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不讓別人碰他的東西,到主動說要分享,只因媽媽做了一件事

2020-12-05 寶寶知道

我兒子在兩歲以後自我意識迅速膨脹,堅決不讓別人動他的東西。

他很希望有小朋友和他玩,可要是有親戚朋友家的小孩到我家來,剛拿起他的玩具,他馬上就要回來。

因此經常會出現一幅畫面:兒子懷裡抱著一大堆玩具,太多了以至於邊走邊掉,可他還追在小朋友屁股後面,不停地要:「這是我的,這個也是我的……」

可想而知,小客人們很不高興,我和老公很尷尬,為此沒少批評教育過他,反覆給他講分享的好處,提醒他不願分享所帶來的壞結果,可是我們磨破了嘴皮,收效甚微。

(圖片來自網絡)

我很無奈,只能寄希望於等他長大懂事後能有所改變。所以不久後他主動說出:「媽媽,我以後要和別人分享我的東西。」時,我真的喜出望外。

當時我給他買了《寶寶情緒管理圖畫書》系列繪本。講到其中的一本《送給小兔子的胡蘿蔔蛋糕》:

小兔子感覺餓了,就去找朋友們要點好吃的,她看到小狗狗在吃蘋果,小老鼠在喝檸檬汁,小猴子在吃麵包,可他們都不願意和她分享他們的食物,小兔子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看著小兔子獨自回去時那落寞的背影,小老鼠想起平時小兔子對他們那麼友好,覺得不該這樣對待朋友,於是她提議給小兔子做個蛋糕,小狗狗和小猴子欣然同意。

他們忙活了大半天,終於做出了一個美味又漂亮的胡蘿蔔蛋糕,趕緊捧去送給小兔子,看著噴香誘人的大蛋糕,他們自己的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了,善解人意的小兔子邀請他們一起來分享,於是他們高高興興地一起品嘗了有生以來吃過的最美味的胡蘿蔔蛋糕。

當時講到小兔子沒能在她的朋友們那裡分享到食物,我兒子噘著嘴,非常不高興地說:

「我再也不和他們三個玩了。」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問和誰三個不玩了,他說:

"就是小狗狗,小老鼠和小猴子。"

我問為什麼?他說:

「他們不和小兔子分享食物。」

我試探著問:

「你覺得不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並不好,是嗎?」

他說:「對,不好。我以後要和大家分享(我的東西)。」

我以前講故事只是為了培養他的閱讀習慣,從來不會映射到他的缺點,我怕這會讓他產生被綁架的感覺,從而失去聽故事的胃口。

直到那時,我才明白,無需多說,好故事自帶啟迪人心的力量。

(圖片來自網絡)

後來,我兒子一直對這本書百看不厭,反覆地讓我讀給他聽。

每次講到結尾:那是他們大家吃過的最美味的蛋糕,我都在想:當然,因為除了蛋糕,他們還嘗到了分享的滋味,包括我兒子。

都說講道理不如講故事,確實,不管你講的道理多正確,多有用,可孩子不知道和他有什麼關係,體會不到切身的觸動,可是講故事,孩子會在不自覺中帶入場景,通過自己的體驗總結出的道理,才會真正長在心裡。

媽媽們下次遇到孩子聽不進道理的時候,不妨也講個故事吧。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糖果媽媽愛孩子)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天才兒童2歲識千字,背古詩、說英語無所不能,別人家孩子咋教的
    他不僅能夠獨立識字一千多個,還會背很多的古詩,又能說一口讓人羨慕的英語。是不是看到這樣的孩子就不禁想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這麼優秀呢?孩子慢慢地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自己拿著書來到媽媽身邊,讓媽媽給他讀書,孩子自己也總會坐在那裡認真地看書。
  • 尊重孩子,不是用嘴說出來的,孩子變壞可能就一句話的事
    小孩子要什麼面子啊之前朋友講過他小時候的一些陰影,小的時候爸爸經常在外忙工作,沒有時間陪他,他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和媽媽講,自己所有的隱私都只告訴了媽媽,可是家裡每次來人的時候,媽媽都喜歡把自己曾經告訴過他的秘密講給別人聽,自己也在媽媽那裡維護過自己的隱私,說讓外人知道很沒有面子的,希望媽媽以後可以尊重自己的隱私
  • 做好一件事,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知道的,能做的和擁有的東西上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到很多事情,尤其是那種別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因為這樣子,會顯示出自己的能幹和與眾不同。也有的人會說,要是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是多麼令人喜悅啊,因為這意味著自己的能力在提升,而不是原地踏步。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喜歡,往後倒退。
  • 《隱秘而偉大》打工人趙志勇為什麼黑化:只因為他缺乏自我認同
    他是唯一一個主動幫助新人顧耀東的人,也是屢屢給顧耀東溫暖的警局前輩。看到顧耀東被刑一處毒打,就找刑二處同事,找夏處長求助;私下叮囑顧耀東警局的生存法則;看到顧耀東徹夜不歸,主動跑到刑一處處長那裡求助……要知道,趙志勇可是一個審時度勢的懦弱的人,可是,為了顧耀東,他做了很多。
  • 老母雞能做的就是愛孩子,但人類應該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學到很多知識。許多家長意識到教育孩子不僅是學校的問題,也是家庭的重中之重,一個家庭的未來是怎樣的,在孩子們身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很多人說我們喜歡我們的孩子,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天才,但我們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
  • 從拒絕到敢於表演,家裡有膽小不自信的孩子,父母要學會點燃希望
    正是這樣一個三番五次拒絕上臺表演的孩子,在節目的最後一期中,在葉一茜詢問誰要上臺跳舞的情況下主動舉手選擇上臺表演,他跳的街舞動作帥氣,被現場的老師稱為「上臺即為王者」。現場的教育專家張敏說:徐敬凱是被小課桌點燃的。
  • 北大高材生拿到博士學位後,做的第一件事竟是10分鐘槍殺6個人!
    但是讓那些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個高材生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去買了一把手槍,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把他的兩位導師當場打死,緊接著把另一個同樣來自中國的博士也打死了……他為什麼這樣做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在他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又有一個中國小夥子來讀博士。後來的這個中國小夥子叫山林華。盧剛是工人的兒子,山林華是農民的兒子。
  • 孩子半夜驚醒說「害怕」,是做噩夢嗎?可能另有他因,要學會判斷
    有一個粉絲朋友最近遇到了一個育兒難題:孩子睡覺特別少,半夜老是醒來,說害怕,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有沒有好的調理方法。有一些朋友回答說,可能是看到髒東西了,所以晚上會害怕。也有的說孩子是不是缺少什麼營養素、肚子脹之類的,身體不舒服也會出現夜醒的情況。
  • 有種「媽媽」叫謝娜,從不給雙胞胎孩子穿同款衣服,很聰明
    文|秘籍君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雙胞胎的父母給孩子買衣服,大多喜歡買同款,原因也很好理解。養雙胞胎本來就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花費兩倍的時間,出兩份的力氣。但是,有種「媽媽」叫謝娜,她們從不給雙胞胎孩子穿同款衣服。快樂大本營裡的主持人謝娜和歌手張杰結婚,生下雙胞胎女兒。雙胞胎女兒長什麼樣,網友都不知道,謝娜在社交網站上發的孩子照片,孩子從來沒有露過正臉。不過,網友還是通過倆孩子穿衣服的特徵發現,謝娜家的倆孩子的在穿衣方面有出入。
  • 一位媽媽的堅守:孩子越「一無是處」,越要用放大鏡找他優點
    為這事,我苦口婆心給他講了無數次:「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每次都要媽媽提醒。你應該自己安排好時間,要懂得自律。」可根本沒有作用。現在都上初中了,他還像以前一樣懶散,回家總是先玩手機,玩夠了才開始做作業。
  • 孩子總是說爸爸媽媽不愛他,知道為什麼嗎?原因主要有三
    孩子說爸爸媽媽總是說為他好,有時候為了一件事爸爸叫他這麼做,媽媽叫他那麼做,為此爸爸媽媽還會爭吵不休,弄得孩子左右為難,也不知道到底按照誰說的去做。孩子說爸爸媽媽都說愛他,他卻一點都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愛意。其實,王倩說的這種情況,大部分家長都經歷過,如果仔細想想孩子都有這樣的情況。
  • 寶媽哭訴:我寧願孩子自私點,也不願意讓他有這種分享舉動
    分享、謙讓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多數父母也是從小教導自己的孩子要懂得分享。古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總是拿小的,把大的讓給哥哥們吃。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就回答說:「我年齡小,吃得也少,按道理就應該拿小的。」
  •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堅強,對孩子的認可是對他們最好的鼓勵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家裡如果是獨生子女的,孩子們可能會更覺得孤獨。因為沒有人能跟他們正常交流和玩耍,哪怕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在怎麼跟孩子交流,可能對與他們來說,年齡上的差距,註定很多話他們無法分享。如果有兄弟姐妹的,哪怕每天都是吵架打架,但是對於他們來說,不超過一秒鐘還可以正常的玩耍,共同語言可能更多。都說我們多養孩子是為我們以後防老,還不如說是為他們找個伴。
  • 「媽媽,我害怕!」當孩子表現出膽怯,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出現這種心理,父母應該做的是正確的引導,而不是訓斥孩子,說孩子無能、沒用。關於教育的觀點,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教育,不能取長補短,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模樣;教育,應該揚長避短,讓每個孩子的優點發揮到極點。教育一直都是父母們的必修課,而家長們無法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樣子,但是可以揚長避短,讓孩子更加優秀。
  • 發燒後第一件事不一定是看醫生,媽媽了解這些事會讓孩子更健康
    明明的孩子身體一直很健康,但是前幾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明明突然發覺孩子的身體特別熱,一量體溫38度,她馬上叫醒身邊的老公,準備穿上衣服帶孩子去看醫生,老公疑惑地看著明明說,這麼晚了醫院都關門了,先幫孩子擦擦身子降降溫,等到天亮了再去吧。
  • 孩子從厭惡英語到自信滿滿、流利英文表達,瞧瞧我都做了什麼!
    怎樣帶孩子英語啟蒙,怎樣讓學得不錯的孩子英語有更大的提升,在認識鄭老師之前,確實也困擾了我很久。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心路歷程。01最早開始讓優優接觸英語,是在幼兒園大班到一年級這個時間段。那個時候,自己工作忙,而且資源也少,孩子對英語有點排斥,我也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法,所以白白耽擱了前幾年寶貴的啟蒙時間。現在想起來,真是後悔!
  • 從仰視別人到被仰視,只做這一件事
    「哇,我也想有馬甲線」、「他的英語口語真好,真想像他那樣」、「好羨慕她能拍出這麼好看的照片」……我們似乎習慣了去羨慕仰視別人,然後給自己立下一個又一個
  • 八成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學會正常交朋友,媽媽的引導起重要作用
    有科學家做過調查,越是被家長保護寵愛的孩子,在出門遇到外人的時候,就越會抗拒,性格內向,喜歡躲在媽媽身後,不主動跟外人打招呼。但是如果經常和家長出去玩,或者生活在一大家子裡面的孩子,當他們遇到鄰居親友的時候,往往不會怯場,和別人交談起來也更加自如。所以多帶孩子出門玩耍,是有利於加強孩子的社交能力的。
  • 媽媽拿孩子「撐面子」,是補償心理在起作用
    尤其是家長們,最喜歡向別人炫耀,特別是在孩子上,如果孩子優秀他就會是炫耀自己的孩子,嫌棄他人的孩子。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教育好,他們同樣也會炫耀。究其背後的緣由,父母愛炫耀,其實也是在做面子工程。小明的媽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她這人特別喜歡炫耀,一旦她有什麼東西,別人沒有的時候,她心中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促使她不斷向別人炫耀。這不,小明的媽媽看見自己的兒子這麼優秀,就經常向自己的親戚朋友炫耀,說自己養了一個好兒子,下半輩子不愁了。剛開始,小明確實很爭氣,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的第一名,可是小明上了初中之後,成績卻開始有了一定的下滑。
  • 暑假如何幫孩子動手又動腦,這位媽媽的方法,讓孩子主動遠離手機
    孩子愛玩是天性,如果能讓孩子一邊處於放鬆的狀態,一邊又能開動腦筋,學到東西,是最好不過了。我最深感觸的是,這檔節目不是簡單的知識小科普,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片中的內容都在啟發孩子主動思考,並且教會了孩子科學思考的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