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王迪)10月16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三道灣村。正在灤河之畔的雜草叢中穿行的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調查監測中心副主任馬澤斌和技術人員鄭澤江被一片未收割的玉米秸稈阻住去路,他們用腳尖試探著踩了踩河邊的小路,鬆軟的泥土簌簌地向河中滑落。二人只得鑽進密密麻麻的「秸稈林」中,手腳並用地向前艱難行進,到達目的地後已是滿身塵土。這已經是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技術人員在4個月的時間裡第3次前往張家口和承德地區,開展《河北省張承地區生態資源調查及指標體系研究》項目的野外核查工作。
圖為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技術人員在野外開展核查工作。
作為京津北大門,張承地區多年來在為京津保水源、堵沙源、送清風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其豐富的生態資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河北省張承地區生態資源調查及指標體系研究》項目以遙感技術為主要調查手段,利用高分一號、高分六號等高分系列衛星,對張承地區27個縣級行政區域、共計7.6萬平方公裡內的森林資源、草地資源、水資源和溼地資源相關信息進行提取,結合野外實地核查,摸清生態資源家底。對生態資源現狀、影響因子、演變趨勢等要素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建立生態資源調查指標體系。
「我們全面收集了河北省草地資源清查成果、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成果、水資源調查成果、溼地資源調查成果、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等基礎數據資料,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促進生態資源調查成果和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之間的銜接與轉換,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張承地區生態資源本底數據將有效解決數出多門、數據邏輯矛盾等問題,為全省開展生態資源調查提供示範。」項目負責人葛超英介紹道。
圖為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技術人員在野外開展核查工作。
在生態資源調查中,技術人員緊扣類型、分布、範圍、面積、權屬性質等主要因素,按照闊葉林與針葉林,高、中、低覆蓋度草地,內流水系與外流水系,內陸灘涂與沼澤地的類型分別對森林資源、草地資源、水資源和溼地資源進行調查,並精確計算植被指數、歸一化水體指數、水系密度、湖泊率等研究生態變化的重要指標,為生態資源綜合管理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
為滿足生態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的需求,項目將建立生態資源調查指標體系。遵循代表性、可度量、指導性、動態性和科學性原則,科學設定調查指標,選取類型、分布、範圍等作為現狀指標,選取森林鬱閉度、草地植被利用率、河流年平均徑流量、溼地水環境等作為結構指標,選取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固碳吐氧等作為生態功能指標,選取病蟲害發生率、載畜量超載率、鹽漬化等作為生態風險指標,並開展綜合研究,最大限度發揮調查成果的綜合效益。
圖為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技術人員在野外開展核查工作。
開展河北省張承地區生態資源調查及指標體系研究是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依託遙感技術優勢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科研水平、強化公益屬性的有力抓手,充分突顯了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