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去妄想,只緣無事可商量。
=NO.48
自在軒沙龍活動現場
×
香意沉沉燼如霜
香道,不僅是一門藝術,與茶道異曲同工,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它更是一種文化,是人們一種藝術的生活方式。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人們對香道,有著很多好奇,隨著不斷地了解和深入,很多人對它越來越著迷。
1.香篆雅韻
香篆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用香方式之一,在打香篆的過程中,也可以把自己美好的祝福和願望寄托在其中,隨著香的燃燒,祈盼心想事成。
理香灰、置香篆、鋪香粉、理香粉、提香印、燃香粉,看著朱老師輕巧的手法,舉手投足間古風禪味體現的淋漓盡致,仿佛讓我們回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美好生活場景中。一套行雲流水的動作下來,讓在座的朋友氣定神閒,還有點意猶未盡的不舍依戀。
看似簡單的香篆,實則也需要非常繁複的工序。打香篆既是一種樂趣,也是凝練心性、修身養氣的高級休閒方式。
在打香篆的過程中需要精準的把握好分寸和力度,這也許就是香的魅力。粗心打不了香篆,煩躁時也打不出好的香篆,唯有細心、靜心,有耐性,才能打出好的香篆,體味到香的無窮魅力。
2.香道歷史
芳香似乎永遠留駐在字裡行間,後人每逢翻閱便陣陣襲來。一部《離騷》,更是一部各類香草的芬芳雅集。
此後,無論秦漢雄風、魏晉風雅,還是唐宋詩篇,乃至元明清的風雨涅盤。香,這一天地造化的若有若無之物,出入中國的文壇藝苑、道觀禪堂,秉持飄渺空靈的出塵之姿,不拒有物有形的入世之行,與華夏之心相承一脈,宣講我國古而不老的道與文化。
從春秋時期開始,經過漢、宋,香開始進入士大夫閒適生活,香的內涵也漸漸豐富起來。在日本流行的香道,就源於北宋詩人黃庭堅《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靜身心,能除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
蘇軾有詩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品香,品德,知禮,香道融入生活,透過香道傳播禮義廉恥,在明德修身中靜心悟道,調和身心。
不論是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夢甜香」,還是熱播影視劇《甄嬛傳》裡的「歡宜香」,無論哪個年代的「香」都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3.香入生活
香,不僅僅可以用來品鑑,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香。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過香料變得優雅、舒適、富有美感。
將天然的香料製成香粉、香膏、香露、香油,塗抹在臉部、身體及頭髮上,可以達到滋潤、美容的作用。
以香入紙,不僅滿紙生香、防止蟲蛀,還可以延長書畫作品的保存時間。以香入墨,自帶妙筆生花之氣。以香入食,可以調味增香。
香料歷來也是養生療疾的有效藥材,由於好香料的形成需要數百年,所以天然好香料比黃金還貴,同時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對於香,每一個人都有所偏好。而中國的四大名香——沉香、檀香、龍涎香、麝香,則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前兩者為植物香,後兩者為動物香。
沉香更是禮佛供奉的重要香品之一,以唯一能通三界的香氣而倍受佛教界的推崇。古人稱讚沉香「集千百年天地靈氣」,認為沉香能令人靜心寧神、行氣止痛、驅穢避邪、調中平肝,既可怡神又能保健。
檀香可入藥,日常多製成香品使用。麝香的香味濃鬱,不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
龍涎香是抹香鯨消化系統內的凝結物,呈不透明的蠟狀膠塊,香氣濃鬱。天然龍涎香中的龍涎甾,加入香水中後會在皮膚上生成一層薄膜,能使香味經久不散。
麝香是成熟的雄麝肚臍下方的香腺和香囊中形成的一種分泌物,麝香氣味濃鬱且迥異於其他的香味。單用麝香,無論量大量小,氣味都不怡人,但若微量使用,並於其它香料搭配起來,卻可以使整體香氣更加穩定。
4.香道雅集
香,本是世間最純潔的最迷人的一種味蕾體驗,它只是人們嗅覺上的千般變化,萬種滋味。而她的撲朔迷離,風情萬種,卻是香道的神韻所在。
靜燃一爐沉香,靜觀一脈香霧繚繞,靜品世間百事,拋開世間紛繁,讓沉靜的心靈只聞得見那最初的一縷清香,那輕閉雙目,焚香淨氣,或焚香撫琴,或焚香靜坐,何等愜意!
沙龍最後,朱老師給在座的朋友送了一個大大的福利,手把手教我們製作香囊。選布、裁剪、縫針、添香粉、裝飾,體驗了一把手作的樂趣。
當然其中不乏手工達人,分分鐘做出了一個精美的香囊,還有的朋友從未碰過針線,面對桌上的材料一臉的疑惑無從下手。
在朱老師的細心指導下,好多朋友迅速上手,看似簡單的手工,有人也「叫苦連天」,從來沒拿過針線的朋友也一針一線的動起了手,真正上手之後反而妙趣橫生。
預計時長一小時的香道沙龍,朱老師卻足足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為大家傾情分享。從打香篆、香道歷史、到香學文化、香道生活、四大名香、最後到香道雅集,朱老師把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和香道文化完美融合,深入淺出的講解,在座的朋友聽完後無不受益匪淺。
一方香爐,一脈香菸,無聲無息裡,把時光凝固,縷縷馨香,千古流芳。雙手捧上一縷妙之香,在形態別致的香爐裡,那各種姿態的香,變化莫測,香飄滿屋,讓心靈回歸清涼,讓生活變得悠然而醉,氤氳靈魂有香氣的你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