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星雲大師講禪的歷史 內容和修法

2020-12-04 讀點文史哲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和大家講的題目是「什麼是禪?」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說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說明。

現在的社會到處煩亂,物質生活奢侈浮華;但是,有不少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所以,這個能解決生命問題,提高生命境界的禪學,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識分子和社會人士的重視。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弄清楚。現在我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這三部分是禪的歷史、禪的內容與禪的修法。

一、禪的歷史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麼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面來說,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只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裡,是與開悟得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準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裡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乃著人將偈拭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我操船送你。』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歷史記載,可知禪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禪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禪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禪門本源?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宏願和實踐了!

二、禪的內容

古今禪門公案皆為禪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的對答,其實這種對答,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考試」。不同的是,它是隨各人的根性、時間、地點而變化,它沒有明確的劃一標準答案,也不是從思考理解得來的。所以,如果不是禪門的師徒,有時候很難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來推敲,往往會發覺「公案」之違背常理。

禪是離語言對待的,是不可說的,一說即不中。可是,究竟的真理固然不可說,但是對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入嗎?所以,禪宗的語錄特別多,就是這個緣故。現在,我們就禪的內容特色列舉幾點,以為入門的契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禪門的風光。  

(一)禪與自我  

在佛教的其它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輔助始得成佛,而禪宗則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淨土法門持誦佛號,密宗持誦真言,都是祈請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後得度。在禪門裡有一警語「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禪師們認為成佛見性是自家的事,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得到的,唯有自己負責,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方法。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風光,人人具足,反求內心,自能當下證得。

宋朝時,大慧宗杲禪師要道謙外出參學,道謙不肯,後來宗元與他同往。宗元曾告訴他說,有五件事不能幫忙:走路、吃飯、飢、渴、排洩。 求法也是如此,別人何嘗幫得上忙?言下道謙才恍然大悟。   

有人問趙州禪師道:『怎樣參禪才能悟道?』 趙州禪師聽後,站起來,說道:『我要去廁所小便。』 趙州禪師走了兩步,停下來,又說道:『你看,這麼一點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從前有父子兩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親帶著兒子,同往一個地方做案,到那個地方時,父親故意把兒子關在人家衣櫥內,隨後就大喊捉賊,自個兒卻逃走了。兒子在情急之下,乃偽裝老鼠叫聲,才騙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終於逃了出來。 當他見著父親的時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親告訴他說:『這種功夫是在訓練你的機智,看你應變的能力,偷的功夫,而這種應變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得上忙的。』

這一則故事,雖然不一定是實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禪門的教學態度。禪師們常常將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的死角,然後要他們各覓生路。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能夠衝破這一關,則呈現眼前的是一片海闊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一舉。「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這種披荊斬棘的創發宏願,在禪門中可說是教學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是禪的最大特色。  

(二)禪與知識  

禪不講知識,因此,不受知識的障礙,並且視知識為最大的敵人。知識教人起分別心,在知識領域裡,人們會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為邪知邪見所掌握,形成危害眾生的工具。所以,禪首先要求追尋自我,其過程和手段,往往不順人情,不合知識,違反常理。  

在禪師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紅的,柳不一定是綠的,他們從否定的層次去認識更深的境界;他們不用口舌之爭,超越語言,因而有更豐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語句,完全是在與迷妄的分別意識挑戰,以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掃除迷妄分別的世界,使人進入一個更真、更美、更善的心靈境界。禪語是不合邏輯的,但他有更高的境界;禪語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含義。

六祖曾說:『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此是何物?』 神會接口答道:『此是諸佛之本源,眾生之佛性。』六祖不以為然,明明告訴你無名無字,什麼都不是了,偏偏你又要指一個名字相(佛性)出來,這豈不是多餘?禪的教學是絕對否定一般分別意識,不容許意識分別參雜其中。

在佛門中,被人讚美為知識廣博的智閒禪師在參訪藥山禪師時,藥山問他:『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智閒禪師愕然不能回答,於是盡焚藏經,到南陽耕種。有一天,當他在耕地時,鋤頭碰到石頭,鏗然一聲,而告頓悟。「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這就是藥山不用知識來教授智閒的原因。他要讓智閒放下一切知識文字的迷障,來返求自心。這種超然的教學,可以說是禪宗特有的。這在一般知識界裡,簡直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這是禪的另一項特色。

(三)禪與生活  

人整天忙碌,為的是生活,為的是圖己此身的溫暖,可是這個「身」是什麼?   禪師說:「拖著死屍的是誰?」這種問題,在一般人是不容易體認得到的,人們辛苦地奔波,飽暖之外,又要求種種物慾;物質可以豐富生活,卻也常會枯萎了心靈;口腹之慾滿足了,卻往往反而閉鎖了本具的智能。

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種不自覺的意識下被向前推動著。善惡是非的標準,都是社會共同的決定,沒有個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這一時代的人們,往往感覺到,雖然擁有了前人所夢想不到的物質生活,卻也失去了最寶貴的心靈自我。這是現時代人類的悲劇。

事實上,人們也逐漸地覺察到這一危機,也曾設想了許多補救的辦法,社會哲學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雖是改善了一部份,但對整個泛濫的洪流,似乎仍無法完全解決問題。   

禪,這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不受慾念牽累,到處充滿著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類生活的萎靡。禪並不是放棄生活上的情趣,確切的說,它超越了這些五欲六塵,而企圖獲得更實在的和諧與寂靜。一樣的穿衣,一樣的吃飯,有了禪,便能「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有僧問道於趙州禪師,趙州回答他說:「吃茶去!」吃飯、洗缽、灑掃,無非是道,若能會得,當下即得解脫,何須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聖凡相通的。 禪,不是供我們談論研究的,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有了富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生活!

(四)禪與自然  

何謂禪?禪就是自然而然,禪與大自然同在,禪並無隱藏任何東西。什麼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這種禪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日月,寒盡不知年」、「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禪;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感覺,其實,禪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  

今天的人類,與自然站在對立的地位,人類破壞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機摧殘殆盡,日常生活的一切,靠人為的機械操縱,而漸漸走向僵化、機械化。這樣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諧,怎能不產生空虛,而感到煩憂痛苦呢?「禪」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禪,如天上的白雲,任運逍遙,不滯不礙。

(五)禪與幽默  

悟道的禪師,不是如我們想像中一般的枯木死灰,真正的禪師,生活風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們的心目中,大地充滿了生機,眾生具備了佛性,一切是那麼活潑,那麼自然,因此,縱橫上下,隨機應化,像春風甘霖一般地滋潤世間;有時具威嚴,有時很幽默,這正是禪門教化的特色。

溫州玄機比丘尼,參訪雪峰禪師。雪峰問他:『從何處來?』 『從大日山來。』 『日出也未?』『如果日出,早就溶卻雪峰。』(意思是說我若悟道,則盛名必將雪峰禪師掩蓋,那需來向你請教?)  雪峰又問:『叫什麼名字?』『玄機!』『日織幾何?』 『寸絲不掛!』雪峰心想,你真有這個本事嗎?隨口說道:『汝袈裟拖地了!』這時玄機猛然回頭,雪峰大笑說:『好一個寸絲不掛!』

太監魚朝恩,權震當朝,一日,問藥山禪師:『中說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請問什麼是黑風?』禪師並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氣地直呼:『魚朝恩!你這呆子,問此何為?』魚朝恩聽了勃然變色,正要大怒,藥山禪師笑道:『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了!』

靈圳禪師參訪歸宗禪師,問道:『如何是佛?』歸宗禪師說:『不可語汝,汝不信,汝若信,過來吾告汝!』然後細聲貼耳地告訴他道:『汝即是!』這些弘化教導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學禪,要有悟性,要有靈巧,明白一點說,就是要有幽默感!古來的禪師,沒有一個不是幽默大師,在幽默裡,禪是多麼活潑!禪是多麼睿智!

三、禪的修法  

以上僅是就禪的歷史和禪的內容特色,向諸位作簡單介紹,現在我再進一步告訴各位禪是如何修法。   

古代禪師的棒喝,那是在教禪;禪者的揚眉瞬目,那也是論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在參禪;趙州八十行腳,這是在修禪;這些典型,都留給後人很大啟示,現分敘幾點,略加介紹。

(一)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份宗教,重視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懷疑的態度去探究教義,但是禪宗在入門時,首先須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禪門,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沒有疑情,則無所用心,絕不會有開悟的時候。「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學禪的人去找資料寫論文,它只不過是要提起禪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參究下去

疑情起了以後,進一步要用心去參,所謂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隨時隨地,用全副精神去參,並不是在打坐時才是用心參禪,這麼追本溯源的懷疑下去,追問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鍋問到底,則豁然大悟。這種開悟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很難用語言文字加以描述。

(三)身行力學

本來禪是不可說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我今天在這裡說了許多,已有畫蛇添足之嫌,事實上,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衣食住行處尋個著落。那麼,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無一不是禪。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我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佛教珍愛一切生命,為什麼大師讓一名畫家來畫血淋淋的大屠殺呢?」 「要畫!因為我就是南京大屠殺這場災難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20多年前,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和畫家李自健在美國洛杉磯的這番對話,促成了以「殺·生·佛」為主題的驚世巨幅歷史油畫《南京大屠殺》的誕生,從此開始了它在全世界六大洲3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展出的旅程。
  • 泰山電視臺專訪星雲大師
    修身、修心是星雲大師想要傳遞給每個人的理念,他花費一生的心血走南闖北,就是想希望人間佛教可以改變大家的生活。此次他來到山東,也被山東人熱情所感染。他感慨道,山東是孔孟之鄉,山東人骨子裡就有誠實和豪爽。「山東這個地方的人都是吃饅頭的,都是很實在的。所以山東的文化就是山東人的性格誠實、豪爽、正中。大家都學習山東的好的優良的傳統,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他說。
  • 星雲大師:自小喜歡詩詞 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圖)
    星雲大師見到我們後,第一句話是:「外面那些人,你們不要介意,全當是歡迎你們的隊伍好了。」一句話,讓大家豁然開朗,見識了大師的胸襟。  落座後,我問大師:「聽說您與湖南有很深的淵源?」  星雲大師娓娓道來:「我到過湖南一些地方,如嶽麓書院。湖南真是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名人眾多。」  我出生在揚州,家裡很窮,沒讀過書。
  • 星雲大師:佛教和政治不對立 應給佛教更多空間
    在江蘇宜興大覺寺美術館,一進門的牆壁上有一幅星雲大師25歲時的照片,臉部輪廓硬朗,眉宇間英氣逼人。館內資料展示了大師的生平事跡和他在不同時期與國家領導人的合影。星雲大師說自己是出生在揚州的「窮小子」,沒有讀過書。
  • 星雲大師:中華民族合成一個拳頭
    在揚州建城2500周年之際,雲水一生、自稱「地球人」的星雲大師回到心愛的故鄉。今起,89歲高齡的他將在鑑真圖書館連講3場文化講座。  「在這美好的時刻,在鑑真圖書館,弘揚中國人創造的中國文化非常有意義!」星雲大師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要合,合才是一個拳頭!」
  • 星雲大師:人在紅塵,心在山林
    樂當「政治和尚」  星雲大師「人在紅塵,心在山林」,積極「入世」,與許多政治人物交往。對於佛教與政治的關係,星雲大師有獨到見解。  他說,佛教和政治不是對立的,政治有政治的道路,宗教有宗教的道路。  自古以來,從印度到中國,正當的宗教和政治從沒有對立過。歷史上,歷次改朝換代,佛教都不曾參與,不管誰當家作主都擁護。他打比方:政治人物是在舞臺上的,相當於一個公司的董事、監事,他們去搞自由、民主;出家人,只講生產、服務,只做善事,謀求人間的幸福、快樂與歡喜。  「現在講『和諧社會』,佛教就是要促進一個和諧的社會。」
  • 星雲大師談晚年最大心願:希望早日看到兩岸統一
    ……」  1951年,星雲大師在臺灣新竹青草湖畔創作了這首名為《星雲》的詩。這條路要靠自己走出來,他將自己走過的路總結為8個時期,以每10年為一個時期,分為「成長時期」、「閱讀時期」、「參學時期」、「弘法時期」、「歷史時期」、「哲學時期」、「倫理時期」和「佛學時期」。
  • 星雲大師參觀山東博物館汶上佛教文物展
    星雲大師一行參觀山東博物館汶上佛教文物展(圖片來源:資料圖)星雲大師與山東博物館人員合影(圖片來源:資料圖)2014年6月8日上午九時許,星雲大師來到山東博物館,觀看了由山東博物館和汶上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
  • 星雲大師廈門演講 稱現代社會需要誠信、勤勞
    星雲大師說,夢想的魅力在於:即使我們眼耳鼻舌身子不能動,但是我們的心可以做夢,夢想可以上天入地,可以週遊天下,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夢。  有的人認為夢想是假的,但是,星雲說,夢想是能成真的,他講了四個人的故事來說明「夢想能成真」,這四人分別是:太虛大師、趙樸初、鑑真大師、六祖惠能大師。  最讓觀眾意外的是,星雲大師在演講中「抖出」 了他和廈門的因緣。
  • 星雲大師: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資料圖: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簡介: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 2014年度人物推薦理由: 2014年10月4日,星雲大師辭去擔任20多年的國際佛光會總會長。七十餘年來,星雲大師先後在全球創建了200餘所寺院,16所佛學院,24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50餘所中華學校,還先後創辦了美國西來大學、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五所大學。
  • 星雲大師:恐怖的六個根源,心外的恐怖要防,心內的恐怖更要防
    不過,和應對其他所有的恐怖一樣,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心外的恐怖固然要防,心內的恐怖更要防!星雲大師就曾分享過恐怖的六個根源,認為真正悟透了,防住了,人生會有大福報。、一、猛獸蛇蠍人類最害怕的動物,應該是毒蛇猛獸,但毒蛇猛獸和人類也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你不侵犯我,我不侵犯你,各安其所。
  • 星雲大師:家中掛上一「吉祥」,寓意好運連連,事事大吉
    這「吉祥」二字,有著悠久的歷史,當人們開始懂得追求幸福生活的時候,這「吉祥」二字便誕生了。到現在,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吉祥」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各處。佛門高僧星雲大師就十分喜愛「吉祥」二字,他認為吉祥現在已經融入到了各種事物之中,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就拿吉祥的動物來說,南方人喜歡「喜鵲報喜」,把喜鵲當成吉祥動物,北方人則視烏鴉為吉祥鳥。
  • 星雲大師教你開悟:如如不動,般若心境,悟道最高境界,不可不知
    星雲說偈--如如不動 作者:星雲大師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宋.道川「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遠眺山巒,能觀見山水的色相,然而走近山林溪邊聽水,卻悄然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春天過去了,花開的景象依然存在;人來了,卻不曾驚動枝頭上的小鳥。道川禪師的偈頌看似矛盾,其實這就是悟道的境界,能夠聽到無聲之聲,能夠反聞自性,對一切境都能夠如如不動。
  • 星雲大師授權《玉琳國師》暌違二十年將開拍新版電視劇《塵世情緣》
    星雲大師授權《玉琳國師》暌違二十年將開拍新版電視劇《塵世情緣》 2010年出版的簡體字版《玉琳國師傳》新版電視劇項目啟動 佛教在線上海訊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著作《玉琳國師》改編為《塵世情緣》電視劇項目啟動儀式
  • 仁清法師:黃財神修法儀軌和要點講解
    讓很多修行者,讓很多修正法的人,不要缺衣少食了,不要苦於被動去掙錢了,或者不要過於貧苦不能修法。由於這個發心,所以他的淚滴到地上馬上化現一位白財神像。那麼這位白財神像相當於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麼他最大的作用是什麼呢?祈請他、供養他、禮拜他,或者通過他的修法儀軌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福報的賜與和轉嫁,這個能懂嗎?嗯。好。
  • 91歲星雲大師:我是這樣跟疾病戰鬥了50年(圖)
    星雲大師(資料圖) 星雲大師今年已經91歲高齡了,可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在51年前就是一個糖尿病患者,一直疾病纏身。 慢為養生之道 多年以來,星雲大師在自身與疾病的和平相處中尋找到了養生之道的真諦,那就是「慢」。大師說,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謂「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間萬事都有其平衡之道。並把「慢」的養生功效概括為四點。 1、慢工可以養藝:「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來。
  • 蔡英文催促「中共代理人修法」 國民黨抗議
    圖為國民黨「立委」佔領議場主席臺抗議,要求民進黨撤回「中共代理人修法」,讓臺商臺生能安心回家。(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臺當局立法機構上個月29日將「中共代理人修法」相關「法案」一讀付委,外界關切本會期是否會三讀通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昨天宣稱,「大陸對臺灣的滲透是愈來愈嚴重」,希望民進黨黨團可以跟其他的黨團,儘快去商量出大家共同支持的「法案」。
  • 星雲大師:他12歲出家,創辦佛光山最大道場,弘法足跡遍布全球
    星雲大師,中國臺灣一代佛教高僧,臺灣佛光山道場的開創者,「人間佛教」的踐行者,1927年,他出生在江蘇揚州,自幼家境貧寒,12歲便在棲霞寺出家,一生宣揚佛法,弘法利生,在全球各地都留下弘法足跡,座下弟子一千餘人,全球信眾超過百萬,佛光山也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正如星雲大師所說,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 六字大明咒(觀音心咒)修法
    西藏音為唵嘛呢唄彌吽,諾那大師又由吽下加一「舍」字,以無手印,取其速成就之意。惟大愚阿闍梨,正音為唵嘛呢唄彌吽,是取蒙古音而短速之;並傳手印,為大蓮花印,即召請菩薩之手印也。凡持咒而結印者,功力百倍。得定病癒,尤非手印不可。(今為持誦方便,前面咒文謹根據寧瑪派諾那祖師所傳之讀音,並用國際音標註音。
  • 星雲大師面對毀譽感慨:弱者!你的名字叫「和尚」
    星雲大師面對毀譽感慨:弱者!你的名字叫「和尚」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編者按:星雲大師,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宗教領袖,在七十餘年的弘法生涯中,卻屢屢招人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