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素食星球」「標星」吧,方便持續接收我們的文章哦!
我是因為「動物保護」而開始吃素的。
前幾天一個熱心的朋友極力向我推薦一款產自美國的有機Raw Honey(原蜜)。原本婉言謝絕不在話下,此外出於「人道主義」和「動物保護」,我還特地告訴她:
蜂蜜來之不易,生產1磅(453.6克)的蜂蜜,需556隻蜜蜂飛行55000公裡,並造訪200萬朵花。人類不該隨意掠奪動物辛勤勞作的成果。
無奈我那位朋友也是個頂頂較真的傢伙,她告訴我:
1.生蜂蜜與普通蜂蜜大不相同,它富含活性酶、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脂肪酸,這些對於身體健康和預防疾病有效。
2.全世界80%的蜜蜂都是人工養殖的,這給大自然傳播花粉創造了不可估量的價值。如果沒人吃蜂蜜了,絕大部分蜜蜂會消失。
因此為了健康,也為了大自然的繁衍和持續,我們要吃蜂蜜,而且要吃高品質的有機生蜂蜜。
這些與我過往認知相悖,為了了解真相,我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結果,更多「事實」讓我吃驚,也讓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我,到底要不要吃蜂蜜?
01
關於蜜蜂
1. 蜜蜂
蜜蜂,是一個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物種。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1億多年,與恐龍同屬一個時期。
蜜蜂以群居的形式,共同生活在一個蜂巢中。一個蜜蜂族群存在著三種蜜蜂:
1. 蜂王(Queen):一個蜂巢中只有1隻蜂王,蜂王的主要職能是繁殖後代。
2. 雄蜂(Drone):一個蜂巢中有幾百至上千隻雄蜂,雄蜂的工作是與蜂皇交配,維持種群延續。
3. 工蜂(Worker):一個蜂巢中有幾千到上萬隻工蜂,全部為雌性,但無法生育並承擔了蜂巢中絕大部分工作:撫育幼蜂,清理蜂巢,守護蜂巢,釀造蜂蜜等。
蜜蜂從花朵上採集花粉和花蜜的過程中,幫助地球上大多數蔬菜、水果和糧食作物授粉。這對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蜜蜂是怎樣釀造蜂蜜的?
首先工蜂們造訪含有花蜜的花朵,它們用口器把花蜜吸入腹中並存儲。
工蜂在回到蜂巢中後,將花蜜吐到其它蜜蜂口中。在花蜜得到進一步消化分解後,蜜蜂又會將花蜜再吐給另一隻蜜蜂。
這個過程需要重複100-240次,直到絕大部分花蜜轉換成單糖。
最後工蜂會將這些未成熟的花蜜吐到蜂窩中存儲。這種較稀的花蜜含水量很高,國內稱之為水蜜。
為了去除多餘的水分,蜜蜂會扇動翅膀增強空氣流動,使水分加快蒸發,最後得到的濃稠物質即是蜂蜜。
蜂蜜含水量低於20%後,蜜蜂會用蜂蠟將其密封保存,避免蜂蜜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變稀變質。封蓋後的蜜即為成熟的天然蜂蜜,也叫封蓋蜜。
一般從蜜蜂採蜜到最後完成封蓋,需要20-25天。
3. 蜜蜂為什麼要釀造蜂蜜?
蜜蜂釀造蜂蜜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給人類食用的。蜜蜂是為了儲備過冬和應付饑荒時的口糧而儲存和釀造蜂蜜的。
從這些點來看,人類食用蜂蜜是對蜜蜂勞作成果的掠奪。但,請繼續看下去...
因為長期食物不足的原因,只要有蜜可採,蜜蜂就會盡力採集。因此釀蜜有所富餘是常有的事情。
4. 如果世界上的蜜蜂都消失了會怎樣?
地球上90%以上的櫻桃、藍莓和杏仁產量都是蜜蜂授粉的直接成果。
通過蜜蜂授粉,可做到:
1. 提高農作物、果樹、牧草的產量;
2.提高農作物質量;
3.減少化肥,農藥和生長激素類物質的使用。
此外,有些蜜蜂的體型正好適合某些花朵的形狀和大小,如果蜜蜂消失了,這些植物也將陸續絕跡。相應的,在食物鏈上也會造成巨大衝擊: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也將逐步滅絕。
02
蜂農
1. 傳統養殖蜂農
目前國內大多數蜂農都是以傳統養殖方式養蜂和採蜜的。
多數蜂農會將其提取的蜂蜜出售給大牌廠商以獲取收益。而目前國內蜂蜜廠商為了壓縮成本,給予蜂農的收購價都特別低,大多數蜂農為了生計,只能提高取蜜頻率以提高蜂蜜提取頻率,2-5天就要取一次蜜。
根據封蓋周期為20-25天推算,此時提取的蜂蜜基本都是未成熟蜜,含水量很高。
另外,過於頻繁的取蜜,不僅對蜂蜜的品質是一種損害,更是對蜜蜂勞動的壓榨,同時也造成了養蜂行業的惡性循環。
2. 有機養殖蜂農
和所有其它養殖行業一樣,養蜂行業也存在著一個極其小眾的群體:有機養殖。
目前國內只有極少數自律自覺的蜂農會以該種方式養殖,全國佔比不到萬分之一,該模式下蜂農與蜂群基本以良性的相互依存關係共生。一年取蜜一次,只取封蓋率90%以上的蜂巢。
有機養殖下的蜜蜂生存相對不受人工養殖的幹擾,並能在採蜜的同時協助人類完成周邊地區植物的授粉工作。
同時該養殖方式收穫的蜂蜜,品質更高。
3. 你所不知的養殖真相
有關白糖
不論是否有機養殖,養殖過程中,蜂農都不可避免會飼以白糖。區別在於:
傳統養殖方式下:蜂農飼以白糖,是為了提高產量;
有機養殖方式下:蜂農會儘可能多地保留優質蜂蜜作為蜂群飼料,並在天氣環境惡劣,蜜蜂缺乏食物的情況下才伺以白糖,以保證蜜蜂的生存。
有關用藥
蜂群生病的時候,傳統養殖蜂農會使用抗生素對蜜蜂進行治療,以防具有傳染性的蜂病大面積擴散造成更大損失。
有機養殖下當蜂群生病時,通常會把患病蜂群搬離蜂場2公裡以上進行隔離,等待蜂群自愈。如果無法自愈只好隨其死亡,並焚毀蜂箱來消滅病源。
有關利潤
目前國內蜂蜜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果葡糖漿冒充的假蜜,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蜂蜜收購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從事養蜂業無利可圖。
中國北方地區,蜂農養殖一箱蜜蜂(依季節變化在8000隻-40000隻不等)的年收入大約在800元左右。
過低的收入造成養蜂業日漸低迷,目前養蜂技術和養蜂人員雙向匱乏,養蜂人的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
03
蜂蜜
1. 市售濃縮蜜
通常我們買到的市售瓶裝蜂蜜屬於濃縮蜜,與天然蜂蜜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異。
傳統方式下蜂農取蜜後還會有兩道工序:
1. 蜂農簡單加工:切除蜂蠟,使蜜露出,把蜂巢放入搖蜜機中,利用離心力將蜂蜜分離。再對分離出的蜂蜜做簡單過濾。
2. 收購商二次加工:將水蜜倒入密封不鏽鋼罐體,通過抽真空後加熱實現水蜜的濃縮脫水。
如此操作目的有二:
1. 產品標準化:因為收購的蜂蜜品級、色澤、含水量不一,因此需要統一加工使其成為標準化產品。
2. 降低成本:使用機器設備脫水,可以大大節省成本。
2. Raw Honey(原蜜)
沒有經過工廠高溫濃縮的天然蜂蜜被稱為Raw Honey。國內沒有對應的名詞。 私以為譯成「原蜜」會更加恰當。
國內幾乎不存在Raw Honey的原因在於,過低的收購價格使得蜂農幾乎沒可能在養蜂和取蜜環節做到細緻與人性。
原蜜的存儲十分關鍵,如果其含水量高於18%,那麼後續銷售、倉儲和儲存等過程中,蜂蜜容易因為發酵而出現脹瓶,發酸,有酒味等質量問題。
以下,是中國原蜜的製作過程:
3. 蜂蜜的品級
了解蜂蜜的品級,一定會涉及到"波美度(°Bé)"這個專業名稱。波美度越高,蜂蜜的品質越好。
波美度38-41度之間的蜜稱為「水蜜」,是在蜂蜜沒有成熟前就取出來的蜜,由於含水量大,容易酸敗發酵。水蜜濃縮可以方便保存和出售。
波美度41-42.5度之間的蜜,這種蜜在目前國內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取蜜時蜂巢封蓋率在20%-70%左右。比水蜜易於保存。
波美度在42.5以上,取蜜時封蓋率在90%-100%,這是真正的成熟蜜,含水量在17%左右,室溫下可以存放很久。這種蜜在國內市場佔比不足1%。
4. 蜂蜜的有機認證
我國目前不存在蜂蜜有機認證,只能依靠蜂農的自覺:
我國取消蜂蜜有機認證原因
1. 蜂農基本都是全國流動採蜜,採蜜地的自然環境不可控;
2. 養殖過程中治療蜂病的用藥不可控;
3. 飼料餵養蜂群的白糖來源不可控。
有機農業的目的是通過減少化學藥品的添加,從而避免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造成汙染進而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
根據我國在2010年2月公布的第一次中國汙染普查公報顯示,農業已經超過工業,成了中國第一大水汙染源。
據我所知,國內仍有極其少數的良心農人,依舊會以有機標準自律自覺地進行蜂群養殖。而這一類蜂農出品的蜂蜜產品產量有限,在國內也得不到生產許可證,無法進入商超和電商渠道。
但國外依舊保留有蜂蜜的有機認證,也因此,進口蜂蜜在我國顯得更受青睞。
進口有機認證的蜂蜜果真更好嗎?
儘管得幸品嘗過國內那萬分之一以有機標準釀製的原蜜,口感和品質的確絕佳,但出於好奇我還是海淘了一款美國的有機Raw Honey和一瓶名震四海的紐西蘭Manuka蜂蜜。
結果,不知是蜜源植物和釀造工藝不同,還是我長了一張中國嘴的緣故,這兩款進口蜂蜜從氣味到口感,我都不太喜歡。
但若考慮其保健和治療功效,那麼至少是比苦口的良藥要好吃不少,只是其功效是否真的如廣告宣傳一般,因為我沒有堅持服用,也就無從論證了。
此外,為了吃一口蜂蜜,不遠千裡空運海淘所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光這一點本身就很不「有機」。
04
消費者
蜂蜜之於蜜蜂而言,是食物。而之於人類,與其說是食物,更像是具備功能性的保健品或藥物。
據我所知,蜂蜜因其蜜源植物的不同,氣候環境的不同,釀造工藝的不同會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口感和氣味。也正因為這種特殊的口感和氣味,讓許多人不喜歡。
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我婆婆,當初就因為需要治療便秘而喝過一陣子蜂蜜,最終因無療效果斷放棄。
又如我的媽媽,偶爾吃點蜂蜜是因為咳嗽了,而據某養生專家說,蜂蜜能夠潤肺止咳。
而我高考前也曾被老母逼著喝過一陣子蜂蜜,因為她聽說蜂蜜可以安神助眠。
總之,在我所了解的人中,幾乎沒有人是因為喜歡蜂蜜本身的口味而選擇食用蜂蜜的。許多數消費者吃蜂蜜,還是出於「甜味」以外的理由。
05
不同的聲音
對於人類到底應不應該吃蜂蜜,有很多種聲音:
那是對動物的掠奪,不該吃!
和所有動物養殖一樣,蜂蜜養殖業必然會涉及動物剝削問題。養殖對蜜蜂造成的傷害,遠大於它們所能給人類產生的利益。
不論是出於何種理由,也不論養殖的過程是否有機,都是不符合道義的,應該杜絕。
此外養殖蜂群還可能與大自然的野生蜂群搶奪食物,因此會對野生蜂群造成不利影響。
吃不吃無所謂
反正除了蜂蜜,有很多天然甜味劑,如甜菊糖、楓糖、椰子花糖、龍舌蘭蜜、椰棗等。吃不吃蜂蜜無所謂。
隨緣吧!如果有人送你,你不吃,也是浪費,也是對蜂蜜、蜂農、生產廠商辛勤勞作的不尊重不是?
養殖蜂群也有養殖蜂群的使命,吃蜂蜜,也是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從這點說來,隨緣吃,才是硬道理。
應該提倡「不吃蜂蜜」
人性的貪婪不容小覷,在商業大肆宣傳蜂蜜功效的大前提下,就算是呼籲「不吃蜂蜜」,消費市場也仍舊在不斷擴大。
「贊同吃蜂蜜」的觀點,只可能造成人類對蜜蜂更多的壓榨和掠奪。
我們應該從態度上,摒棄和杜絕「要吃蜂蜜」這個觀點,才有可能拯救蜜蜂於水生火熱之中。
有選擇地吃蜂蜜
養蜂人的原始目的,是把蜜蜂養好,以採取更多更好的蜂蜜,並獲取收益。但這一目的和舉動,同時也促進了蜜蜂為周邊大自然授粉的效果。
1850年美國人發明的活框養蜂法,這幫助人類更好地觀察到蜜蜂的生長規律,因此也更容易提供給它們更舒適,更利於繁衍的生長環境。
人與蜜蜂的關係應該是互惠互利的。選擇友好提取高品質蜂蜜,對整個生態平衡與多樣性也是有益處的呀!
06
寫在最後
1. 有關蜂蜜帶給我的思考
這篇文章寫了很久,也寫得很猶豫。我一直力圖把事實的真相呈現給大家,但是真相卻是越深挖,各種信息更是讓我困惑不已。
蜜蜂與人類的共生狀態由來已久,即使不食用蜂蜜,人類也會在醫學領域和工業領域運用到蜜蜂的其它產物如蜂毒,蜂王漿,蜂蠟和蜂膠。
這不是一道「吃」或「不吃」的簡單選擇題,而是一個具有啟發意義的生命課題: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生存的意義?作為人類,除去利益得失之外,與其它動物的關係?
2. 我們能夠做什麼來支持蜜蜂
對於蜂蜜,原本我也和許多素食者和動物保護者一樣,抱著堅決抵制的態度,但是通過對蜂蜜的深入了解,我發現,真正威脅到蜜蜂生存的,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吃不吃蜂蜜」的決定。
想要支持蜜蜂的生存,與其把精力放在某個觀點的持續爭論上,不如更積極快樂地種植併購買蔬菜水果。
因為糧食作物和蔬菜水果,才是蜜蜂賴以生存的根本。
相比一味抵制蜂蜜產品、批判養蜂業的殘忍,不如懷著慈悲和善意,去看到蜂農的無奈與苦難,在消費時帶著覺知進行選擇,儘可能地去幫助蜂農推動養蜂生態的良性轉變。
就是在這種猶豫躊躇間,我寫到了這裡。最後我決定把我所能了解到的,所聽到過的,都如實呈現給大家。我也想聽聽你的聲音:
"人類,到底要不要吃蜂蜜?"
"人類,到底應該如何與動物共生?"
原文 | PrettyS
編輯 | 勤行之
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