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礦局創新「地質+」機制助力破解資源環境難題

2021-01-13 河北新聞網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苑立立 通訊員賈瑞婷、李宏波)冬日的尚義縣小蒜溝鎮缸房村天空湛藍,綠油油的松樹林為礦山披上了新裝。「以前我們村旁邊有好多廢棄的礦坑、礦渣堆,環境髒亂差,誰也不願意來。現在治理好了,還種上了松樹、杏樹等,我們沒事了就來這兒轉悠轉悠。環境好了,心情也好。」近日,村民邊進錢站在自家房後松樹林旁感慨。

昔日廢棄地,如今成風景。近年來,缸房村村北的露天開採廢棄礦山,經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行之有效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如今已蝶變成村民們休閒娛樂場所。截至目前,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採用喬、灌、草、花相結合的立體綠化模式,恢復和改善當地已被破壞的山體面積91069平方米。

缸房村廢棄礦山向綠重生,得益於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尚義縣責任主體滅失礦山綜合治理項目的積極開展。該項目是河北省地礦局與張家口市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近年來河北省地礦局大力實施「地質+」協同發展新機制,打造服務河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一個縮影。

圖為河北省地礦局承擔的張家口市尚義縣責任主體滅失礦山恢復治理項目。 

「地質+」是河北省地礦局著眼各市縣自然資源特點,以駐各市地勘單位為前沿主體,以全系統優勢專業隊伍為後盾力量,形成了共謀發展、共促發展的創新機制。河北省地礦局黨組書記、局長盧瑞卿表示,該機制可實現地質作用與各地方發展戰略的更好協同,與各地密切配合、協調聯動,為各地摸清資源家底、解決資源環境重大問題提供支撐。

根據協議內容,河北省地礦局在地方國土空間規劃、全域土地整治、礦山環境修復治理、農業地質調查、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地下水超採治理、水資源監測與合理利用、旅遊產業規劃、地質公園建設等方面提供高質量的地質服務。他們先後開展了張家口市城市地質調查,跟進衡水、唐山等市項目立項,助力京津冀城市群建設,開展了平山縣地質環境調查,將自然資源有效整合到「一張藍圖」中。

截至目前,河北省地礦局已與邯鄲、邢臺、張家口、唐山、承德、保定市及館陶、懷安、井陘礦區等縣區開展對接工作,並籤署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該系統全面參與了河北所有山區市礦山綜合治理工作,共涉及勘察、設計、施工1251處,佔全省全年綜合治理任務的61%;參與治理面積40977.59畝,佔全省2020年綜合治理任務的35%。

相關焦點

  • 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繪就張承地區生態資源底圖
    這已經是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技術人員在4個月的時間裡第3次前往張家口和承德地區,開展《河北省張承地區生態資源調查及指標體系研究》項目的野外核查工作。  圖為河北省地礦局水勘院技術人員在野外開展核查工作。  作為京津北大門,張承地區多年來在為京津保水源、堵沙源、送清風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其豐富的生態資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國內最大規模地質勘察:雄安新區地質首次「體檢」
    雄安地質首次「體檢」  參與勘探的隊伍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11家直屬單位和河北省地礦局所屬10家單位,這一行動被稱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地質勘察活動。雄安新區工程地質勘察第一階段主體報告已編寫完成。攝影 劉向陽  新區建設,地質先行  4月18日,河北省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以下簡稱「河北地礦局」)向河北省政府呈報《河北省地礦局關於地質資源環境支撐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建議報告》,提出開展雄安新區地質調查的8項建議,內容包括地質勘探及地下空間評價、地熱資源、地下水資源等勘察。
  • 省地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朱學文在講話中指出,創新是全體地質科技工作者永恆的主題。由省地質調查院、省勘查技術院、313地質隊聯合中南大學共同申報的「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獲批,和先前「自然資源部厚覆蓋區深部資源勘查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的組建,標誌著安徽地質工作者在落實深地探測重大科技創新戰略,開展深部資源勘查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 省地礦局魯北院地熱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助力區域新舊動能轉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波 通訊員於溪山東省地熱資源極為豐富,自上世紀90年末大規模開發用於城鎮建築供暖以來,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長期以來粗放的開採利用方式,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地熱水位大幅下降、熱儲層壓力不斷降低、地表環境汙染甚至地面沉降等問題
  • 山東省地礦局第二水文隊:開展地質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
    12月1日,山東省地礦局第二水文隊地質科普團隊聯合德州學院附屬小學,走進五年級六班開展「了解地球 保護環境 從我做起」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山東省科普專家人才庫成員馮守濤運用專業知識,通過大量動畫視頻、圖片,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們講解了地球的內部情況,地熱資源利用,以及巖石和化石的基本分類等內容。特別介紹了清潔能源對地球能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意義,讓大家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 地質導向鑽井技術破解了薄油層勘探開發難題
    地質導向鑽井技術破解了薄油層勘探開發難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1日 14:38 來源:     中油網2007地質導向鑽井讓目標不再固定不變,而是根據油層的位置隨時調整,並根據預測確定的固定「幾何靶」變成了實際的不確定「移動靶」;同時,部分測井項目,也由原來的完井後進行,變為隨鑽隨測,在鑽進中進行,既縮短了鑽井周期,又減少了部分測井費用。  地質導向鑽進技術的研製和開發,破解了國內鑽井工程和技術難題。
  • 2019年探礦工程十大新聞揭曉 山東省地礦局三項成果上榜
    山東省地礦局組織或參與的三項成果入選。 由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指導,中國礦業聯合會、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自然資源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共同主辦,中國地質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第二屆全國地質勘查行業職業技能
  • 山東省地礦局科研項目獲2019年度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7月2日下午,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召開,共授予245個項目(人選)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由山東省地礦局環境地質處處長、地熱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康鳳新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地熱資源探測理論技術突破與清潔供暖產業化應用》項目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是山東省地礦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第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省地礦局第二水文隊開展地質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
    記者石秀秀攝德州新聞網訊(記者 石秀秀 通訊員 張曉燕)12月1日,山東省地礦局第二水文隊地質科普團隊聯合德州學院附屬小學,走進該校五年級六班開展「了解地球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山東省科普專家人才庫成員馮守濤運用專業知識,通過大量動畫視頻、圖片,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們講解了地球的內部情況、地熱資源利用以及巖石和化石的基本分類等內容。
  • 破解氣候環境危機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落實《巴黎協定》和我國碳減排目標,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氣候環境危機的機理、形勢、危害以及困難挑戰,找到破解危機的創新之道。氣候環境危機具有全球性、全局性和長期性特點,需要世界各國共同行動,但現有全球氣候環境治理框架約束力不強,處於碎片化、分散化狀態,缺少行之有效的工作抓手和協同機制。有的國家只考慮本國利益,難以形成合力,成效有限,急需建立綜合、協調、高效的全球治理體系和平臺。   總體看,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環境危機,人類尚未做好準備,仍面臨諸多難題。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使破解危機更加複雜和艱難。
  • 【法治日報】警務創新破解地域廣袤地區社會治理難題
    近年來,寧夏、內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公安機關立足農牧區地域廣袤的特殊情況,不斷創新信念、拓展思路,通過智能應用、發動群眾、內部挖潛等方式,極大彌補了警務工作短板,有力提升了轄區整體治安環境水平。同時安裝視頻資源管理、視頻巡邏、治安卡口、信息採集應用等信息化應用平臺,在案件偵破、牲畜盜竊案件防範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社會治理呈現「兩升兩降」的良好態勢。 「用科技撬動公安社會治理現代化,靠智慧警務為公安基層實戰賦能,是新時代警務改革與創新的路徑選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警務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永忠教授說。
  • 生態淄博的「地質擔當」
    而這僅僅是山東省地礦局八〇一隊淄博地質勘查院(以下簡稱淄博地質勘查院)服務生態淄博建設的一個縮影。淄博地質勘查院成立於1972年。近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八〇一」人紮根淄博,在水源地勘察、地質應急、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等領域全面發力,在淄博生態文明建設中彰顯出卓越的「地質擔當」。
  • 2019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申報項目公示
    、張景發、楊耀棟、曹陽、 申月芳、孟嘉偉、馬晗宇、楊金鐘、張曉飛、鄭懿珉、菅桂芹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19005河北省灤縣司家營鐵礦北區深部普查地質報告礦產資源勘查與保護利用河北省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潘偉、董國明、國新、劉春來、馬立明、鄭思光、李萬增、楊再立、梁國華、賈東鎖河北省自然資源廳(海洋局)2019006基於主體功能區戰略的遼寧省多層級國土空間優化配置技術與示範土地規劃與利用遼寧省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
  • 胡彩萍獲首屆優秀女地質科技工作者獎
    「優秀女地質科技工作者獎」由中國地質學會設立,旨在表彰獎勵在地學科研和生產領域取得重大和創新性科技成果的女性地學科技工作者。該獎是今年第一次設立,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不超過10人,這也是我國首個為女地質科技工作者單獨設立的獎項。  胡彩萍現為省地礦局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新能源開發利用中心副主任。自1997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堅守地質野外一線,恪盡職守,任勞任怨,在科研工作上保持了正派的良好學風和求實創新的工作作風,在地質找礦、地質環境保護、地熱勘查、泉域保護等多領域取得突出成績。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提出破解可燃冰開採難題的中國方案
    日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關於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開採方法的兩項國家發明專利技術和兩項國際發明專利技術獲得授權,為可燃冰開發提供了新思路。可燃冰如何開採、開採難在何處?記者近日探訪了青島海地所,揭開可燃冰開採的神秘面紗。
  • 山東地礦六院2020年度山東省地質勘查資源開發科學技術獎成果顯著
    近日,山東省礦業協會公布2020年度山東省地質勘查資源開發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申報的「山東省招遠市玲南礦區深部及外圍金礦詳查」、「山東省蓬萊市石家礦區金礦詳查」獲一等獎,「招平斷裂帶北段控礦構造新認識及其突出找礦成果」、「 山東省招遠市道北莊子礦區深部及外圍金礦詳查報告
  • 中國經濟新動能|創新驅動要破解科技轉化的「卡脖子」難題
    發明創造和實際轉化之間的巨大鴻溝,是當前創新動能發展滯後的核心障礙因素,直接導致了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滯後和經濟動能不足,必須予以有效破解。可以說,以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通過科技成果的高質量供給和高質量轉化來構建發展新動能,是解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發展過程中動力轉換的關鍵。如果能夠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予以破解,無疑會為中國未來的經濟高發展提供巨大的發展動能。
  • 河北省地質三隊:做好實物地質資料「活化」檔案
    近日,河北省自然資源檔案館對省級分庫進行年終巡視檢查。河北省自然資源檔案館副館長王新廣一行,到地質三隊督導省級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及分庫建設,調研2021年度河北省實物地質資料庫館藏巖心圖像數位化項目籌備情況。近日,河北省自然資源檔案館對省級分庫進行年終巡視檢查。
  • 名家視點|張幼琪:寫給歷史的時代報告·貴州地質紀實文學大觀
    而與銅仁市政府和省地礦局摸索建立的政策、資源、資本「三位一體」合作勘查模式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不僅是銅仁地質找礦突破的關鍵,對全國實施找礦戰略突破行動和推進整裝勘查工作,具有示範意義。被業內專家解讀為「銅仁模式」。
  • 山東省地礦局再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山東省地礦局地熱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康鳳新負責申報的《砂巖熱儲地熱資源群井採灌水熱響應過程與驅動機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獲批資助金額6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