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高中生參加校外教學 挖出9000萬年前的暴龍化石
中新網4月22日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2日報導,日本一所高中的高中生在校外教學時,意外挖到一塊化石。專家研究後發現,該化石疑似為9000萬年前白堊紀的暴龍牙齒化石。報導稱,2018年6月,日本巖手縣的一所高中到久慈琥珀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並在館內體驗琥珀採掘。
-
爆笑一刻:奮豆想逃離「學校枷鎖」,因腦袋瓜太大無法越獄成功?!
2020-11-21 12:42:08 來源: 咿呀美食小屋 舉報 爆笑一刻
-
諸城暴龍:中國白堊紀的最強暴君
「每天一隻中國龍」也只是介紹了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恐龍的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到今天也還差最後一隻了。 這壓軸「嘉賓」到底是一隻龐然巨物,還是一位「致命殺手」?到底是來自山東的龍骨澗,還是出自四川的「恐龍窩」?您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了?讓我們一起大聲讀出它的名字:諸城暴龍。
-
暴龍超科代表恐龍,霸王龍,特暴龍,帝龍等
不能奔跑的論點:1,上文說的轉彎能力太差不利於奔跑,地形限制太高。2,目前為止所發現的大型獸腳類足跡化石几乎都採行走方式,沒有一個是奔跑中的,這也許顯示大型獸腳類恐龍無法奔跑。目前只找到了一張霸王龍的足跡化石,可惜圖片只有一個腳印,但可以肯定2個腳印應該相差很近,不然科學家不會說是行走的腳印,見下圖。3,在1993年,傑克·霍納與唐·雷森(Don Lessem)將霸王龍的腿部結構與現存動物做比較,提出霸王龍不能奔跑,只能夠行走。因為霸王龍的股骨與脛骨的比例大於一,如同大部分的大型獸腳類恐龍,顯示霸王龍移動方式為行走。
-
日本高中生校外實踐 挖到9千萬年前新種暴龍化石
(原標題:日高中生校外實踐 竟找到9千萬年前新種暴龍化石)日本高中生校外實踐竟找到9千萬年前暴龍牙齒 教授一查:是新品種(來源:~)近日,一名日本高中生去校外教學,在博物館內的琥珀採掘體驗場中挖到了9千萬年前的暴龍牙齒化石
-
霸王龍親緣種化石現身山東 被命名為巨型諸城暴龍
新華網濟南5月14日專電(記者 劉寶森)經古生物專家對此前在山東省諸城市發掘出土的兩件化石研究,最終證實化石屬於霸王龍的一個親緣種。專家日前將這種恐龍命名為巨型諸城暴龍。
-
爆笑一刻:當古老師聽到奮豆的「肺腑之言」,他選擇皮笑肉不笑?!
2020-11-22 09:57:01 來源: 玩風車的小孩 舉報 爆笑一刻
-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 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邢立達副教授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採訪時介紹說,這塊足跡是2018年夏天在江西贛州贛縣區一處道路施工工地被工人發現的。「他們在清理石頭的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砂巖,我看了照片,覺得是一隻非常大的恐龍留下的三趾的印記。」邢立達表示。
-
古生物學家發現亞洲首例暴龍足跡 化石長達58釐米藏於福建南安
人民網南安7月30日電 日前,中外古生物學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化石,經鑑定該化石為暴龍(又稱霸王龍)足跡,長度達到58釐米,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恐龍足跡化石,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贛州發現暴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至6550萬年前,隨後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銷聲匿跡。暴龍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古生物學家從足跡推斷恐龍的體長,認為這個暴龍足跡的造跡者體長可達7.5米。有趣的是,這個體長與贛州本地發現的暴龍類——虔州龍的體長非常相似,後者的體長約7.5至9米,「足跡和虔州龍骨骼化石的發現地相距不過33公裡!」邢立達強調,「從頂級掠食者的活動範圍看,該區的掠食者可能只有一種,此次發現的暴龍足跡非常可能是虔州龍留下的。」
-
江西贛州發現暴龍足跡 專家:可能是虔州龍
「中國的大多數恐龍足跡都發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白堊紀晚期的足跡記錄非常稀少。暴龍類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恐龍,數量本來就少,變成化石的就更少了。」這個標本是施工隊清理石頭時發現的。當時,工人們看到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便派人聯繫鈕科程,稱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
-
爆笑一刻:龍人生物長相醜陋,得到「奮豆真傳」,微表情都一模一樣?!
2020-11-22 09:56:55 來源: 娛樂影視會 舉報 爆笑一刻
-
化石研究顛覆雷克斯暴龍羽毛形象(組圖)
責任編輯:劉湃 中新網6月8日電 據外媒報導,化石證據顯示,雖然遠古恐龍多長有羽毛,但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 T. rex)更可能是長了滿身鱗片。
-
中國首次發現早白堊紀真蜥腳類恐龍化石
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前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它的發現為研究此類恐龍演化的複雜性提供了化石證據,也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7.5米食肉恐龍踩個腳印,被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
幾天前,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公布了在江西發現的暴龍類化石,不過不是骨骼化石,而是罕見的腳印化石。贛州大腳印贛州位於江西省南部,古稱虔州。很多人對贛州的印象可能來自於贛南臍橙,但是在古生物學家眼中,贛州可是化石寶庫,這裡已經發現了包括暴龍類在內的大量恐龍。
-
農民發現恐龍頭骨化石 系北美最古老的暴龍物種
據CNN2月10日報導,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發現了恐龍頭骨碎片的化石,屬於北美最古老的暴龍物種之一。新發現的恐龍,拉丁名為Thanatotheristes degrootorum,其名字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前半部分取自希臘死亡之神塔納託斯(Thanatos),第二部分則是為了紀念德格魯特發現了這塊化石。它大約有7950萬年歷史,是50年來加拿大首次發現的新暴龍,也是北美發現的最古老的暴龍物種之一,比他的近親霸王龍早250萬年。
-
山東現《侏羅紀世界》主角足跡化石 揭秘「白堊紀最危險獵手」
首例群體小型恐爪龍足跡漫長的進化演變和瞬間的動蕩,讓恐龍這種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是它們存在的證據以化石的形式保留了下來,可以幫助科學家們了解恐龍的習性。這次發現的足跡化石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的一片巖層上面,是距今約一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留下的。其中有四道平行的足跡化石,屬於一種非常兇猛的食肉類恐龍,恐爪龍。
-
「始祖暴龍」已長出羽毛,只差不會飛
而證明這點的,就是屬於「獸腳亞目」的「虛骨龍類」族群的中華龍鳥,在1995年挖掘出它的全身化石時,已經認定它從背部到尾巴都有羽毛的痕跡。一般認為中華龍鳥全身(至少背部)都有羽毛覆蓋,這就成了恐龍和鳥類是近親之說法的有力證據。另外,學者也有發現過,生存在8000萬年前的偷蛋龍在巢穴中產卵,看似正在孵蛋的化石。
-
霸王龍、棘龍、暴龍……長沙竟是恐龍活躍地帶
銅官鎮師古臺漂礫不是湘江搬來的,而是冰川「搬」來的;大圍山上有第四紀冰川地貌遺蹟,當時山頂上有冰,冰裡夾了石頭;長沙20萬年前就有人了,而且有了工具……在童潛明的講述裡,長沙人一次次刷新了認知。6500萬年前白堊紀,洞庭湖形成了。說起白堊紀,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恐龍。那麼,長沙到底有沒有恐龍?
-
霸王龍(雷克斯暴龍):最兇猛的白堊紀食肉恐龍
它的學名是雷克斯暴龍,也叫暴龍,大家通常叫它:霸王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之一。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它們平均體長11.7米,最長達14.6米,平均臀部高度4米,最高臀高超過5米,平均體重11噸,最重14.85噸,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