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作品是人們喜愛的審美對象,即便是不會插花的人,也會對插花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和目光。一個好的插花作品不僅可以表達作者的審美意境和審美情趣,還會感染其他人,產生審美現象和審美聯想,那麼插花具有哪些美學意義和如何鑑賞呢?
插花作品的製作過程和欣賞過程實際上是人們的審美過程,插花作品可以表達與升華人類對物質生命的本質認識。利用插花作品來描述生命是很早就出現的,人們通過鮮花所要表達的不是虛無縹緲的「好看」和「裝飾」,而是人類的生存,生產與發展的意識和追求。花蕾的含苞待放與人的青春懵懂,花朵的逐光綻放與人的追求渴望;花蒂的飽滿果實與人的成就輝煌,花與人的「同構相使似」使人在審視花時就像在審視自身一樣,進而花朵的嬌嫩柔弱、凋零易逝又讓人感到生命時光的短暫和脆弱。
這些通過花朵所產生的感悟和情懷,在插花的過程中、或者賞花過程中最容易引起共鳴,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質生命而奔波忙碌,但是過分的物質追求,產生了「欲豁難平」的畸形膨脹,使人類失去平衡、產生鬥爭,陷於金錢與功名的漩渦中難以自拔。插花藝術以其自身的生物生命形式,使處於充滿欲望的漩渦中回歸和靜思,培養並激發珍惜生命的過程,從而熱愛社會生活,善待自然環境。
插花作品可以表達與升華人類對精神生命的形象構築,用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這點與其他藝術有著很大的不同,自然中的植物是構成插花藝術的原始材料,花材自身的各種形態是插花藝術的各種語言;枝莖的線條感,花朵的焦點感,葉片的面積感;藤曼的虛實感,還有朦朧感、活潑感,這些感覺都是由花材本身的形象直接顯示出來的,直接作用於人的視覺感官。
插花藝術作品的各種語言本身是真切形象而不是抽象形象,藝術創作是用各種材料加語彙塑造而形成的,「材料和語言」本身就是形象的藝術類型不多,比如,書法藝術語彙中的「線條」與插花藝術中的「線條」相比較,雖然都具有「線條美感」,但書法藝術中的線條比較抽象化,插花中的線條更為形象,通過以形象塑造插花藝術形式,所表達的人們精神世界中的審美意象,更加生動具體,感染力更強,能夠達到雅俗共賞、神形相通的境界。
由於插花使用的花材本身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能夠為大眾普通接受,在有些歷史中,儘管我國的插花藝術得到了很高的水準,但僅僅是局限於文人雅士之中,對於哪些食不飽腹、衣不裹體的人來講,他們更加關注的是溫飽問題,而不是插花藝術,因此花朵在美麗,也填飽不了自己的弟子,所以當時的插花藝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來而已。
現在我國的插畫藝術已經開始慢慢的復甦,雖然不像鄰國日本和韓國那樣家喻戶曉,但我國的經濟水平在不斷的提高,還沒有意識到每天擺一朵花在客廳中。
在鑑賞插花作品的時候,需要大家細細品味,可以觀看,也可以批評,但是不可以玩弄,這是最基本的花德。我國古代文人流傳著生活「四藝」,並不是簡單的指「琴、棋、書、畫」,而是「插花、掛畫、點茶、焚香」,可見當時人們對插花的重視。
古代欣賞的方式也不同,有茗賞、譚賞、雅賞以及酒賞。古代中有「早採的為茶,晚採的為茗的記載」,後「茗」字泛指茶。品茗與單純的「喝茶解渴」略有不同,「品茗」有品位、評價的意思,把「品茗」和「賞花」兩個活動放在一起,是古人賞花的最高層次。清香的花與淡香的花,邊「品」邊「賞」,可謂雅至之極。
「譚」在我國古代與「談」同義,有:「譚笑」既談笑,「譚藝」即談論文學藝術,「譚笑」即議論、談論,譚賞是古人圍繞花來賦詩吟對的賞花形式。
雅賞是一邊賞花,一邊給插花作品進行作畫、題詩,描繪花卉的姿態、誇讚花卉的品性。酒賞是邊喝酒邊賞花,一邊「把酒問青天,一邊賞花看人間」,但是酒精的氣味容易遮蓋鮮花的清雅氣息,所以酒賞算不上高雅之舉。
怎麼樣看出一個插花作品的審美意味呢?插花作品千姿百態,或優雅或熱烈,或含蓄或明快,或如春風拂柳,或似雷鳴電閃。也許鑑賞者不會參加製作與創作插花作品,但是這並不妨礙鑑賞者的評識;反之,如果一個鑑賞者不具備相應的鑑賞能力,也不能做插花作品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鑑定。在鑑賞插花作品時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鑑賞者需要具備正常的視覺器官,這是鑑賞插花作品的基本,插花作品中所含有的色與形、花與葉等都需要眼睛去看。其次,鑑賞者需要具備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常識。最後,鑑賞者還需要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基本的藝術修養。這一點需要通過鑑賞者長期積累沉澱與有意識地進行學習,並在實踐中反覆琢磨,比如,翻閱過美學書籍便能知道最起碼的美、醜、概念、如果美醜不分、好壞含混,怎樣進行鑑別與欣賞。
在鑑賞一個插花作品要怎麼入手呢?鑑賞一個作品是有前後順序的,首先要看整體的印象。插花作品有很強的形象性與感染性,通過視覺給人的感受是整體的大概情況,這也是鑑賞的第一步,這一步以瞬間的速度最直觀地使人看到作品的整體面貌,這種「整體印象」是綜合性的、模糊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瞬間的整體觀看為以後的鑑賞打下了基礎,留下了印象。這一印象沒有經歷理性的分析、推理和思考,是帶有自覺性的整體觀看。
插花作品的色彩構圖需要注意,在鑑賞插花作品時,它本身所呈現出的色彩搭配效果至關重要,包括花與葉、花與花、葉與葉、花材和花器,作品與環境等的設下搭配是否合理。色彩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審美效果:一種是對比色的強烈、跳躍、鮮明以及反差;二是同色系與類似色的平靜、穩定、優雅、模糊。
插花作品中的形狀構圖,是指作品所呈現的形狀和姿態。包括點與線、線與面、面與點;點線面與作品的整體;作品與環境是否相宜。形狀的審美效果主要有:方形的堅強感、正三角形的穩定感、倒三角的傾危感、圓形的動感等。除此之外,還有焦點、線條、面的審美感等。
對插花作品的主題要明確,不同的作品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不同的,先要明確想要表達的含義,然後再進行理性的判斷和推理,之前是從插花作品的視覺方面入手,現在要從深入到底層,由表及裡,由此及彼,讓作品的含義得以升華。
最後還需要整體觀察,這是對第一步的反覆,但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經過了感性與理性審美的過程,這時再來觀察作品的整體已經通過印象階段,是全面而深入的鑑賞過程。
除此之外,插花的鑑賞是由層次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欣賞著的審美差異,包括民族文化,知識結構以及審美情趣等等,簡單的歸納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感性愉悅。對插花作品能夠產品感性愉悅,以直覺為主要特徵,是欣賞者在插花作品的直接接觸中,馬上喚起的感官滿足與心情喜悅。絕大部分喜愛插花的人都能夠達到這一層次,這個階段也可以叫「觀」,看起來滿足了感官的需求,其實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積澱與演進、趨向完美的自然行為。
第二個層次是理性的思索。對插花作品能夠產生感性愉悅的人中有些人可以上升到理性層次。也有人把理性思考稱之為「品」,品是細緻的辨別,許多插花作品具有耐人尋味的內涵,但是由於插花作品的外在形式美比較強烈,使不少人都忽略了作品的內在意蘊,因此對插花作品欣賞上升不到理性思索。
第三個層次是產生升華。通過對插花作品的欣賞產生精神上飛躍與個性完善的動力,是欣賞插花作品的最高層次,有人把這種升華稱為「悟」。悟就是領會、覺醒、明白。這種感覺是走出狹小自我的超越感,是欣賞者與插花藝術作品相融和諧的高度一致,這種美感,不是單純的感官愉悅,而是對高尚情操的領略和審美意境的進入。
目前,我國的插花藝術在不斷的復興,從很多地方都看出,比如,結婚開始使用鮮花來做陪襯,並且,學術方面也開始重視起來,已經有專門的專家培養插花藝術的研究生,這對我國現代插花藝術的研究和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讓這項藝術得以發展和繼續下去,並且。插花藝術已經被申遺為國家非物質文化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