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投資的局限:經濟活動的測不準原理

2020-12-05 網易財經

(原標題:自下而上投資的局限:經濟活動的測不準原理)

引子

不久之前,跟一位業內的老前輩聊天,談論起了投資方法論的問題,是應該「自上而下」投資,還是應該「自下而上」投資?

由於我們兩個都是做固定收益出身的,所以,對自上而下的投資方法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當時,我也只是單純地在自己的方法論裡打轉,前輩的一句話,讓我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自下而上的投資方法,只適合宏觀環境比較平穩的時候,當宏觀環境變化劇烈的時候,這個方法會很慘,就比如今年。

基於這樣的邏輯,我們不難推斷,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更多的國際因素會影響到國內宏觀環境,造成其波動加劇,自下而上投資方法受到的限制會越來越大。

在現實中,有很多人喜歡給自己立flag——我就碰到過好多自稱「自上而下」的基金經理。這些flag只給他們帶來「抱團」的虛假安全感,環境一旦驟變,他們面臨的只是團滅。

資本市場自然選擇的力量是無情的,被工具綁架,不注重工具或者方法使用條件的人最終是要被淘汰的。

宏觀和微觀的區別

跟前輩的探討激發了我更多的思考,宏觀和微觀的真實區別是什麼?恰好在這段時間裡,我讀了一些物理學的科普讀物,其中的案例以不同的視角向我展現了,宏觀和微觀的界限。

氣體磁化實驗

如果在一個長方形的石英管裡注入氧氣,並且把它放進磁場,你就會發現氣體被磁化了。由於氧分子是一些小的磁體,於是,他們就會像指南針似的始終與磁場保持平行的趨勢,這樣我們就看到氣體磁化的現象。

直覺上人們會認為它們都與磁場的單一方向平行,其實不是這樣。如果你增加磁場,氧氣中的磁化作用也隨之增強,更多的氧氣分子就會趨於這個方向。磁化效應會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加而增加,它們之間是一種正比例的關係。

氧氣分子的方向是雜亂無章的,他受兩種力量的影響。宏觀方面,單個氧氣分子受到確定方向的磁場影響;微觀方面,單個氧氣分子不斷地遭到熱運動的隨機取向的幹擾。

儘管單個分子總是無休止的改變取向,然而,由於他們數量龐大,所以總體上來看,趨於場強方向的比例還是多於其他方向。

如何在物理上進一步驗證統計假說呢?如果磁化現象的確是磁場力量和熱運動隨機幹擾的某種平衡,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降低溫度來代替加強磁場。現實實驗中,我們也的確發現了這一現象。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發現,一方面,我們無法在微觀上觀測一些分子的朝向,也無法對他們的方向進行預測;另一方面,我們的確也能發現在宏觀上存在一些確定的因果規律。微觀的不可預測性和宏觀的確定性以這樣一種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在布朗運動、擴散現象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微觀不確定性和宏觀確定性的某種結合。在沉降的霧氣中,微小的水珠運動軌跡表現出不規則的布朗運動,但是,受重力的影響,霧氣總體還是分布在下層;在擴散運動中,雖然我們無法知曉某一個分子酒精分子的運動軌跡,但我們可以知曉酒精分子總體上會從濃度大的趨於擴散至濃度小的區域。

對於任意一個截面,任一個酒精分子從左側穿越到右側的概率,與從右側穿越到左側的概率是一樣的。所以,若且唯若左側酒精分子濃度和右側酒精濃度一致時,宏觀上來看,酒精濃度才不會出現變化;但是微觀上來看,任意時刻總有一部分酒精分子從左側運動到右側,也有一部分從右側到左側,只不過他們的數量接近一致罷了

尺度決定精度

那麼,不可預測的微觀個體是如何表現出確定性的宏觀規律的呢?兩者是如何的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的呢?關於這一點,統計學可以給出一個解答。

對於n次擲硬幣的實驗(正面向上記成1,反面向上記成0),這個實驗的期望EX=n/2,方差DX=n/4 。如果我們擲m次硬幣,並預測有多少次正面上,一個合理的預測就是他的期望m/2。

那麼,這個預測的誤差是多少呢?我們可以拿(標準差/期望)這個變量來計量誤差,即誤差是1/根號m 。也就是說,m越大這個預測越準,而且準度是以根號n的速度收斂的。(所以,統計學上有個根號n原則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獲得一種直覺,對於組成個體符合某種隨機性的組合,組合越大,就越可能產生某種可以預測的行為,組合越小,就越受隨機性的幹擾。

尺度越大,預測越準。

——土狗按

時效性和準確性的矛盾

從長期看,我們都死了。

——凱恩斯

凱恩斯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在某些問題上,單純地追求準度——100%正確,對於我們可能毫無意義。現實中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譬如,預測北京明年夏天一定會下雨,預測a股十年內一定會出現一波上漲。儘管這些預測會很準確,但他缺乏時效性。

現實當中,人們除了會走準確度的極端之外,還會走時效性的極端。譬如,人們總是想預測明天的股市是上漲還是下跌?但是,因為尺度太小,預測的準度相當差,幾乎相當於擲硬幣。

在以前的文章《如何在充滿噪音的世界裡生存?》一文中,我們舉過一個例子,我們這裡再引用一下:

假設有一個投資高手,他一年期望的報酬率是15%,波動性(標準差)為10%,也就是說,一年下來這個投資高手的收益率大概率在5%和25%之間波動。

我們再假設他的報酬率符合正態分布的話,那麼,他年收益落在5%和25%之間的概率為68%。此外,我們也可以很容易的算出,他年收益率大於零的概率為93%。

這時候就有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如果這個高手每季度看一次組合,他看到某一個季度組合收益上漲的概率是多少?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再引入一個假設,每季度的收益率獨立同分布,且都是正態分布。

根據上面的數學推導,我們可以算出任意切片事件收益率的分布。然後,我們把參數代入公式,就可以計算在不同時間尺度上,賺錢的概率,

把所有的參數代入excel公式,我們計算出:1年看一次帳戶,看到帳戶上漲的概率為93.319%;如果一季度看一次帳戶,看到帳戶上漲的概率為77.337%;如果一個月看一次帳戶,看到帳戶上漲的概率為66.75%;如果一天看一次帳戶,看到帳戶上漲的概率為53.779%;以此類推,最後,一秒鐘看一次帳戶,看到帳戶上漲的概率為50.022%。

看帳戶的頻率越高,結果就越接近於擲硬幣,所以,一秒鐘看一次帳戶,結果跟擲硬幣的結果差不多。即使一天看一次,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時效性和準確性的取捨

綜上所述,對於包含隨機性因素的現象,在構建組合時候,我們必然會面臨時效性和準確性的取捨,單純地偏向某一個極端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太偏向於準度,最可能的結果就是,過於保守,買一堆持有到期的利率債啥都不幹;太偏向於時效性,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像前文《散戶輸光定律》中那樣,被市場反覆收割,最後,因為資金有限,虧完離場。

所以,我們需要某種折中,預測的尺度不能太大,更不能太小。譬如說,單純從股票市場的預測而言,預測準度存在這樣一個排序:預測明天a股票會漲 < 預測明天b組合會漲 < 預測一段時間內c組合會漲。

前兩者因為尺度太小,受到經濟活動中的「熱運動」的幹擾太大,所以,前面兩者往往表現出「布朗運動」的態勢,很難預測準確。但是,「預測一段時間內c組合」會上漲,就不同——隨著組合c標的種類的擴大以及觀察時間的拉大,「熱運動」的噪音會被過濾掉,於是,我們就更有可能提出比較靠譜的因果論斷

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較大尺度是因果論斷存在的前提。

——土狗按

自下而上投資的局限

基於上面的討論,我們不難發現,自下而上投資的微觀局限在哪裡,有太多的基於微觀的預測,受噪音的擾動太大,預測的效果慘不忍睹。

此外,大家選股票的策略不是準度更高的排除法,往往用的是直接選擇的方法。在前文《如何做好投資中的送分題》中,我們介紹過排除法指數增強。在這裡,我們再引用一遍:

以平庸的滬深300指數為基準,首先,選擇出基本面預期最差的5%,準確度為δ,預期增強收益為γ;如果我們不滿足預期增強收益γ,就需要擴大剔除的範圍,比如說,剔掉預期基本面最差的10%,準確度δ會降低。

在這個框架下,我們會發現另外一對矛盾體,增強收益的幅度γ和準確度δ,這兩者負相關。

可是,自下而上的思路往往忽略了準確度δ這個因素,他們直接去選擇他們認為最好的top10,即最好的3%,準確度δ往往是低得讓人感動。

所以,一般而言,自下而上投資、精選個股的思路,往往會在準確度上栽跟頭。他們選股的準度跟擲硬幣差不多,無論在時間上還是數量上的組合尺度又太小,秉持這種思路的帳戶表現往往表現出極大的異質性:有很好的,有很差的,也有很多中庸的。

表現很好的投資經理往往會吹噓自己精選個股策略的阿爾法,但是,基於小尺度組合的邏輯,我們不難判斷出,這種不均勻只是隨機現象的一種表現罷了,因為參與這個遊戲的投資經理足夠多,出現幾個特別好的,沒什麼奇怪的。

抬頭看看看看四周,你就會發現瞎貓,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而自信的笑容。

——土狗按

阿爾法的存在性

或許,有些人會對瞎貓(幸運的傻瓜)的說法憤憤不平,覺得阿爾法反映了投資水平,那麼,我們找一個可控制的隨機事件,給大家提供一些直覺。

我們找一個均勻的九宮格,然後,蒙上白紙,往上扔飛鏢。假設我們有9隻飛鏢,每隻飛鏢落到某一個格子裡的概率是確定的,都是1/9。

隨便進行一次實驗,我們會發現,總有一些格子裡沒有飛鏢,有些格子裡有兩個及以上的飛鏢。這種結果並非我們原來內心可能預期的「每個格子一隻飛鏢」。難道我們能基於這樣的一次實驗去說,有三隻飛鏢的格子的阿爾法是2,有0隻飛鏢的格子的阿爾法是-1麼?

顯然,這是一件極其愚蠢的事情。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對於基金經理的評價體系,往往是這樣的邏輯。大家往往會忽略一個事實,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大都年輕,平均任職期限不超過一輪牛熊。

此外,如果我們把格子擴大到16格,飛鏢的數目擴大到16支,我們會發現,出現一隻格子有更多的飛鏢的概率增大,即不同格子飛鏢數目的異質性增強。這個現象對應於,隨著參與這個遊戲的投資經理數目的增加,市場會越來越容易出現阿爾法特別高的投資經理和組合——幸運的傻瓜會越來越多。

隨著時間的拉長,尺度的增加,所有精選個股的阿爾法都會還原成貝塔。

——土狗按

更加複雜的現實

前面的隨機性問題僅僅是基於被人類馴服了的隨機性,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拐棍罷了,實際的隨機性更加不可捉摸。

因為有預期和非理性情緒等因素的存在,金融資產的價格表現更加狂暴不安,金融資產的價格和成交量表現出了極高的自相關性,並且,金融資產的成交量也遠高於「市場有效假說」情況下的理論值。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通過增加標的種類和時間擴大尺度也未必能獲得一個確定的「因果關係」,預測的準度因此也極其低下,自下而上投資的困難將更加複雜。

最後,我們就以一個展示現實世界隨機過程複雜性的小案例收尾吧:

還是九宮格,我們以鍵盤打字的九宮格為例。不同的語種,每個格子被點擊的頻率是不一樣的,舉個未必準確的例子,中文可能是2號鍵,英文可能是7號鍵;不同職業的人也可能不同;不同年齡的人也可能不同;不同性別的人也可能不同。所以,隨便統計100次按鍵,不同人的隨機模式會有很大的不同——千萬不要低估隨機模式的種類

一個債券交易員,可能6號鍵比較常用,他總是tkn和gvn;但是,一個北京老大爺,2號鍵卻比較常用。

——土狗按

本文來源:華爾街見聞 責任編輯:劉嵩_NBJ9949

相關焦點

  • 一圖一文:自下而上投資的局限——經濟活動的測不準原理(思維導圖...
    21張思維導圖:自下而上投資的局限——經濟活動的測不準原理。本文來自滄海一土狗,作者:周海平;授權撲克財經 App 發布,導圖製作:撲克財經App;下載撲克財經App(iOS及安卓)獲取更多信息。1引子不久之前,跟一位業內的老前輩聊天,談論起了投資方法論的問題,是應該「自上而下」投資,還是應該「自下而上」投資?由於我們兩個都是做固定收益出身的,所以,對自上而下的投資方法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 從狹義到廣義「測不準原理」
    我們不能判斷一個粒子的運動軌跡,這是由「狹義測不準原理」決定的,同樣不能判斷一個行星的運動軌跡,這是由「廣義測不準原理」決定的。對一個有確定位置粒子的測量行為仍然會影響該粒子的運動軌跡,因此,我們不能絕對精確地測量一個粒子的運動路徑,這是「測不準原理」的另一種含義。可以定義兩種類型的「測不準原理」,一種是物理學家發現和解釋的量子疊加性、或粒子行為量子態的不確定性;另一種是從物理哲學角度定義的非疊加態、或單一態粒子的不確定性。物理學家發現的」測不準原理」適用於疊加態的粒子;而我們引入的「狹義測不準原理」適用於單重態的粒子。
  • 市場中的測不準原理
    ,但是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的觀察發現,各類交易市場中也存在著很多與微觀世界相似的特徵,這裡要提到的就是市場中的測不準原理。≥h/(T-T0),如果把(T-T0)放到公式左邊,就可以解釋為時間的偏差和漲速的偏差大於一個常量,這樣就完美對應於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
  • 「測不準原理」的三種類型
    、物自體的「不確定性原理」;第三種是認識論和客觀論相互關係的「測不準原理」。既然哲學「等效原理」的歷史意義在於形式上的繼承,而哲學「突變原理」的歷史意義在於內容的創新,那麼在科學發生「躍遷」和突飛猛進的二十一世紀,哲學家有必要思考「二十一世紀哲學」,它和以往的「二十世紀哲學」有什麼不同?在科學發展史上,我們經常發現科學推動經濟和科學推動哲學符合哲學發展論「等效原理」的事實。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 測不準定律:越是『測不準』越有創造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測不準』的世界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定律,帶來了物理學上的革命,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索羅斯股市的測不準現象比比皆是。從科學的角度看,本來就『測不準』的,點位測市行為本身是錯的,卻偏要作個正確的預測結果出來,自然是難以做得準了。近年來,另一個遵循『測不準』原理的就是國際原油價格。
  • 上帝不會擲色子,測不準原理僅僅是測不準
    海森堡整出了個測不準原理,意思是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動量和位置,是這樣的嗎?當然是,這和實驗結果符合的很好,但這只能說明是測不準,而不表示電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確定。測不準原理只是測不準,不表示量子的動態無法確定,電子核內運動方程我已經給出了,我們可以根據電子半徑算出它的頻率或動量,以及經過時間t以後電子的位置。電子和其它所有物質和粒子一樣走的是螺旋線,橢圓方程。電子是有運動軌跡的,當然測量也會干擾電子運動,但不表示電子是以概率存在,如果是這樣,概率就不會有規律。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蕭如珀、楊信男/譯■原標題:《1927年2月: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1927 年 2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不準原理,這幾個字其實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會誤認為是
  • 股票的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又叫不確定性原理,指的是在量子力學裡,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此時,股票市場也發生了測不準原理,即如果我們知道了股價,我們似乎失去了股票走勢的信息。聞西認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當我們關注股價的時候,產生了一種情緒,推動大家買進或者拋出,這種買進或者拋出,推動著股票的走勢,而情緒往往是無法控制的,你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更別說別人的情緒了。
  • 平行宇宙與測不準原理之間的聯繫
    hello,大家好,我是夜世界的夜先生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一聊測不準原理和平行宇宙的關係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測不準原理是構成量子力學的基礎原理之一,在該理論中表述了一個概念,你沒有辦法同事確定一個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 量子力學筆記12---波動力學-測不準原理
    本節的重點就是要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公式化描述,建立一個描述力學量不確定行為的關係式,這就是所謂海森堡「測不準關係」。它在理論層面上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一個揭示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本質的物理學原理。
  • 對「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大的誤解進行深度剖析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們能同時測準速度和位置,這個僅僅是在宏觀世界才能做到,在微觀世界是做不到的,因為微觀世界遵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關於這個原理我之前已經詳細講解過,如果你沒看可以先往前翻下。這個測不準原理的核心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精確測量出一個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速度也可以替換成動量)。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之IRR三兄弟的前世今生
    現象4:……因此,IRR逐漸變成了一個魔幻的概念,永遠算不準的玄學,更有人戲稱IRR和量子力學物理量一樣,測不準才是正常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很多人私信摩貝君說很多軟文都在講IRR,看完好像明白了,似乎睡一覺又忘記了。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
    但是在量子領域中,我們的經典物理定律就似乎不太適用了,很多東西都是不確定的,也就是不可被測的。在量子力學裡,測不準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維爾納·海森堡於1927年發表論文《論量子理論運動學與力學的物理內涵》給出這原理的原本啟發式論述,希望能夠成功地定性分析與表述簡單量子實驗的物理性質。
  • 謎一樣的量子力學:從測不準原理到薛丁格的貓
    量子物理學從1927年的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到1935年薛丁格的貓,科學特別是量子物理學給我們營造了一種謎一般的假象。雖然它們會涉及深刻的哲學問題,然而科學畢竟不是形上學的哲學。測不準原理又叫不確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測不準原理並不是說因為工具和手段的限制而造成了結果的觀測有誤。
  • 量子哲學與唯識(三):測不準原理
  • 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是個啥?通俗的給你解釋一遍!
    接觸過量子力學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測不準原理。好吧,這其實是當初翻譯時的誤解,確切的來說應該是不確定性原理,是由海森堡首先提出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準確的來說,就是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不能同時測量到。
  • 量子力學那點事群雄逐鹿之五:測不準的互補原理
    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原理,這個理論是說,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測量一對共軛量的誤差(標準差)的乘積必然大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