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正在尋找意料外的方法來適應不斷升高的氣溫

2020-12-01 煎蛋

目前,很快我們就要對全球很多種動物及植物說再見了。根據2019年聯合國的一項報告,現在有100萬種物種有滅絕的危險。今年《自然》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裡,研究人員發現熱帶海洋的生態系統可能從2030年開始崩潰,而森林和山中的生態系統將從2050年開始崩潰。其他報告也發現了假設我們繼續按照目前的速率讓地球升溫,到2100年將有一半的動物失去超過50%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的主席Robert Watson先生在2019年時說道,我們人類正在一幅「不祥之景」的前面。

但是,有些物種會延續下去。鳥類提前遷徙,海龜變更線路,北美馴鹿在早春產仔,動物們已經開始改變行為來適應。但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它們又該如何在每年都在不斷升高打破記錄的全球氣溫下存活呢?

耶魯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Marta Muñoz說,該問題的答案是個仍在進行中的進化學謎題。我們隊動物如何使用不同策略來進行溫度調節的理解還是較近期的事兒。「你會覺得這個概念是18世紀初的事兒,對吧?但完全不是,」Muñoz說,「這個概念在1944年才形成。我們是在意識到溫度調節後的10年內發現的DNA結構。」

動物進化出溫度調節有兩種方式。它們要麼消耗能量來維持穩定的體溫,也就是溫血動物選擇的方式,要麼策略性的減慢或者加速自身的新陳代謝來適應外部溫度,也就是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昆蟲和大多數水下生物採用的策略。(這也是為什麼當邁阿密的天氣變得異常寒冷時,你會見到鬣蜥從樹上掉下來——因為它們的新陳代謝變的緩慢到肌肉停止工作。)

Muñoz表示,但無論一種動物選擇哪種方式,高溫永遠都會背負更大的負擔。在她的研究中,她已經證明蜥蜴抵禦較寒冷氣溫的能力比它們承受高溫的能力進化速度要快10倍。這或許能解釋當氣溫過低時,動物要麼適應特定的環境,要麼是不斷嘗試著去適應,至死方休。她說:「寒冷下沒有退路,你既無法躲藏也沒法逃避。」相對來說,蜥蜴總能在陽光直射的高溫下找到一處明顯涼爽的蔭涼處。經過千年,動物們通過遷徙來適應較熱的氣溫這一事實減緩了它們進化出用於應對極熱氣溫的身體特性的腳步。

蝴蝶也有類似的行為。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Andrew Balden說,這些昆蟲依靠尋找森林中涼爽區域或者將翅膀張成特定角度來反射太陽光的方式來適應高溫。近期,他的團隊捕捉並測量了16個種類超4000隻的蝴蝶體溫。他們細心地記錄下來這些蝴蝶是通過佔據一處較為涼爽的微氣候還是通過將翅膀展開成不同角度來調節體溫,並將發現發表在了今年9月份的《動物生態學期刊》上。

他說:「我們發現,那些更依賴於利用微氣候的種類是過去40年種群縮減最嚴重的。」同期種群數量增加的蝴蝶種類則是那些以特定方式展翅來適應較高氣溫的。這意味著從長期來看,種群中一些個體行為的簡單調整能夠改變一個物種的命運。

但其後變化不僅是氣溫的穩步上升。它也預示著陡然的急劇氣溫變化,會使有機體遭受打擊。海洋生態學家Diana Madeira說,熬過這些或許會和氣候變化加劇一樣頻繁的異常事件將最終重塑生態系統。在她的實驗室中,她一直在試著弄清那些在這些惡劣條件存活下來的不同種類的魚是怎樣的「裝備精良」。

她發現歐洲魚類中最重要的種類之一——大西洋鯛——能在30攝氏度的水溫中存活28天,而假如氣候危機沒有被阻止或是拖延,預計到2100年熱浪襲來時歐洲海域的水溫就會達到30攝氏度。28天之後,它們的身體組織會開始出現無法修復的損傷,導致死亡。

若是熱浪來襲時,鯛魚還是幼體或者是些沒有經驗的傢伙會怎樣?近期她發現海鯛魚的幼體非常不耐極端的高溫——它們遊不出溫暖的水域,但是年輕的魚非常擅長逃離。Madeira 解釋說,成年的魚可能也不太行,因為它們的大量精力都花費在繁殖上。每個種類的魚之間的情況各有不同——其他的或許會選擇短期苟活,但是從一個世代的水平上來看損失慘重。「它們會做一筆交易。好比,『好吧,我能活下去,但是之後我就不會下那麼多卵,或者是我不會長那麼大了』。」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研究者Trevor Fristoe表示,對於哺乳類和鳥類來說,保持涼爽不是為了防止身體衰竭,而是消耗能量來調節內部體溫。溫血動物不像蜥蜴和魚那樣在極端高溫下快速衰竭。為了維持體溫涼爽,它們演變出不同的策略,像是出汗、拉屎,或者忽扇著大耳朵來控制周圍的氣流。少數一些,比如靈長類和馬,進化出了通過皮膚蒸發水分來保持涼爽。為了排出汗水,我們的身體會消耗能量,於是會讓我們內部體溫升高更多。這一循環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出現中暑。研究發現,溫血動物能夠達到還能存活的最高體溫是40.5攝氏度至47.8攝氏度。

為了弄清動物適應極端高溫的程度是怎樣的,Fristoe在2015年開展了一項研究,觀察了211種鳥類和178種哺乳類進化的情況。Fristoe解釋說,從進化學的角度上看,作為溫血動物想要在高溫下存活就意味著體型、身形、新陳代謝的速度以及皮膚暴露的程度之間有著一個巧妙的平衡。他發現,體型在適應溫度上不是關鍵的,因為全世界到處都有體型碩大和微小的動物。在鳥類中,新陳代謝速度尤為重要,而體毛或者脂肪堆積這樣的隔絕機制對哺乳類很重要。

但是他的模型忽略了Marta Muñoz蜥蜴研究一直想要弄清的東西:行為。近期,研究人員發現斑胸草雀在約44攝氏度的氣溫下照料卵的時候,還會進行快節奏、聲音尖銳的「高溫鳴叫」,似乎比它們熱時採用安靜、急促的呼吸更有效。這些高溫鳴叫能夠減慢未孵化下一代的生長,它們以後也會比父母更加耐高溫。更容易理解的研究表明,行為似乎是溫血動物應對高溫最重要的工具。

對動物來說,溫度只是因人類活動而出現改變的諸多事情之一。海洋的酸化、去森林化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汙染和氣候模式的改變將會為各個物種帶來額外的挑戰。研究人員相信動物也會利用行為上的技巧來適應那些額外的挑戰。但是正如Madeira指出的那樣,「有時我們針對一個因素得出的結論並不適用於同時發生的所有事情」。

本文譯自 Popsci,由譯者 Diehard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相關焦點

  • 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可能導致地球自轉加快,極端氣候會越來越頻繁
    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的原因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升高,而這些二氧化碳都是由工業生產排放的。雖然科技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提高和很多的好處,但是對於環境來說,科技的快速發展加劇了生態的快速破壞。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能很多人覺得,氣溫的不斷升高,不就是會讓南北極的冰雪不斷融化嗎?可事實上,南北極冰雪融化只是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的一個小的方面。
  • [視頻]不斷升高的二氧化碳水平正在綠化地球
    (原標題:[視頻]不斷升高的二氧化碳水平正在綠化地球)
  • 氣溫不斷升高,北極海冰持續融化,北極熊恐在80年內滅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彼得·莫納爾博士做了一項研究,調查40年來北極熊受氣候變化的生活和繁殖情況之後,得出結論:如果放任不管,北極熊可能會在80年內滅絕。氣溫升高導致北冰洋夏季海冰數量驟減,北極熊不能長時間一直在海裡尋找獵物,只得被迫放棄海洋,轉向陸地生活。
  • 氣溫飆升海冰不斷減少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如今,全球變暖正在對斯瓦爾巴群島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挪威的氣象數據,過去30年來,該島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
  • 全球氣溫變暖的原因是因為二氧化碳嗎?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
    而二氧化碳我們都知道,那是一種溫室氣體,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升,那麼溫室效應就會加劇,地球的氣溫就會升高。那麼全球氣溫不斷升高的原因都要歸於二氧化碳嗎?其實這種認知是不全面的,全球氣溫不斷升高,這是地球生態氣候綜合原因所致,事實上,地球在漫長的歲月裡,曾經發生過很多次的氣候大變動。要麼全球氣溫大幅升高,要麼全球氣溫大幅下降迎來了漫長的冰河期。
  • 全球氣溫升高,小鳥們受得了嗎?
    我們不確定隨著氣候變化,地球會變得多麼炎熱,但卻有理由相信,熱帶地區的動物可能不會像其身處溫帶的「親戚們」那麼好過。,因此更容易因溫度升高而迅速超越其生理極限,這可能導致大量的物種流失。所以它們可能不會因為』中暑』而四處盤旋,但許多間接影響是我們意料不到的。」
  • 氣溫升高,藏在永久凍土裡的病毒細菌正在復甦
    【氣溫升高,藏在永久凍土裡的病毒細菌正在復甦】2016年,西伯利亞地區的凍土層融化,使75年前的馴鹿屍體裸露出來,隨之爆發了一場殺死2000多隻馴鹿、致96人入院的炭疽熱。2020年1月,南極氣溫首破20攝氏度,那些深藏在永久凍土中的古老病毒細菌一旦暴露,對於人類來說,勢必是一場更大的災難。
  • 氣溫升高,海冰消融,一個「新北極」已經出現
    如今,全球變暖正在對斯瓦爾巴群島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挪威的氣象數據,過去30年來,該島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
  • 氣溫升高,海冰消融,一個「新北極」已經出現
    如今,全球變暖正在對斯瓦爾巴群島產生巨大的影響。根據挪威的氣象數據,過去30年來,該島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
  • 不斷適應環境不斷進化
    古爾德反對把進化論推廣到社會學領域的做法,認為人和其他動物既有相似之處,也有重要的不同。人類的社會行為,並不是只由基因來控制的,人類的大腦有充分的潛力,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而不必僅僅聽命於基因的操控。不過,我要在最後補充一下,雖然古爾德是一位聲名卓著的演化生物學家,但是他對社會生物學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也有商榷的餘地。
  • 隨著氣溫的升高,這些垂釣鰱鱅魚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隨著氣溫的升高,也是到了垂釣鰱鱅魚的尖峰時間。我們平常所說的花鰱就是鰱鱅魚的一種。鰱鱅魚因為體型較大,勁道足,深受釣友們的喜愛,尤其是喜歡搏大物的釣友們,更是不會錯過垂釣鰱鱅魚的這個時機。釣友們如果想在野外垂釣鰱鱅魚,可以借鑑一下小編的這些垂釣方法。對於線組的搭配,小編比較推薦的搭配是主線3.0搭配子線2.0。這樣的線組搭配,只要是魚的體型在十斤左右,都是沒有問題的。經常垂釣鰱鱅的釣友們都會知道,鱅魚的力氣會比鰱魚大一些,鱅魚的體型越大,力氣也就越大,爆發力會更強,也會更持久。
  • 氣溫升高 蛇出洞頻闖民宅
    海都記者了解到,近幾天來,消防部門已處理了城廂、荔城、仙遊等地至少5起「蛇出沒」事件,消防隊員提醒,5月以來氣溫明顯升高,蛇類進入活躍期,蛇闖入民宅一般是搜尋食物,市民可用雄黃、硫磺驅離,不要輕易處理,可撥打119求助。 「洗完澡剛要準備睡覺,一條蛇從腳邊躥過,嚇得我一身冷汗。」前晚,在龍橋街道北磨社區一民房三樓內溜進長一米多的蛇,房主連忙報警求助。
  • 全球氣溫加劇升高,帶來後果不僅僅海平面上升,還有隱藏的危機!
    現在全球氣候變暖,估計每一個人都非常有體驗了,隨著近幾年來每年的夏天氣溫越來越高,很多人都明顯的感受到,夏天已經要快熱死人了,當然了,現在全球氣候變暖也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平均溫度大概上升了1.5攝氏度,雖然看起來並不是很高,但是要知道這是一個長時間堆積的結果,久而久之地球的溫度還會不斷的升高,最終會改變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 北極冬季氣溫升高已無可避免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北極報告北極冬季氣溫升高已無可避免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2日08:35
  • 全球氣溫升高,北極最高溫度達到33度,北極熊面臨死亡威脅!
    全球氣溫升高,北極最高溫度達到33度,北極熊面臨死亡威脅!全球氣溫升高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每個人都擔心會不會有一天導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還沒到,可是北極圈的冰山已經融化了接近一半,有人在預測,再過幾十年北極圈的海冰將在夏天完全融化。
  • 快來看看洛陽王城公園的動物們是怎麼防暑降溫的吧
    告別連日來的雨水高溫天氣接踵而至小城家的動物防暑降溫工作全面啟動,當體溫升高時,耳朵會大量充血,不停地扇動,幫助散發體內的熱量,從而降低體溫。據測算,大象可用這種方法排除身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90%的熱量 。有時候大象還會利用它的長鼻子吸水進行泥漿淋浴降溫,泥漿幹後,不僅可以讓皮膚隔熱,還能達到防蚊蟲的作用,每次能吸6.8升水。
  • 全球氣溫升高,小鳥們會變身「憤怒的小鳥」麼?
    我們不確定隨著氣候變化,地球會變得多麼炎熱,但卻有理由相信,熱帶地區的動物可能不會像其身處溫帶的「親戚們」那麼好過。,因此更容易因溫度升高而迅速超越其生理極限,這可能導致大量的物種流失。所以它們可能不會因為』中暑』而四處盤旋,但許多間接影響是我們意料不到的。」
  • 地球氣溫越高,動物體積會越小?貝格曼定律解答它們之間的關係
    科學家們通過收集到的數據發現,目前全球變暖的趨勢仍然在不斷加劇,並且對很多生物產生了影響。甚至還有生物研究表明,全球性的氣溫變化已經影響到了很多地球生物的體積。這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但真實情況是,鳥類體積因此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並且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
  • 全球氣溫直升不降,加快了淡水流失,還留給人類多少時間!
    全球氣溫直升不降,加快了淡水流失,還留給人類多少時間!環境一直不斷變化,地球上的生物根據環境的變化,從而進化到完美階段,如果一些生物沒能適應環境的改變,或許會因此滅絕。隨著人類活動越來越頻繁,一些動物的家園已經受到了破壞,再加上人類不斷索取大自然的資源,很大程度上加劇地球環境變化,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全球變暖、凍土層融化等問題。一些生物沒能適應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不斷消失,人類間接的推動物種滅絕的速度。在前兩天發布了一則報告,在這個報告研究中發現,陸地上的脊椎動物滅絕的速度超乎人類的想像。
  • 平均氣溫只要升高6度就是世界末日來臨,溫室效應絕非危言聳聽
    據監測統計,近一百年來地球平均氣溫已經升高了0.46度(攝氏度,後同)。有人可能認為這點溫度沒什麼,不就是感都感覺不到的半度不到嗎?但就是這小小的半度,全球性災害氣候已經頻現。什麼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等等不斷湧現,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洪水、乾旱、高溫、風暴、冰凍等極端氣候事件加劇,災害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以指數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