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連魚都進化了!月魚竟然有體溫!!

2021-01-15 科普張家界


  據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報告,月魚在全球各大海洋均有分布,它們通常生活在幾百米深處、光線暗淡的冷水中,成年體形有汽車輪胎那麼大。儘管某些魚類如金槍魚和一些鯊魚在追捕獵物時會有器官或肌肉暫時變熱,但只有月魚全身體溫常年比外界環境高出約5攝氏度,它們主要通過不斷划動胸鰭獲取大量熱量。


  負責研究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漁業生物學家尼古拉斯·韋格納說,生活在深海的魚類通常行動遲緩,為保存熱量採取伏擊而非追捕的方式捕食,但月魚是溫血魚,其代謝、移動和反應速度都很快,視力也更好,因而是非常高效的捕食者。



  韋格納在一份聲明中說:「我以前的印象是,這是一種行動遲緩的魚,就像生活在冷水中的其他魚類一樣。但它能給身體加熱,結果成為了非常活躍的捕食者,可捕食很敏捷的獵物如魷魚,還能遷徙很遠的距離。」

  根據韋格納等人的研究,月魚採用類似汽車散熱器的逆流熱交換方式保持溫血。它們胸鰭內的動脈血管(心臟流向全身)和靜脈血管(全身流向心臟)堆疊在一起,因而可以交換熱量,因划動胸鰭而獲得熱量的靜脈血會給在體表循環獲得氧後變冷的動脈血加熱。此外,它們的胸鰭、心臟和肌肉還有一層脂肪組織,也可隔熱減少熱量損失。

來源:新華社

張家界市科普 讓您每天進步一點點

1. 加關注「張家界市科普」(微信號:zjjskx)

2. 如有疑問,請撥打電話:0744-8388110



相關焦點

  • 深海暖魚——月魚
    其體內基本不具備調節自身體溫的系統,體溫因環境溫度變化而發生改變。深海溫度極低,深海魚類也因此常年低溫。而恆溫動物則不像變溫動物那樣依賴外界的溫度,它們能夠調節自身的體溫使其保持在某一恆定的範圍。鳥類和哺乳動物是一般印象中恆溫動物的代表。   而月魚是世界上迄今已知的第一種全身性溫血魚,它像哺乳動物和鳥類那樣有溫血在體內循環,賦予了它們在深海中的生存優勢。
  • 冬季水溫升高,魚情好?不一定,魚體溫調節、水溫變化規律是重點
    而降低或許有好魚情。本文探討一下這個話題。魚與水溫的內在聯繫每個魚種都有最適宜的水體溫度,在這個環境下,魚的活性最高,覓食最積極。比如鯽魚,通常在16-25水溫下,覓食最積極;而鯉魚喜歡在20-30℃水體環境中遊弋。
  • 科學家首次發現溫血魚類——月魚
    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溫血的魚類——月魚,改寫我們生物學教科書中的「魚是冷血動物」的概念。這種月魚有恆定的體溫,平均肌肉溫度比周圍水溫高五度。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生物學家海蒂.德瓦(Heidi Dewar)表示,他們很長時間就已經注意到月魚與其他深海魚的差異:活躍、遊泳速度快以及長有巨大的心臟、肌肉非常豐富和大大的眼睛。尤其是,月魚長有很獨特的鰓,可以調節體溫。
  • 最神奇的魚,血液是透明的,於整條魚都沒了顏色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有著很多的奇怪的事情,也有著很多人們沒有接觸過的事情,看起來還是十分的神奇的,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最神奇的魚,血液是透明的,於整條魚都了顏色。它還有一個名字就是白血魚,因為體內缺少紅血球及血紅素,所以它的血液是通明的,整個魚看起來都是透明的。
  • 海洋有一種像鞋印的魚,連鯊魚都會成其坐騎,到哪都搭「順風車」
    在海洋世界中,魚類大多數都善於遊泳,也希望進化出更強的遊泳能力,但也有一些魚類的遊泳能力是慢慢退化的了,例如遍布海洋的這種魚——鮣魚(拼音為yìn yú),鮣魚的頭頂,有一塊長得像「鞋印」的區域,這是它們已經退化的背鰭,現在已經進化成吸盤,所以它們遊泳能力非常差,但卻遍布海洋,連鯊魚都會成為其坐騎
  • 熟悉魚體溫調節與氣溫、水溫間的關係,選擇垂釣天氣、水深有技巧
    魚是如何實現體溫調節魚是變溫冷血動物,體溫隨著周圍水體環境的溫度變化而改變。比如夏季水溫高,魚的體溫也多集中在20℃以上;冬季水溫低,魚的體溫也隨即調整至10℃以內,那麼魚是如何實現的呢?▲魚的動態調節每個魚種都有自己最適應的水溫,比如鯽魚生活的最適水溫是15-25℃,而鯉魚喜歡在20-30℃範圍內活動,草魚則在22-30℃活性最高,生理結構的不同,最適水溫也有所差異,但共同的地方是一旦棲息的水溫偏離最適溫度有較大的幅度,魚身體的側線敏銳感知到溫度的變化,並將這些變化反饋給魚的下丘腦
  • 改寫生物學教科書的魚類——月魚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溫血的魚類——月魚,這種奇特的魚類改寫了生物學教科書中的「魚是冷血動物」的概念。這種月魚有恆定的體溫,平均肌肉溫度比周圍水溫高五度。月魚是一種全球分布的海洋魚類,通常生活在水深100至400公尺的寒冷深海裡,它們碩大銀色的軀體卵圓而側扁,有白色斑點及一對亮紅魚鰭。與以往印象裡的行動遲緩的深海魚不同,溫血的月魚遊得很快,是深海中活躍的捕食者,以其他魚類及魷魚為食。
  • 【趣味百科】月魚——一條遊動的「保溫瓶」
    「冷血動物」的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如魚類、爬行類和兩棲類;「溫血動物」的體溫不隨外界溫度的高低而改變,如鳥類和哺乳類。溫血的魚類,人類還是第一次遇見。月魚是像盤子一般扁平而圓的銀白色大魚,它的英文名字是「moon fish」。有大號汽車輪胎那麼大,在全世界的海洋都有分布。
  • 人類的祖先竟然是魚!它是什麼樣的魚?這條魚最早出現在哪兒?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者試圖從更廣的時空中,描繪一條「從魚到人」的演化之路。近日,該所專家表示,基於對瀟湘脊椎動物群遠古有頜類化石的研究,4億多年前,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很可能就在雲南曲靖。目前,大量的科學證據將人類的祖先推向了海洋,這裡出現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遠古魚類。
  • 連觀賞魚的名字都不知道,是養不好的魚的,但有些魚就沒名字
    還有些魚友是看好了某種觀賞魚隨便就買回家,之後再在整個網絡尋找這種觀賞魚的名字,這還算好的,更有一些魚友,自從養魚那天起,就不知道自己飼養的是什麼魚,這樣的魚友,怎麼可能養好觀賞魚呢?確實有一些觀賞魚是沒有名字的,只是因為雜交過重不過,我們反過來說,有些觀賞魚的名字確實是難以斷定,因為雜交過重,品種太複雜,有的商家隨便起個名字就可以招搖過市。
  • 地球上的初代霸主「恐魚」長得兇神惡煞,咬合力驚人連同類都吃
    恐魚是盾皮魚綱、節頸魚目的典型代表。可長達8米多,嘴張開時有1米多寬,從其化石來看,其上下頜可自由活動,頜骨非常強壯,"牙齒"尖銳鋒利,可見當時的動物只要被它捉到,就不可能生還。恐魚的出現時間比恐龍更早,它們是晚泥盆紀統治者為生存連同類都吃,也是地球的第一任頂級肉食動物,在海洋中,恐魚的主食卻是硬殼保護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它們雖然沒有牙齒,但堅硬的骨頭配合強大的咬合力卻可以輕鬆地咬碎硬殼動物的外殼。人類沒有恐龍那樣龐大的身軀,但憑藉聰明的大腦可以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打敗更強壯的生物。
  • 《飢餓的鯊魚》進化人面魚在哪出沒 進化人面魚出沒地點一覽
    導 讀 飢餓的鯊魚進化人面魚出沒地點一覽,人面魚是一種特殊的魚,吃下後有豐厚的獎勵,能讓鯊魚快速升級。
  • 盤點自然界五種有趣的動物:會養寵物的狼蛛,能體溫調節的月魚
    大自然是很神奇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神奇動物。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自然界五種有趣的動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第一,狼蛛。狼蛛的背上長著像狼毫一樣的毛,而且有八個眼睛,有的狼蛛毒性很大,能毒死只麻雀,大的狼蛛能毒死一個人。
  • 3億年前怪魚揭示魚如何進化成四足陸棲動物
    原標題:3億年前怪魚揭示魚如何進化成四足陸棲動物       提塔利克魚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 新科學家報導,近日發掘的一頭古代魚類化石殘餘物揭示了史前生物是如何在水裡生活並邁出了朝四肢陸地動物進化的步伐。
  • 史上最大的魚有多大?釣上來一條可以讓八萬人吃飽!
    說到史上最大的魚(硬骨魚,軟體魚類不算)呢,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鯨魚,特別是鯨魚中個體最大的藍鯨。
  • 有放電的、噴水的,為什麼沒進化出會噴火的生物?噴火魚聽過麼?
    動物界的「神槍手」能噴出燃料的「射炮步甲」在動物界中有一種甲蟲,學名為射炮步甲,這種甲蟲體積是非常小,只有10毫米左右,幼蟲有五六毫米,整個甲蟲分兩種顏色,一種是青灰色,另外一種是橙黃色,射炮步甲長年累月生活在亞非和東印度地區,與其他甲蟲與眾不同的是這種甲蟲的體內竟然設有「燃料倉」——苯二酚和過氧化氫
  • 魚和哺乳動物免疫系統在進化上有關聯
    他們的研究把哺乳動物適當的免役系統(在這裡B細胞產生抗體抵抗感染)與魚更原始的先天免疫性(在這裡B細胞參與吞噬作用)在進化上的關聯性聯繫起來,B細胞參與的吞噬作用是免疫系統的細胞攝取外源顆粒和微生物的過程。 這項研究在線出版在自然免疫學雜誌上,將其作為十月期刊封面代表哺乳動物免疫系統一個相當大的進化步驟,同時也為魚類疫苗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潛在的新策略。
  • 研究人員發現第一條溫血魚 體溫在4到5℃之間(圖)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基本常識有一條就是魚類屬於冷血動物,但是在發現這條魚之後這一理論可能要被推翻。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深海魚能夠利用獨特的生理機制保持體溫。在冰冷的深海中,大多數魚類都行動緩慢,等待獵物而不是主動出擊,但是這條魚是那種能在深海中快速行動捕獵的。
  • 主播在《方舟生存進化》玩海戰,最後被利茲魚一鍋端
    主播在《方舟生存進化》玩海戰,最後被利茲魚一鍋端 作為一款沙盒遊戲,玩家能夠《方舟:生存進化》造出各種各樣的建築
  • 過度捕撈使魚快速進化:漏網之魚越來越多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