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品以安全、健康為要。人類每年都飼養了700多億隻農場動物作為食用,而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無法自由行動或自然生活的環境中。
用於人類食品源的大多數農場動物都生活在飽受痛苦和壓力的環境下。它們的生存環境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通過人道方式飼養的農場動物更加健康,動物的壽命得到延長、它們的生活更積極,生命也更健康。
來源: 新華網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動物福利事關人類福祉
「動物福利」一詞是英文Animal Welfare的直譯。這裡的「福利」是指滿足動物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我們平時所說的人的「福利」是兩個概念。動物福利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善待動物,其內涵包括五個方面:一,使動物不受饑渴和營養不良的困擾;二,使動物免受環境不適的痛苦;三,使動物不受疾病和傷痛的折磨;四,使動物免於恐懼和悲傷;五,讓動物有適當條件自由表達天性。
「動物福利」有時會與「動物權利」混為一談,其實兩者存在本質的區別。動物權利是一種社會思潮,認為動物享有不被虐待和利用的權利,應當與人類一樣同等對待。動物權利主義者反對各種形式的動物利用,大都奉行素食主義、不穿戴皮質飾品(包括皮鞋),不使用任何含有動物原料的產品、比如化妝品等。而動物福利則不反對將動物用於合理的食用、勞力和科學研究等,只是主張保障動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不少人誤以為動物福利與人的福利相互衝突,覺得人的福利還沒有實現,就先不要考慮動物福利吧。殊不知保障動物的福利不僅不會影響人的福利,還會極大地促進人類福祉。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動物福利和人類的食品安全密切相關。例如,嚴重違背動物福利的非人道養殖場往往將大量動物圈養在擁擠、骯髒和狹小的空間,動物不僅遭受惡劣環境的折磨,而且極易患病和死亡。而農場主為了讓飼養在惡劣條件下的動物生存下去並迅速增重,也會給動物大量服用抗生素、抗菌藥及各種激素類藥物。這種非人道養殖方式不僅讓動物承受了巨大痛苦,生產的肉、蛋、奶等動物源性食品也會因為獸藥殘留等問題嚴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
而按照動物福利標準飼養動物,讓動物免於痛苦。把動物養得舒適、健康,從健康的動物身上獲取的食品對消費者來說也就安全、健康。動物福利所提倡的人道屠宰,不僅極大地減輕動物遭受屠宰時的痛苦,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動物在極端恐懼的應急狀態下分泌的腎上腺素等分泌物留存在肌肉中而對食用者的影響。
其次,動物福利和公眾健康密切相關。擁擠和惡劣的養殖環境會降低動物的免疫力,容易導致人畜共患病的病毒大規模增殖、重組變異和擴散,再加上不規範的運輸和屠宰等問題,會加速疾病的傳播。比如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等的爆發都與動物福利的缺失有關係。還有一些嚴重違反動物倫理的養殖方式,比如在食草動物的飼料中加入動物源性物質,甚至讓動物同類相食等做法,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比如狂牛症的的誘因就是在牛的飼料中摻入了廢棄的牛內臟和牛骨加工後的飼料成分。這個嚴重違背動物倫理所導致的慘痛教訓,不僅促使歐洲進一步重視動物福利,而且還把它和動物倫理結合起來。
第三,動物福利有利於出口貿易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動物源性產品生產國,產能過剩已經初見端倪。養雞業的產能過剩已經眾所周知,養豬業的產能過剩正在顯現。毫無疑問,中國養殖業的產能過剩將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變得越來越嚴重。但從最近幾年的進出口情況來看,中國的動物源性產品出口量卻微乎其微,而且還在不斷萎縮。這與我國動物生產大國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動物福利標準的缺失,導致我國的養殖標準不符合西方發達國家的動物福利保護貿易標準。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中國完全可以從提高動物福利標準入手,擴大動物及其產品的出口,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國家在這方面已經有成功經驗。比如,畜牧業大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制定了較高的動物福利標準來為其產品出口保駕護航。最近的一個例子更是引人注目,因考慮到牛羊在長途海運過程中所經受的痛苦和可能在進口國遭受非人道屠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取消了許多活畜出口訂單,改為人道屠宰後出口肉製品。此舉不但沒有使其出口受到影響,反而因其對動物福利的重視而使其產品更受歡迎。
沒有土地和糧食資源優勢的丹麥,更依靠其較高的動物福利標準和科技的輔佐一舉成為公認的「養豬王國」。其優質的豬肉產品不僅讓國民受益,而且還大量出口。目前丹麥的豬肉產品80% 供出口,佔了全球豬肉出口份額的30%,佔其國家出口額的7%。
為了讓自己的國民吃上「放心肉」,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運用動物福利條款限制或禁止從某些國家進口肉源性產品,設置「動物福利壁壘」,這是中國雖然是肉製品產量大國,但出口量極低的原因之一。動物福利標準的缺失,不僅使產品難以出口,而且還會動搖國內消費者的信心,經濟條件好的消費者不惜高價從國外購買肉源性食品,而國內的養殖業則時不時處於虧損狀態。提倡福利養殖可以減少動物的痛苦、保護消費者利益、同時還幫助畜牧業健康發展。
第四,動物福利與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也有關聯。動物福利水平低下的養殖企業,不僅讓動物遭受極大的痛苦,而且也會在衛生、排汙等方面嚴重汙染環境,危害公眾健康。同時,農場動物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到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8%左右。提高農場動物福利不僅可以提高動物的免疫力和生產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10%之多,有利於緩解氣候變化。
第五,動物福利關係到國家形象。動物福利是社會文明的重要象徵,如何對待動物是體現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一個國家公開允許高密度圈養、活殺活剝式宰殺動物,對虐待動物的極端行為(比如虐貓、虐狗)也缺乏懲處的法律依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形象。通過法制為動物提供必要的保護,可以讓社會更和諧,也有助於改善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不少人以為動物福利是最近才從西方國家引進來的。其實動物福利的理念中華民族自古有之,動物福利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記載從先秦時期就開始有:
在《莊子•秋水》中,莊子借海神之口勸誡人們要依照動物的天性來馴養動物,而不要採用「落馬首(在馬頭上套籠子),穿牛鼻(用繩子穿過牛鼻子)」等不人道的做法來控制動物。莊子的主張實際已經體現了動物福利的思想。
儒家的「仁愛」思想,不僅包括對待人,而且包括對待動物。《論語述而》中的「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用多鉤漁具釣魚,不射殺夜宿的鳥),至今還閃爍著文明的光芒。孔子還將對待動物的態度納入「仁」的教化之中,用以修煉、提高學生的道德操守,並從中檢驗學生的德行高尚與否、寬厚與否。孔子的做法,和當今歐美國家通過動物福利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愛心和尊重生命的意識高度一致。
《孟子•公孫丑上》裡面所說的「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體現了對動物遭受屠殺之前的恐懼、以及被殺戮時的痛苦的「惻隱之心」。孟子描述的這種源於善良的「惻隱之心」,正是今天推動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展人道屠宰的動力。
從以上我們還可以看出,動物福利思想不是從國外引進的「舶來品」,而是幾千年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推廣動物福利,也是弘揚中華文化。
不可否認,在認知和情緒感受方面,人與動物是有差距的。但是對於歡樂、痛苦和疼痛,科學已經證明人和動物有著相似的感受。因此,人類應該善待動物。人的優越性應該體現在以道德的方式善待他人乃至動物。
總結起來說,動物福利和人類福祉密不可分,善待動物就是善待人類,改善動物福利就是提高人類福祉。作為人類文明形態的一種存在方式,動物福利必將在主流文化之中佔有重要一席。(作者: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駐中國首席代表 趙中華)
改善動物福利 提高食品安全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近幾年,國內食品安全的熱點事件大部分集中在動物源性食品上。這些問題的產生都與養殖方式、養殖環境、運輸條件以及屠宰方法有關。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藥物殘留,主要是獸藥和農藥;二是有毒有害物質,包括飼料中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質,和環境中的重金屬等汙染物殘留;三是各種致病因子,多由動物本身攜帶或食品加工過程中微生物汙染所致。
近年來各地爆發的禽流感疫情為養殖業就帶來了巨大損失,也嚴重威脅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已知的動物傳染病中有70%屬於人畜共患病。
而人道養殖可以做到讓動物更健康,減少藥物和抗生素的使用量,從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此外,我們的研究也表明,保障運輸、屠宰過程中動物的福利,能降低劣質肉產出率,對改善肉品質量安全狀況也有著顯著的效果。如果動物運輸時間超過八小時或在屠宰場宰前處置不當,會給動物造成很大應激,導致動物分泌激素等物質使肉質及pH值發生變化,出現「白肌肉」或「黑肌肉」等現象,嚴重降低肉類品質,也影響肉品安全。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中國是畜禽生產和消費大國,許多農場動物的飼養量居全球前列。但我國人口多,地區差異大,在改善農場動物福利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我國公眾、企業及政府對動物福利仍存在某些誤解,覺得人的福利還沒有得到保障,為何要關注動物的福利。也有些企業認為提高動物福利會增加企業投入及成本,影響企業效益。這些誤解和不正確的認識是目前在中國推廣動物福利的主要阻力。
動物福利的核心是善待動物,減少動物不必要的痛苦。動物福利不是給動物額外的「待遇」,而是改善動物的生存條件,保證它們最基本的生理、心理和行為方面的需求。例如,給動物提供舒適的環境,讓它們不受饑渴、疾病、傷痛和恐懼的困擾,能夠自由表達天性等,即動物福利「五項基本原則」。
全球每年有730億隻動物用於生產,其中還有10億貧困人口依賴動物作為食物、收入和經濟的主要來源。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因此也將改善農場動物的福利作為其全球的一項重要工作。
國外的實踐證明,採用人道養殖模式不僅有助於改善動物福利狀況,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提升經濟效益,還有助於實現養殖業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發展。中國的福利養殖才剛剛起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希望引入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結合具體國情,尋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高福利養殖模式。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2006年至2012年間,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曾與中國7家農場合作,對「動物友好型」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使其成為國內高福利農場展示和教育基地,也讓更多人了解改善農場動物福利的重要性。這些示範農場項目結合當地的文化、氣候、物種、地形等因素,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高福利養殖方案,通過改善農場動物的福利,促進農場的可持續發展。
研究表明,人道屠宰技術對提高企業勞動效率,降低劣質肉產出率,改善肉品質量安全狀況效果顯著。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也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多年人道屠宰培訓項目。該項目於2007年啟動,在有關部門及當地合作夥伴的支持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對全國2000多家屠宰企業的行業管理人員和企業技術人員開展了相關培訓,協助有關部門制訂了生豬人道屠宰技術規範和標準,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幫助動物就是幫助人類,提高動物的福利也有助於提高人類的福祉。人道與可持續農業項目就是要大大減少數以億計畜禽的痛苦,同時努力改善人類的食品安全及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作者: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高級科學顧問 孫全輝)
請善待700億隻農場動物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每年人類飼養了700多億隻農場動物作為食用,而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無法自由行動或自然生活的環境中。用於人類食品源的大多數農場動物都生活在飽受痛苦和壓力的環境下。
農場動物福利是全球面臨的最大動物福利問題——並且這一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到2050年,家畜產量將比2000年翻一番。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豬肉、羊肉和雞肉產品消費國,關注動物福利對於人口大國的中國而言同樣重要。
民以食為天,食品以安全、健康為要。通過人道方式飼養的農場動物更加健康,動物的壽命得到延長、它們的生活更積極,生命也更健康。而養殖戶也將通過更高品質的產品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人道養殖還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顧名思義,人道對待動物是其基礎,但對於人類和地球環境,則具有更加長遠的可持續意義。
人道養殖方式對於飼料、燃料和水的需求量比集約化養殖方式更低,因此,採用人道養殖方式能夠降低成本、減少汙染。
人道養殖方式能夠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收益並使當地食品更為健康。
通過種植作物和養殖家畜,人道養殖方式能夠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回收養分,改善土質。
當動物處於健康狀態並享受良好福利時,溫室氣體排放量通常會降低。
(資料圖片由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提供。)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幫助企業和養殖戶採用更加人道的養殖方式,為動物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使其能夠表達自然行為、自由活動,從而減少採用造成痛苦的必要措施,例如斷尾(通常用來防止集約化養殖場上擁擠的豬群相互攻擊),也減少為預防疾病使用的大量抗生素類藥物。
因此,我們與全世界政府、養殖戶和消費者合作——倡導改善農場動物福利。同時,我們還與企業合作,證明人道養殖方式能夠可持續發展並盈利。
變革已是大勢所趨。自從2009年,我們的人道屠宰培訓已使80億動物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2012年,許多公司已經逐步停止使用層架式雞籠——一種將母雞限制在小於A4紙大小空間內的籠子,轉而使用畜棚和自由放養方式。2013年歐盟下令禁止將妊娠期的母豬圈養在無法轉身的狹窄畜欄中。
讓每年700多億隻作為食物飼養的農場動物生活得更加「動」物,中國的養殖企業、加工行業、零售終端、和消費者都正在行動起來。(作者:世界動物保護協會資深傳播經理 王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