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麼時候過去看牙醫?都說了這麼久,怎麼不見你行動呀!」妻子帶著質問的語氣。「等有時間吧!最近確實有點忙。」知道她是關心我、也是憐惜我,也知道自己的回答明顯敷衍塞責。
這幾年因為忙「正事」,睡的晚起的早,兩年前去市裡陪讀,加之勵志成長,要把以前荒廢的學業、欠自己的債補回來。每天晚上兒子學習到凌晨,我寫作陪伴到凌晨。早上五點半起床,再修改先一天晚上寫的文章。
等兒子起床後,送他去了學校,然後開車心急火燎往村裡趕,那幾年被單位派駐村扶貧,每天都像上緊的發條,在既定的軌道上轉動。
就像拉到半山腰上的車子,根本沒有退路,只有不斷的向前,也沒覺得身體有什麼變化。三年裡唯一的變化是,牙縫越來越大,並且鬆動的厲害。有一顆門牙藕斷絲連,竟然也能湊合好幾個月,到了不該不看牙醫的地步。
為了成長,為了改變現狀,看了不少勵志的書籍,也訂閱不少成功人士的專欄,貫穿給我的思想是:想要成為一個非凡的人,必須自律,必須分秒必爭,必須把全部的時間用在那些重要且重大的事情上。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你才能換回你想要的東西。」
這些觀點一點沒錯。並且這幾年,我就是這麼效仿的、行動的。就像書裡說的:「你把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你才能在那個地方有所收穫。」所以,做一個自律的人,管好自己的時間,才能取得更大成就。
當一個人的功利心太強,像賭徒一樣不顧一切、也押上一切、渴望能改變自己生存現狀的時候,其實他的內心已經發生變化,不能像普通人一樣正常觀察和思考,做事必然是浮躁的、自戀的、甚至自不量力,帶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渴望用生命和現實做某種交換。
用身體交換金錢,以為付出必然就有回報,不斷往自己的頭腦注射雞血,不斷放大自己的欲望。犧牲享受天倫之樂的時間、犧牲和朋友聚會的時間、犧牲旅行的時間、甚至犧牲休息的時間,就像一個倔強的陀螺,不斷抽打著自己,無論怎樣都不希望停止轉動,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充實的。
人是人不是機器。人需要休息,緩解疲勞和壓力,讓自己慢慢回血。當然,生活中還有許多你不得不去處理的事情,雖然那些事情看起來細枝末葉,極其瑣碎。但正因為這些事情的存在,活著才有了樂趣和意義。
比如花時間做一頓美食,一家人樂意融融在歡聲笑語中聊天;比如為孩子的生日,精心準備一份禮物;比如在一個特殊的日子,和愛人享受燭光晚餐;比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走進自然,喚醒生命最初的渴望;比如陪三五摯友喝茶、聊天,回顧曾經的年少輕狂。
人生需要把一些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這是這幾年讀書以來最深的體會。我們不是單擺浮擱,而是生活在各種關係中,同時要承擔各種責任和義務,這些東西表面上看無足輕重,正是它們讓我們找到存在感,體會生命趣味和偉大。
在《原則》中瑞.達利歐有一句話,「進化是生命最大的成就和回報,個體激勵機制必須符合群體的目標。現實為整體而趨向最優化,而不是為了個體。」心中裝著一份愛,裝著一份責任,為美好的事情浪費時間都是值得的。
生活就像一列快車,看似我們都同在一輛車上,即使緣分也是福報。可你不知道下一站誰會下車,一旦下車,有可能就是永遠的分別。所以請珍惜在一起相處、相伴、相守的時光。那些你欣賞的人,愛你的人,你愛的人,都值得花一些時間,把他們寫進你的故事。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波斯人,名叫阿爾.哈菲德,住在離印度河不遠的地方。他擁有一大片花園,另外有良田千畝,還有繁盛的園林,十分富有。有個僧人告訴他,有一條在白沙上穿流的河,河底藏著鑽石。於是,他賣掉農場,收回借款,把房子交給鄰居看管,就出發尋找寶石去了。
結果哈菲德傾其一生,都沒找到鑽石,最後因為花掉所有的錢,他縱身跳入大海。在他死後不久,他的財產繼承人拉著駱駝去花園喝水,在溪底的白沙中看見閃爍著光芒的石頭,最後被證實是鑽石,溪底還有許多那樣閃著光芒的石頭。這就是人們發現印度格爾康達鑽石礦的經過。
事實告訴我們,鑽石代表一個人的健康、能抓到手的幸福、親情、關係以及獨立意志和自由。明白這個道理,你不會再捨近求遠,享受美好生活與個人追求並不矛盾。別自責了,有些時間必須拿來「浪費」,也值得你去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