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速從地球出發,飛行8分20秒左右,便到達了1.5億公裡之外的太陽表面附近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是8分鐘之前的太陽,更準確的說,是8分鐘之前的太陽表面。
但在科學家看來照射到我們身上的每一個光子,雖然都是在太陽表面同一個起跑線上出發過來的,但他們的年齡卻大不相同,更準確的說,從太陽表面飛來的光子們,其實都已經幾萬歲,甚至幾十萬歲了,早已不再年輕,言下之意就是說雖然光子僅需8分20秒左右就能到達地球。
但太陽光子其實都誕生於幾十萬年前,而非8分20秒之前,地球接收的太陽光從來都是老光,而不是新光造成這種反直覺現象的原因源於太陽光子的形成機理。
太陽的光和熱來源於核聚變,而根據科學家探測太陽的核聚變主要發生在內核,這個內核的直徑約為太陽整體的1/4,也就是直徑大30萬公裡的球體。
在這個球體中溫度達到了恐怖的1500攝氏度加強也有3,000億個地球大氣壓,在如此極端環境下,氫元素核聚變每秒會讓太陽虧損400多萬噸質量。
海量的光子,質量也隨著虧損而得以產生,由於太陽半徑只有70萬千米,所以誕生在核心區域的光子,理論上只需要兩秒鐘就能離開太陽,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太陽主要由氫和氦等元素構成,物質都處於等離子狀態,這導致光子想要到達太陽表面就必須穿越重重障礙,70萬千米的直線路徑對於光子來說是和質子電子無數次的碰撞,無數次的吸收再發射,無數次的前進三步後退3000步,無數次被扯住或者被偏轉方向,光子這樣蛇皮走位一天還前進不了10米。
而太陽的半徑有70萬公裡,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隨機運動過程中,無數光子被瞬間吸收,而後在受擊回落,向外發射出新的光子,新光子又將不斷重複剩餘過程,直到不知第幾代光子經歷千難萬阻,終於到達太陽表面為止。
簡單來說太陽核反應區誕生的光子並不能直接到達太陽表面,而是需要經歷無數次死亡和重生,正如你現在看到的那個他早已不是原來那個他到達太陽表面的光。
也早已不是最初的那個光,在太陽內部至少擁有10~26次方個質子的情況下,如果光子和每個質子都發生反應,那麼光子需要4000億年才能從核心到達表面,進而給宇宙帶去光和熱。
但好在質子分布並不均勻,所以核心光子只會於一小部分質子發生反應,這一過程持續數萬到數10萬年後他們就能到達太陽表面。
一旦進入每立方釐米只有幾個原子的太空中,核心光子們就會恢復宇宙速度冠軍的本質,僅需500秒就能跑完之間1.5億公裡的路程,而誕生於太陽外層也就是光球層和日冕層的太陽光子則會因為沒有質子和其他物質阻礙而一路暢通無阻直達地球。
運氣要比核心光子們好得多,總體來說,目前科學界對太陽尤其是太陽內部情況的了解還非常有限,包括【帕克號】在內的太陽探測器也只是收集太陽附近的數據而已。絕無可能深入到太陽內部,想要真正了解太陽核心正在發生著什麼,只能通過收集太陽中微子來完成,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的中微子們,將會是第1批攜帶太陽核心區域信息,並把他們送到地球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