壽命相比,人類就如同身體內的細胞,一秒生的同時即便預示著下一秒的死亡,可是細胞不會因為生與死的原因,去追尋長壽,去尋找解決的方法,然而我們人類卻在為了生存而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生奧秘,探索宇宙空間。我常常在想,難道我們人類本不屬於地球而是來自外太空的某個星球?這個問題也不是沒有可能哦,為什麼這麼講呢?
  • 怎麼也鑽不穿的地殼,其實是地球最薄的部分
    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但絕對不是一顆單純的大石球,在地球的內部也是分層的。簡單一點,我們可以將地球從外到裡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如果更細緻一點,又可以分為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內核,當然,這些地球的內部結構我們是沒有辦法直觀看到的,更沒有辦法親身接觸,我們可以看到和摸到的唯一的部分就是地殼。在常識中,我們所說的大地指的也就是地殼。
  • 人類鑽過最深的孔有12公裡深,但對地球來說,如同撓痒痒
    但是你猜猜,到目前為止人類鑽了多深嗎?12公裡!聽起來不少對吧,但是相比地球6400公裡的半徑來說,不足千分之二,即便這點「成績」,也已經讓人類使出了渾身解數。蘇聯人心想,月球上的資源我們沒搶著,地球表面資源也差不多瓜分完了,但好像地球內部還沒人佔啊對不對?好主意!「上天」我搞不過你,咱比「入地」行不行? 於是蘇聯人決定換個方向,往地球裡面鑽,這就誕生了「科拉超級鑽井計劃」。前蘇聯的「科拉鑽孔」我們都知道,地球包括內核、外核、地幔和地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