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說說上幾次詩律作文的失誤。
在以往詩律作文裡我講了黏和對的概念,當時也一筆帶過了失黏和失對的定義。
記得我說黏和對的概念:每一聯的第二個字平仄相對和前聯的對句和後聯的出句的第二個字相同。
這些是我在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概要》裡看到的,現在我又看了一篇王力先生《詩詞格律》,他又說了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所以,請看圖:
簡單點來說,狹義的黏就是我前面講的那樣,但廣義的失黏,王力先生定義為一切平仄不調的現象。
這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
那麼,我可以這樣來舉個例子:
五絕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來看看這個狹義的黏是對的,裡面的黑體加粗字。注意哦,這是理想情況下的標準句型。如果是現實操作,單句首字可仄可平(除首句外)。第二句首字也可仄可平。
也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麼除首句外,這就涉及到犯孤平了,以前講過了。而且記憶方法也說了,這裡不再多說。
我們還是回到原先的問題。上面的句型是對的,沒有失黏。即:仄黏仄。
但如果我把後聯的出句第二字,變成這樣:仄平平平仄。這就叫失黏。
問題是這是狹義上的失黏啊,老問題了。
那麼廣義上的失黏是怎麼回事呢,定義上講得很模糊,叫什麼平仄不調的現象。
這平仄不調包括不包括狹義裡失黏的定義。
那我是不是認為後聯的出句成這樣:
平平仄平仄。
當然了,前聯的對句也可以變為這樣:
仄仄平平平。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於是就整個句子就成這樣: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與上面對比,我改變了四個聲調,如前聯的對句第三字成了平聲。後聯的出句頭三字,我全變成了平平仄。
由於第三句變了,所以,第四句也跟著變了。
為了大家方便理解,我放上對比圖:
那麼,我這麼變的理由是什麼呢,當然是「一三五不論」的大原則啊。不過在五言裡是成了「一三不論」,我控制前聯的對句不變,第三字變了。後聯的對句第一和第三字全變調。至於第二字我故意失黏。是為了說明這種情況,能否說明了廣義和狹義的失黏同時存在?
當然,這個是我提出的疑問?後面我會繼續找機會去驗證我的這個疑問對與否,要是能得到同好者的解惑自然再好不過了。
說完了失黏的問題,那麼就到了對的問題了。
在以往的作文裡,我說的對是指每一聯的前後兩句的第二個字是否相對立,對立的話,就是對。如下圖:
那麼,我又有一個疑問了,既然有廣義的失黏,那是否也有廣義上的失對呢?
簡單點來說,就是一聯裡互不對立。譬如:
五言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是對的。
下面是廣義失對的情況: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上面的加粗黑體字是基於「一三不論」的原則,這是否就是廣義上的失對呢?
因為在每聯裡,上下兩句的平仄在對句中對立。又因這裡面有狹義的失對。
這是我第二個疑問?
在作文最後,我建議初學者想學習詩詞格律,我認為這樣的觀看順序是比較友好的:
第一類入門: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頭兩章)、《詩詞格律》
第二類:龍榆生先生的《詞學十講》,雖是關於詞,但裡面有一章是關於律詩內容普及的,較為淺顯易懂。
第三類:還是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概要》、《詩詞格律十講》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小建議,可能僅適用於個人,但我從在這些書裡吃了不少苦頭,所以總結出這點小經驗出來,希望能幫助到別人。
我一直認為授人魚不如授人於漁。
完成於2020/12/4 凌晨00: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