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lant | 易可可/朱毅勇揭示植物液泡磷儲存形態變化的進化機制,為提高植物磷利用效率提供了依據

2021-02-26 BioArt植物

1. Liu, J., Yang, L., Luan, M., Wang, Y., Zhang, C., Zhang, B., Shi, J., Zhao, F.-G., Lan, W., & Luan, S. (2015). A vacuolar phosphate transporter essential for phosphate homeostasis in Arabidop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7), E6571–E6578.

2. Liu, T.-Y., Huang, T.-K., Yang, S.-Y., Hong, Y.-T., Huang, S.-M., Wang, F.-N., Chiang, S.-F., Tsai, S.-Y., Lu, W.-C., & Chiou, T.-J. (2016).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vacuolar transporters mediating phosphate stora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 11095.

3. Xu, L., Zhao, H., Wan, R., Liu, Y., Xu, Z., Tian, W., Ruan, W., Wang, F., Deng, M., Wang, J., Dolan, L., Luan, S., Xue, S., & Yi, K. (2019). Identification of vacuolar phosphate efflux transporters in land plants. Nature Plants, 5(1), 84–94.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21000150


相關焦點

  • 【Mol Plant】植物液泡磷儲存形態變化的進化機制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vacuolar transporters mediating phosphate stora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7(1), 11095.3.
  • 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較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它們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
  • 植物所揭示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狀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調控機制
    一般認為,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氮富集會提高其生產力。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氮富集引起的磷限制、多樣性降低和群落組成改變,可能會抵消氮輸入對生產力的促進效應。因此,闡明氮富集對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機製成為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的焦點話題。作為連接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橋梁,植物功能性狀為解析草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對氮富集的響應機制提供了可能途徑。
  • Science | 植物維管特異性轉錄因子調控根毛響應低磷環境的機制
    責編 | 逸雲  磷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須的大量元素之一,磷缺乏會顯著地抑制植物的生長。在缺磷土壤中,植物通過增加其 根系 根毛密度,提高對磷的吸收。目前,低磷誘導根表皮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植物生理生化重點實驗室揭示磷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泛素連接酶PRU1在低磷脅迫條件下調控植物磷根冠轉運的分子機制。磷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在植物的結構和生理上起著重要作用。植物已經進化出響應磷酸鹽(Pi)供應變化的多種機制。通常,植物細胞內的磷濃度維持在毫摩爾水平,而土壤溶液的有效磷濃度極低(一般少於10微摩爾)。因此在許多生態系統中,植物/作物經常遭受低磷脅迫。
  • 深思:探討水體黑臭和內源磷汙染發生機制
    儘管目前普遍認為P、Fe、S之間存在耦合關係,但大部分研究並未提供直接的原位證據,採樣技術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傳統的剖面分析方法是直接採集沉積物柱芯,再通過離心、壓榨、化學提取等方法獲得孔隙水(劉素美等,1999).這種既非原位又非被動的缺陷,不僅破壞了沉積物原本的物理化學結構,且易導致樣品脫離沉積環境後發生變化,同時受空間解析度低(釐米級)的限制,使研究結果產生較大誤差.因此,主動採樣方法已不能滿足研究需要
  • OsAUX1蛋白可以促進水稻根吸收磷元素
    植物根部的一些性狀,如根角度和根毛長度等,會影響植物對土壤中營養元素的攝取。
  • 浙江大學梁新強教授團隊: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
    土壤膠體以巨大的比表面積、強大的吸附性能及多樣的表面官能團,在汙染物儲存形態、遷移轉化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膠體易化磷元素運移已成為農業面源磷汙染的重要形式,因此,控制膠體磷從土壤向水體的流失至關重要。《土壤膠體磷儲存與流失阻控》關於土壤膠體磷儲存與調控的介紹可豐富當前在土壤磷儲存形態、流失機制及阻控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
  • Plant Cell| 揭示春化作用使植物的源庫身份發生逆轉的分子機制
    植物具有非凡的儲存能量的能力,首先是利用光子的能量將碳固定在光合組織器官(源)中。反過來,固定下來的碳被運輸到不同的植物組織(庫),以推動生長和發育。同時,富含碳儲存的庫器官後來可以成為源,因為它們可以調動其儲存的產物來為新出現的源組織供能。植物器官作為庫或源的身份是一個動態過程,既由內源發育信號指定,也由特定環境刺激的響應,這是一個由內源發育信號和特定環境刺激共同決定的動態過程。
  • 上海交大團隊揭示DNA磷硫醯化基因組修飾異質性特徵
    該研究發展了PT-IC-seq和PT-IC-ddPCR兩種技術,首次定量地檢測了基因組上DNA磷硫醯化修飾位點,揭示了磷硫醯化修飾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的修飾都存在細胞之間異質性(heterogeneity)。博士生李金麗、碩士生陳依、鄭濤博士、孔令新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Molecular plant︱復旦大學黃建勳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關鍵的形態和分子創新
    大多數葫蘆科植物都有獨特的卷鬚,並且能夠攀爬,這是許多被子植物和一些其他陸地植物的一個關鍵創新,有助於沿著其他植物向上生長,達到森林冠層進行光合作用。本研究提供了葫蘆科植物基因組和形態巨大變化的進化史,這與古氣候劇變結合在一起,可能促進了葫蘆科植物多樣性的增加。
  • 研究揭示黑磷化學活性構建高效鉑磷催化劑的機制
    因此,提高鉑的催化效率對鉑催化劑開發與應用至關重要。 將異質元素引入金屬催化劑可以帶來協同配體或應變效應,是改變金屬催化劑的電子/化學性質的有效方法。但是,鉑的結構和化學穩定性使該過程變得困難,通常需要高溫、超高真空或物理濺射/蒸鍍等苛刻的條件,對設備的高要求增加了其製備成本。此外,以上方法很難轉變成大規模、低成本且商業上可行的方法。
  • 成都山地所揭示早期成土過程中土壤有機磷的形態轉化過程
    隨著成土作用的進行,土壤中的原生礦物磷含量因風化作用逐漸降低,有機磷則逐漸積累,成為生態系統有效磷的一個重要來源。土壤中的有機磷以多種形態存在,不同形態有機磷的生物有效性差異較大,然而,成土早期土壤有機磷的形態組成、轉化及其與有效磷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
  • 植物體內磷的含量與分布、功能及缺磷反應
    一、植物體內磷的含量與分布 植物體內磷的含量一般為植物乾重的0.1%~0.5%。其中有機態磷約佔全磷的85%,無機態磷僅佔15%左右。
  •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5:19:51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ichael Melkonian與深圳華大基因Gane Ka-Shu Wong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陸地雙星綠藻基因組為陸地植物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 關於氮(N)、磷(P)投加量的詳解!
    另一方面,大多數的廢水成分龐雜,一般能提供微生物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但是對於那些成分比較單一的工業汙水來說,廢水中 N、P的相對含量非常的少。根據最小因子定律-微生物生長受相對含量最低而不是絕對含量最少的營養物質的限制-可以看出,用生物法處理工業廢水的時候,N、P 易成為限制性因子。因此,在活性汙泥法處理成分單一的工業汙水時,氮、磷的投加是必要的。
  • Water Research:長江流域長期淨人為磷輸入及河流磷通量動態變化研究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陳丁江教授團隊首次針對中國最大的流域——長江流域長期(1980—2015)淨人為磷輸入和河流磷通量動態進行了研究。相關成果發表於Water Research(IF=7.913)。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Nature Plants 】香港中文大學揭示了植物液泡的起源和生物發生過程,解決了40多年的爭議!
    研究人員以納米解析度進行3D電子斷層掃描,研究液泡在擬南芥的根細胞中的生物發生。該研究表明,中央液泡來源於MVB-SV轉換和SVS的融合;中央液泡形成需要功能性MVBS和膜融合機制。 液泡/溶酶體作為真核細胞的主要分解代謝區室,其可以分解和再循環所有種類的生物分子。
  • 生物除磷理論及實踐新突破:從主流EBPR到側流EBPR
    ,以期為我國汙水廠未來深度脫氮除磷提標改造尤其是低C/N比汙水的處理提供借鑑。實際上,最初的實踐是對初沉汙泥進行水解,工程案例主要集中在丹麥、瑞典和北美,主要工藝控制參數SRT為2~5d。由於初沉汙泥水解需控制水解和產酸過程,而不進入產甲烷化,水解產物需要進行「泥-液」二次分離,因此存在SCOD及VFAs從泥水混合液中分離、「洗出」效率的問題,同時初沉汙泥水解易受到進水水質、水量波動及初沉池排泥影響。
  • 我科學家摸準植物殺手薇甘菊「行兇」機制
    A+ | A-  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於1月17日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關於重要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的研究成果,多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