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解語言是鑑賞的第一步——文學鑑賞談之一

2020-12-03 談文說藝論人生

北京 王俊鳴

一說到「文學」,一般就會想到「鑑賞」。過去,人教社編印的語文教材,更明碼標價,高一年級第一冊第一單元就是「鑑賞」,而且是「詩歌鑑賞」——相對於散文、小說,詩歌的鑑賞有更大的難度。所謂「鑑賞」,是說鑑別而欣賞,就是辨高下,析優劣,賞其高而玩其優,怡情養性,審美享受。殊不知跟書本打交道的第一道「坎兒」是語言,語言未通就來「鑑賞」,勢必無的放矢,雲山霧罩,不僅難收「鑑賞」之效,久而久之還會養成粗枝大葉、信口雌黃的惡習。

溫儒敏教授主編的新教材,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把詩歌與小說混編在一起,其「單元指導」語除了「追求真理,擁抱未來」之類的說教,走的其實還是 「鑑賞」的老路:「要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說敘事和抒情的特點,體會詩歌和小說的獨特魅力;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這裡還是捨棄或說超越了「語言通解」一層,而從文體特徵進入所謂「理解」與「欣賞」。

我們所說的「通解語言」,是指一種超越文體的普適的文本解讀能力,無論古文今文,也無論詩詞歌賦,要讀明白,都不能沒有這種能力。任何合格的文本,都是積詞成句、積句成章的。通解語言,就是從微觀的一詞一句到宏觀的一章一篇,都一一「讀明白」——那個詞語是什麼意思(誘使需要說文解字),那句話是什麼結構(有時需做句法分析),句與句之間是什麼關係,文本的核心語句在哪裡,言語間有怎樣的跳脫與照應,等等,不能視而不見,不能含糊敷衍,如此才能進而從宏觀上理解作者之用心,評價行文之優劣,才談得上鑑賞。

為了證明「通解語言」是文學鑑賞的前提與基礎,姑舉若干語言未通而胡「鑑」亂「賞」之例如下。

如今,讀《紅樓夢》已成為高中生的必修課,所以講析《紅樓》、指導讀《紅樓》的名家如雨後春筍,其著作也大有熱銷之勢,而一些編制語文試卷的高手,也紛紛拿《紅樓》考驗在校諸生。有這樣一段奇文:

正如林黛玉乃大觀園女兒世界中的靈魂一樣,晴雯之死集中體現了丫鬟群落中的全部靈性和全部悲憤。相對於一些宗教信徒對上帝的至死不渝,晴雯在彌留之際向賈寶玉贈送的是兩根蔥管般的手指。這兩根極具象徵意味的手指,一根指向罪惡的人世連同黑暗的歷史,從而閃爍著利劍般的抗議和批判;一根指向遙遠的天國的手指,一根指向罪惡的人世連同黑暗的歷史,從而閃爍著利劍般的抗議和批判;一根指向遙遠的天國,為她所愛的主人,也是相知的朋友指點愛情所獨具的審美向度;這兩根愛憎分明的手指既告訴讀者此恨綿綿無絕期,也告訴寶玉花開花落兩心知。如果寶玉無意間看見的齡官畫薔還只是一種纏綿的話,那麼這種纏綿此刻在晴雯向寶玉的訣別中,變成了一道激動人心的彩虹,橫貫長空,照亮了寶玉的靈魂,也照亮了整個的大觀園女兒世界……(李劼著《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東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P210,據說有新的增訂本,還沒讀到。)

晴雯臨終,寶玉探視,晴雯確有所贈,不過不是「兩根蔥管般的手指」,而是「兩根蔥管一般的指甲」(還有「貼身穿著的一件舊紅綾襖」)。她的說法是:「這個你收了,以後就如見我一般。」(見《紅樓夢》第七十七回)指甲,可以鉸下來送人留念,手指怎麼送人?也鉸下來嗎?豈不鮮血淋漓?即使真的鉸下來,怎麼收藏?但我們的學者就硬生生地把指甲變成手指,是讀書時眼花看錯了,還是為了「鑑賞」而有意偷梁換柱?最令人訝異的是,兩根手指竟然如此驚天地泣鬼神,使我們的學者「鑑賞」出這樣大段激昂慷慨的文字。如果不讀《紅樓夢》原文,我們或許真的會被這種「鑑賞」所感動。但當我們知道這種「鑑賞」完全是背離原文的胡扯時,一種被欺騙甚至被侮辱的感覺會油然而生。還不止此,據傳有人擬制試卷,特特選了這樣一段文字來檢查學生讀《紅樓夢》的成效,不必說臭味相投,至少說明試題製作者根本就沒有去查原著。一群自己都沒有好好讀過《紅樓》的人,倒來出題檢查學子,是喜劇還是悲劇?

這種偷梁換柱以助「鑑賞」的情況也許是個別現象,但建立在對詞句誤讀基礎上的「鑑賞」卻是屢見不鮮的。

新編語文教材《必修》(上)選了郭沫若的一首新詩《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材編者說:「郭沫若的詩集《女神》是中國新詩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表達了『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但看看教材編者的解說和一些公開發表的「優秀教案」,卻普遍存著誤讀。一個「教案」在總結「詩歌主旨」時說:

這首詩描寫的橫跨兩大洋的巨人,其實都是詩人的自我形象,詩歌表達了詩人

渴望破壞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熱情和決心。

一個「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人,是一個呼喚著,吶喊者,它不是「力」的本身,怎麼就成了「巨人」,而且「橫跨兩大洋」?這種解讀實在匪夷所思。

原詩的前四行是:

無數的白雲正在空中怒湧,

啊啊!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呦!

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喲!

在具體分析時,上面所引「教案」上來就是:「詩歌為什麼要描繪滾滾洪濤?」那「白雲」呢?「北冰洋」呢?它們跟所呼喚、所頌揚的「力」有什麼關係?這是刻意迴避、置之不論的辦法。教材編者的說法則是:「(詩人)放聲呼喚,縱情高歌,想像著那怒湧的白雲、壯麗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這是把「北冰洋」「太平洋」和「白雲」相提並論了:都沒有讀懂。其實,四行詩,兩個「意象」,可以「互解」。那「滾滾的洪濤」,來自「太平洋」,「太平洋」之「力」就體現在這「洪濤」上。「太平洋」——「洪濤」,這是一個整體。對義互解,上兩行詩也是一個意象的整體。主體是「白雲」,是白雲的「怒湧」——這是「力」的來源與表現。但「雲」常常給人「軟綿綿」的印象,於是詩人就拿「北冰洋」來做比喻——取北冰洋冰峰湧動力不可當的特點。這就是詩人所描繪的兩種「力」。像北冰洋冰峰怒湧的白雲來摧毀,太平洋的滾滾洪濤來蕩滌,二力相合,「毀壞」著,同時「創造」著。

有一年高考,用史鐵生的《合歡樹》做題,其題目之一是

文章在對那個看樹影兒的孩子的擬想中結束。作者這樣寫想要表現什麼?這種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什麼?

答案是:想表現的是:①母愛是普遍的②母愛又是獨特的

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①以一種間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韻味悠長。

文章原句是:

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

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

怎麼種的。

語義的重點顯然在「但」字之後。這是一個抒情的句子,而不是在講哲理:既有回憶母愛的溫馨,又有早早失去母愛的傷痛,有對母親的懷念 ,又有為 母親終於擺脫苦境而感到的安慰,還有為自己有這樣的母親感到的自豪。而且,從整體上看,本文是敘事抒情的,並非要講什麼「哲理」。說什麼「普遍」「特殊」,就像說三十歲以後更體會到「母愛的深厚和恆久」一樣,是一種象牙塔裡的玄想,只可以作閱讀「泛化」的標本。以此為基礎再說什麼「含而不露,韻味悠長」,豈不是痴人說夢?——高考中幾萬考生有一個能和命題者「想到一塊」去嗎?

在古詩文的「鑑賞」中,這種現象更為普遍。

範仲淹《嶽陽樓記》有句曰「沙鷗翔集,錦鱗遊泳」。這是偶句,而偶句中相對應的詞語意義或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是規律。看看新編語文教材的「教師用書」(九年級上冊),其翻譯竟是這樣:「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遊。」知道了「翔集」是兩個不同的動作,卻不能領悟到與之對言的「遊泳」也是兩個不同的動作,生生翻譯成「暢遊」!原文的音韻和諧沒有了,情境的美感也翻沒了。在水面上浮動為「遊」,潛入水底為「泳」。如此,這句子就應該翻譯成「五彩的魚兒時而浮上水面,時而潛入水底」,這才能與上一句和諧相配,構成一種美的意境。

莊子《逍遙遊》有一段描寫大鵬鳥高飛遠翥,自古至今,多以為莊子是在歌頌大鵬鳥,把大鵬鳥看做正面形象。世人為子弟取名也喜用一「鵬」字。其實這是誤讀而賞。其原文是: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ào 堂上的低洼處)之上,則芥(jiè 小草)為之舟。置杯焉則膠( jiāo 船擱淺),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盡、都)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è 阻擋)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把大鵬鳥看做正面形象加以肯定甚至歌頌,很難與莊子的人生哲學相吻合,也與文本自身的理路相矛盾。莊子所追求的的人生理想境界,就是本文所說的「無己」「無功」「無名」,也就是虛靜無為,安命自保,精神自由。而大鵬鳥「怒而飛」「徙於南冥」之舉,不但是「有為」,簡直是在拼命冒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這是一句重要的「情態語」,明確表示出作者的評價與態度:它奮力而飛,達「九萬裡」之高,然而這有什麼意義呢?它連大地的一點真相都看不到——不過像人從地面望天空,茫茫一片而已。為什麼一定要「徙於南冥」?那裡有什麼在等待著它嗎?要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本領嗎?沒有交代,看來似乎是為「徙」而「徙」,甚是無謂。接下來更用「且夫」一段對大鵬鳥的作為加以否定「且夫」二字,是重要的語篇指示語,是思路脈絡的鮮明標誌,由此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作者的理路邏輯。而奇怪的是,譯註者諸家都置之於不顧。莊子此文,上面對大鵬鳥的作為已然加以否定,這裡再用「且夫」引出進一步否定它的道理:它的高舉南遷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何況這樣的作為還得憑藉巨大的風力;如果風力不足,它是飛不起來的:真是何苦來呀!根據這樣的文脈,我們可以確定:莊子並不認為大鵬鳥的作為是值得肯定的;其不值得肯定的理由首先是它沒有意義,其次是它還得有所憑藉。明確了這一層意思,對解讀下面的文字至關重要。

周邦彥《過秦樓》(水浴清蟾):「閒依露井,笑撲流螢,惹破畫羅輕扇。」有人解釋說:「在井欄邊,她『笑撲流螢』,把手中的『畫羅輕扇』都觸破了。」(萬雲駿文,見上海唐宋詞典)郭伯勳先生的解釋更為邪乎:「『惹破』一詞,見紈扇撕裂,螢蟲飛逃,花瓣震落,還有我一時幫了倒忙之故。」(《宋詞三百首詳析》) 「輕羅小扇撲流螢」是少女活潑天真的舉動,再加一「笑」字,更是歡樂的氛圍。而說羅扇「撕裂」,「螢蟲飛逃」,豈不是煮鶴焚琴,太笨拙、太魯莽了嗎!此中「惹」字,義為「沾上」;「破」字,當解讀為「著」「了」。「惹破畫羅輕扇」,就是那流螢粘在畫羅輕扇上了,這是一種「勝利」喜悅,「收穫」的歡樂。——這是由詞語的誤讀而影響欣賞。

張九齡《望月懷遠》頸聯是:「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這是兩個因果緊縮句,而諸家的解讀不是含糊不清,就是扞格不通。

陳增傑:(「滅燭」二句)「吹熄蠟燭,披衣出戶,月光灑滿庭宇,更覺得皎潔可愛;月下徘徊久立,夜露溼潤了衣裳。」(《唐人律詩箋注集評》)

沈熙乾:「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裡燭光太耀眼嗎?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溼了身上的衣裳。這裡的『滋』字不僅是潤溼,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見上海版《唐詩鑑賞辭典》)

沈文凡、李博昊:「三四句承上寫『懷人』,有情之人都會覺得長夜漫漫,難以入眠,整夜都為相思之情所纏繞,點出相思之深切。頸聯寫吹滅了蠟燭,愈覺得月光是那樣的明亮,整間屋子都是它的清輝;披上衣服,更覺得衣服似乎也被月下的凝露所潤溼,微微有些清寒。」(《名家講解唐詩三百首》)

「滅燭憐光滿」,是說因「憐光滿」而「滅燭」;「披衣覺露滋」,是說因「覺露滋」而「披衣」:倒置的因果緊縮句。《唐詩鑑賞辭典》的解讀,竟把「不能入睡」與「燭光耀眼」聯繫起來;說出門所見,「光線還是那麼明亮」,似乎詩人並不喜歡這明亮的月光。這當然不合詩意。至於「披衣覺露滋」,「披衣」與「覺露滋」這兩件事的關係完全被打亂了,甚至被取消了。沈文凡、李博昊的說法也有同樣的問題,它不僅顛倒了實際的因果關係,也模糊了空間與時間的變化。其他幾家也都有因果不清的問題。——這是因句法的誤讀而影響到鑑賞

由於語言不通而胡鑑亂賞的現象很普遍,例子可以說是俯拾即是,所以我們一再強調通解語言是鑑賞的第一步,是鑑賞的前提與基礎。

我們說通解語言就是要把書「讀明白」。這是一種「能力」,能力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量的實踐,但這不能像某些專家學者所說的僅僅靠一個「多」字,而要探尋文本的規律,進而根據其規律訓練自己的解讀思維並培養語感。文本的規律,首先要認識到任何合格的文本都是一個有機整體,而在這個有機整體中有一些語句起著關鍵作用。這個規律可以叫做「關鍵指要律」。文本的另一個重要規律是「諸因互解」。一方面,文本自身的諸種因素之間有一種既互相制約又互相闡發的關係,我們稱之為「文內諸因互解律」;另一方面,任何文本都是作者的主觀產品,而作者為文總不免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作者的主觀與社會的客觀對文本也有一種既制約又闡發的關係,我們稱之為「文外諸因互解律」

認識到上述文本的規律,閱讀能力的訓練就有了根據與方向。根據「關鍵指要律」,要讀明白就得樹立「整體觀」,而要做到整體把握,就得能抓住關鍵語句。當然,所謂「整體把握」,所謂「關鍵語句」,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層面,還要能分解,能具體化。根據「諸因互解律」,就要訓練以文解文、以理解文、以事解文、以情解文等種種能力。為了讀者對閱讀能力有更清晰的了解,特列表如下;

「閱讀能力分解表」說明

閱讀能力分為兩個層次:基礎(普適)能力與發展(個性)能力。

基礎(普適)能力分為三個層次:認讀能力,解讀能力,統理能力。

認讀能力包括:使用工具書,默讀與朗讀。

解讀能力包括整體把握與諸因互解兩個維度。

從宏觀說包括抓住關鍵、整體把握。

諸因互解包括: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以情解文。

解讀能力追求的是「讀懂作者」,其中貫穿「質疑辨證」的思維訓練。

統理能力是整理綜合、化繁為簡、把書讀「薄」的功夫。

賞讀能力包括「根據體裁確定賞讀重點」「對內容與形式作鑑別評價」。

拓展能力包括「在文本範圍內拓展」「在文本範圍外拓展」。

「發展(個性)能力」追求的是「獨立判斷、質疑創新」。

「解讀能力部分詳表」說明

解讀部分分為三個層次:整體把握(語感)、諸因互解(思維)、統理材料(表達)。

整體把握分為「抓住關鍵」和「把握整體」兩個層次。

抓住關鍵包括:指示語(對象指示·時空指示·語篇指示·模態指示),概括語,情態語(情感.態度),過渡語,標題語。

整體把握的內容包括:文章體式(文學與非文學),話題範圍,層次脈絡,情感基調,主題宗旨。

諸因互解包括:以文解文(同義互解·對義互解·連義互解·虛實互解·賓主互解),以事解文(時代·作者·相關材料),以理解文(事理·文理),以情解文(景物中情·言行中情·言淺情深·悖理合情)。

統理材料包括:對應虛實(化繁為簡·化實為虛),整合因果,梳理異同。

整個統理過程都注意訓練「表達規範」。

2020年11月29日於北京

相關焦點

  • 插花作品的美學意義是什麼,如何鑑賞?
    插花作品可以表達與升華人類對精神生命的形象構築,用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這點與其他藝術有著很大的不同,自然中的植物是構成插花藝術的原始材料,花材自身的各種形態是插花藝術的各種語言;枝莖的線條感,花朵的焦點感,葉片的面積感;藤曼的虛實感,還有朦朧感、活潑感,這些感覺都是由花材本身的形象直接顯示出來的,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感官。
  • 高中詩歌鑑賞答題思路和破題技巧
    鑑賞古詩詞的語言【考綱解讀】鑑賞時首先要學會根據語境推斷出詞義或語義,其次要聯繫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表情達意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鍊字煉意的技巧與用意。要特別注意詩中有修辭格和詞類活用現象的詞語。
  • 淺談如何鑑賞古詩詞——以鑑賞《涉江採芙蓉》為例
    淺談如何鑑賞古詩詞——以鑑賞《涉江採芙蓉》為例銅仁市德江德星高級中學教師:吳先富大多數學生在鑑賞古詩時,不知該怎樣去鑑賞,不知從何處下手,對古詩詞的鑑賞頗感困惑。就此問題,我略談一二。首先,尋方法。因此,在鑑賞古詩詞時,我們首先要了解詩歌的作者及其「寫作」背景。例如,《涉江採芙蓉》,選擇《古詩十九首》,它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肖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並非一人所作。
  • 書畫鑑賞與書畫收藏的含義
    書畫鑑賞與收藏,古人稱之為鑑藏。它包括鑑定、欣賞、收藏、流傳、著錄等方面,是一個十分廣泛而又具有相當研究價值的課題。 量工信筆遣興系列作品 所謂鑑賞,實際上包括鑑定和欣賞兩個方面。
  • 盆栽蘭花鑑賞外三瓣術語
    盆栽蘭花鑑賞外三瓣術語外三瓣:即植物學上所說的萼片,也稱外瓣。外三瓣在蘭花鑑賞中極為重要,它決定了蘭花瓣形的氣質與神韻 傳統L-主要根據春蘭和蕙蘭的外三瓣和捧瓣形態,將瓣形分為梅瓣、荷瓣、水仙瓣等。外三瓣的鑑賞標準在蘭花瓣形的鑑賞中,對外三瓣要求如下:①對外三瓣的總體要求是短圓或寬闊,緊邊內扣,收根放角,瓣端完整無缺,瓣厚、質糯,外三攤 她拘、花盛開後外三瓣仍呈含抱之勢。反卷、飄翹者較次。
  • 散文語言特色題如何答,這裡有方法!
    一、什麼是語言特色鑑賞語言特色鑑賞與表達技巧鑑賞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鑑賞散文運用的修辭手法既可以說是技巧鑑賞,也可以說是語言特色鑑賞。但鑑賞語言特色更多的在於理解散文遣詞造句的特點,體會行文的風格,品味語言的韻味;這一點和鑑賞技巧側重分析手法的如何運用及運用效果有著明顯的區別。二、回扣教材尋依據賞析下面句子的語言特色。
  • 備考2020:詩歌鑑賞知識點再梳理
    備考2020:詩歌鑑賞知識點再補漏詩歌鑑賞知識點一、詩歌鑑賞答題「五讀」法: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注釋、讀命題。具體陷阱點:4大設誤角度——形象特點不準確、語言鑑賞不恰當、技巧指明不準確、技巧效果不恰當、情感分析不準確、觀點態度不恰當7大設誤陷阱——曲解文意、無中生有、以偏概全、誇大縮小、張冠李戴、偷換概念、關係混亂註:詩歌鑑賞選擇題常見設誤方法
  • 保大元寶.鑑賞解析
    以上圖片出自中國古錢大集,歡迎鑑賞……鑄幣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璟保大年間(公元943-957年)鑄行鑄幣材質:銅、鐵鑄幣尺寸:保大元寶折五版式直徑一般在33mm左右;保大元寶另一種折拾背天版式,直徑一般在45mm左右(折三版式直徑一般在31mm左右
  • 春蘭素花鑑賞以及名品盤點
    春蘭素花鑑賞以及名品盤點花木君蘭花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藝養歷史,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文化氣質的花卉之一,在長期的蒔養和栽培過程中,人們通過結合自身的文化修養,處世道德,精神追求,結合蘭花的形、色香、韻,總結出了一套蘭花鑑賞文化。
  • 紅豆杉品種鑑賞
    豐果型蘭英7雀舌:耐寒葉子如瓜子,是稀有品種之一,適合盆景金豆杉最後總結,紅豆杉品種還有很多,形態各異,如果大家喜歡評論區留言,繼續分享紅豆杉鑑賞幹活。謝謝各位!
  • 蝴蝶蘭品種大全及蝴蝶蘭圖片鑑賞
    小編這次就來跟各位花友們分享一下蝴蝶蘭品種和蝴蝶蘭圖片鑑賞。一、蝴蝶蘭品種及蝴蝶蘭圖片鑑賞小花蝴蝶蘭小花蝴蝶蘭【更多詳情】綜述上文是小編和您分享的蝴蝶蘭圖片鑑賞和蝴蝶蘭品種大全。如何能選購到合適的蝴蝶蘭呢?請看上文介紹的三點,看葉看花看跟。
  • 蘭壽的鑑賞
    Balance是鑑賞蘭魚壽時,經常提到的名詞。
  • 通過美術鑑賞課,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提升讀圖能力
    「讀圖能力」具有幾個基本特徵:第一,讀圖是一種「能力」,絕不是簡單的「看見」。這種能力可以通過教育等途徑獲得;第二,具有視覺素養的人善於「解讀」圖像和用圖像進行「表達」;第三,這裡的「圖像」,包括從美術到電影,從廣告到諸如科學、法律和醫學領域裡的視覺資料等。
  • 上海外國語大學查明建教授做客外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沙龍
    新聞網訊 5月23日下午,外語學院在博文樓312舉行「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沙龍第19講」,邀請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查明建教授為師生作了題為「互文性視野中的世界文學:文學性與文學性間性」的專題學術講座。講座由外語學院院長卞建華主持。
  • 《唐詩鑑賞詞典》中的庸作,雖然不多,但危害還是有的
    原來根子在《唐詩鑑賞詞典》原來《教師用書》選用了《唐詩鑑賞詞典》上的觀點。我這樣理解:第一、韋莊說「莫還鄉」不算數,他其實是想還鄉的。第二、韋莊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意思是告誡你年紀不老不要還鄉,假若還鄉你會斷腸——明明,後者是前者的結果。但也不算數。第三、你沒有明說,說明所有的都說進去了。第四,張惠言那是比附史實,強作解說,我也要這麼做,你不準說我錯。
  • 古詩鑑賞答題技巧中寫景技巧之快問快答
    小升初必考考點之快問快答類古詩鑑賞技巧本文主要講解快問快答類古詩的寫作技巧,通過這些個技巧功能,你能夠在鑑賞古詩中給出詳細的使用說法的描繪,從而對此類古詩進行詳細的鑑賞考點的解答。是寫作鑑賞中常考的類型之一。
  • 盆栽蘭花植物學葉的鑑賞
    盆栽蘭花植物學葉的鑑賞蘭花葉片都是含有葉綠素的綠色葉片,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陽光,利用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供自身生長和繁殖之用,並排出氧氣。蘭花的新葉只能從新的假鱗莖上長出,其葉一經受損,將殘缺終身,因此保護好蘭花葉片尤為重要。蘭花的葉片可分為尋常葉和苞衣兩種。
  • 啟功鋼筆書作《心經》鑑賞,三分行書七分楷書,行楷相彰,好書法
    在書壇大家公認啟功是中國近代以來排在前十的大書法家之一。啟功的字三分行,七分楷,行楷相彰,筆法流暢,啟功先生不只是書好、畫好,詩也好。學術方面,在古典文學、文獻學、語言文字學、佛學、敦煌學、文物鑑定學上都卓有建樹無愧於一代大師!啟功老師的字今人評價是瓦當美。下面的描述可能會顛覆有些人的認知。很久以前央視的大咖去首都師範大學採訪啟功老師。
  • 翡翠的材質和鑑賞要點
    鑑賞翡翠要注意色澤及種質,當中可細分為顏色、透明度、淨度、切工及裂紋,一般都會先從其顏色入手。鑑賞翡翠還要看翡翠的加工。翡翠製成品的加工分光身和雕花兩大類。光身成品由於表面沒有遮掩,故對原料的要求較高,除了不能有裂紋,切工的比例、製品的厚薄及是否對稱亦非常重要,足以影響翡翠製成品的外觀。
  • 北京臺紀實頻道紀錄片觀影沙龍 鑑賞香港國際電影節佳作
    4月11日下午,由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聯合鳳凰視頻、良友(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紀錄片鑑賞交流VIP沙龍在良友大講堂舉行。國新辦網總負責人朱君、央視東方時空編導陳耀文、著名文學評論家解璽璋、央視國際頻道主任編輯周文、中國傳媒大學教師郭英霞、原央視4套總編室主任俞世謹、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宮林等嘉賓參加了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