熗炒芋頭花,烙洋芋粑,勾起兒時美好回憶

2020-12-04 春玲的小玲玲

芋頭花有人吃過沒?小時候奶奶做的食物有種治癒的力量,上一秒還在號啕大哭,下一秒端起碗來看見桌上的食物就像被按了暫停鍵一樣,立馬不哭了。我喜歡吃奶奶做的芋頭花,煮的豆皮,烙的洋芋粑粑,而如今卻再也吃不到這種味道了,想念的不止是奶奶,還想念美食的味道。會開花的芋頭有兩種,主要是開花芋和紅芋,芋頭花也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摘來的芋頭花,劃成兩半放在太陽下面懸掛曬乾,曬乾以後便於保存。

等到想吃的時候拿來用熱水泡,泡到芋頭花發脹時就可以了,切長短相同的段,可以炒臘肉,一定要炒熟,不然會有輕微的口麻,引起不適。也可以放在雞肉湯裡面燉煮,味道可以媲美雞樅湯了,鮮美無比。另一種做法是摘新鮮的芋頭花,划去外面的包衣,花朵裡面有一根蠟筆一樣的花蕊也是不能吃的,處理好的芋頭花直接熗炒,紅芋和它的名字一樣熱情,炒不好會麻嘴巴,開花芋相對來說就好太多。

劃外面的包衣時,戴一次性手套,不然會把手染黃,首先放入幹的紅辣椒炒幾下,放入芋頭花,一定要多炒,吵到芋頭花變軟,筷子夾起來,能改變形狀就可以了,炒好的芋頭花,只要加點點鹽就能把它的香味釋放出來。奶奶煮的豆皮,我大概還有些記憶,把摘來的軟殼豆用針線串起一端,放在太陽下面暴曬,曬好的豆皮用口袋裝好,放在火頭上沾點熱氣,不易生蟲。到地裡面沒有季節性蔬菜時,就可以拿來稍微揀一下,把壞的豆皮挑選出來。

然後用開水泡,泡開以後放在鍋裡面煮,煮熟以後,鍋裡放油,把小米辣和姜蒜一起倒入翻炒幾下,倒入豆皮,加入食鹽,如果吃豆皮有包穀飯就更好了,泡點湯就能吃幾碗。比起芋頭花和煮豆皮,洋芋包粑粑就有點費時費力了,洗好洋芋,放在鍋裡面煮,煮熟以後剝去皮,放入青辣椒在鍋裡炒熟,加鹽,再倒入洋芋,用鍋鏟把洋芋搗碎,鏟起來,放在碗裡備用,然後就是和面,和面是個體力活,奶奶年紀大了,都得要有姑媽幫忙。

我們才能吃到這個洋芋粑粑,而且活面很講究的,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的話揉的面太軟太稀,會沾在盆上,少的話,麵粉還是麵粉,不會變成麵團,所以即使我們想幫忙奶奶也不讓,姑媽揉的面就達到了奶奶的各種要求。第一不粘盆,第二不沾手。第三揉的面還很勁道,接下來就是捏面了,我每次看到大人捏面我都想去幫忙,因為麵團在手裡能做成各種形狀,先把麵團做成一個圓,然後再把那個圓揉進去,變成一個碗的形狀。

用調羹把炒好的青辣椒洋芋放進麵團,然後再把麵團攤平,成了一個餅,這時候洗好鍋以後,鍋裡面加油,用小火加熱,洋芋粑,它是不需要放油的,直接放在鍋裡面烙,火大了容易糊,烙好的洋芋粑,看著好吃,打開看見裡面的青辣椒,更是食慾大增。

相關焦點

  • 它是小米的「祖先」,是田野裡獨特的風景,是兒時美好的回憶
    秋季種子成熟時,會把整顆狗尾草都壓成彎曲狀,狗尾草的種子也富含澱粉,可以食用,但味道不是很好。狗尾草的好與壞狗尾草即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是狗尾草沒有毒性,可以用來作為飼料餵養家畜,營養價值很高。
  • 農村『消失』的十種職業,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兒時的回憶呀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消失』的十種職業,現在已經很難看到了,兒時的回憶呀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一切事物都在推陳出新。近幾十年,農村發展迅速,有好多職業已經消失或者很難見到。想想這些,都是兒時的回憶,讓人嚮往令人懷念。
  • 喚醒你的兒時回憶,《天體的秩序》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
    在時間流逝中人們漸漸對這件事失去了興趣……就在兩名少女相遇後,靜止的時間再次流動,讓眾人有所改變的全新故事展開,中學生活快要結束那一年,將擁有一生無法忘懷的回憶。故事的主線是,迷之少女諾艾爾的出現,她的出現帶給來主人公乃乃香很大的觸動以及改變。故事的設定是諾艾爾是一個許願機,是為了彌補眾多朋友之間的友情和童年回憶,但她又不僅僅是一個許願機,我後面詳細說明。
  • 文昌人兒時記憶裡的昆蟲等,還記得嗎?
    紅頭雷公馬,看到人離它比較近的時候,它會磕頭,據流傳雷公馬咬人時一定要等到打雷時才會鬆口。小蜻蜓大蜻蜓,都是我們兒時的玩伴。……太多了,是不是又勾起兒童的美好回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哦!來源:文昌網
  • 胡蒙 :昭通人的洋芋
    我深信大多數昭通人一定和我一樣,流出的血,淌出的汗,能聞見一股淡淡的洋芋味。外地人是無法完全理解昭通人的洋芋情節的。明明盛產,每年家裡十之八九洋芋都用來餵豬餵馬餵牲畜,餐館落座,第一卻是要一份麻辣洋芋條。飯吃膩了,肉食也厭煩了,天天有洋芋,日子就過得去。燒煮蒸炸,粉絲條片,各有各的吃法。普普通通的洋芋,經過昭通人神奇的手,就變得五花八門,成了一門吃食的藝術。
  • 7張農村孩子圖片,有沒有勾起您的童年回憶?
    7張農村孩子圖片,有沒有勾起您的童年回憶?湖南永州,一位農村小女孩大口吃肉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這飯菜是有多香?胃口是有多好?旁邊一隻虎視眈眈的公雞實力搶鏡。安徽蚌埠,奶奶帶著三歲大的孫子在田間幹活,孩子戴著草帽,手拿水果躺在平板車上。據了解,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平時由爺爺奶奶照料。
  • 老家「蒿子粑」最難忘
    大一點的每根葉片的頂端還有一酋黃色的小花,看著就叫人喜歡,更別說把它做成粑了!蒿子和米曲可以放在一起做粑,但是如果有老毛病的人,是不能吃蒿子粑的,聽老人們說蒿子可是發物呢!米曲粑則和米曲柔和的外表相似,雖只有淡淡的清香,但它口感綿軟可口,吃起來覺得舒服。也沒有什麼禁忌,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吃。
  • 《大俠霍元甲》播出38年,這位演員已72歲,勾起童年的回憶?
    觀眾們應該不能忽視《大俠霍元甲》其他一些演員,在這裡不得不說到一位資深的老戲骨,這位演員真的可以勾起我們童年的回憶啊,他在此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孫無疾」,那麼對於這位扮演者就是梁小龍,這位演員對於那些70後,有著抹不去的記憶。
  • 洋芋開花傳遞蘭州快樂
    ,是說洋芋開的花比牡丹還好看。如今,在抖音平臺上,蘭州小夥的「洋芋開花」帳號已經收穫了8萬多粉絲。他們用蘭州方言傳遞著快樂,希望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歡。視頻一發布 立馬就「火」了「洋芋開花」這個抖音帳號目前由蘭州德藝坊的兩名青年相聲演員陳藝冰和別君管理運營,平臺上傳發布9期短視頻內容時,已經收穫了7萬多粉絲。今年疫情剛剛發生時,德藝坊的演出受到影響。因為不能繼續給大家帶來歡樂,陳藝冰和別君兩位青年相聲演員心裡著急起來。
  • 馬鈴薯,土豆、洋芋、山藥蛋,它們之間有區別嗎?
    「孃孃,洋芋那地兒有賣"?都在那邊,那邊,都在那邊!這是一名超市導購員吳阿姨每天都要重複N遍的話。馬鈴薯,土豆,洋芋,山藥蛋蛋誰才是這種塊莖狀植物的真名,今天我們就來考證一下它們幾個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這種一年生草本植物不是亞洲大陸的原生植物,而是來自於遙遠的南美洲,跟辣椒,蕃茄是正宗老鄉。
  • 以火為「墨」 「烙」筆生花
    然而,用電烙筆在宣紙上烙畫,可能就非常少見了。對精河縣八家戶農場農十五隊的張松傑來說,一支電烙筆,就能將一張薄薄的宣紙變成一副筆精墨妙的烙畫作品。直到2017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張松傑看見有人用電烙筆在宣紙上烙畫,立刻被吸引住,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與烙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 【文學天地】中秋節——難忘的兒時回憶 「打月餅 供月亮」
    原創 活力商都 活力商都 收錄於話題#文學天地38個中秋節——難忘的兒時回憶打月餅 供月亮作者:肖東芳朗誦:桑昊宇八月十五月亮圓,家家戶戶拜老天。有的甚至二油二糖,再放上半小包兒糖精,味道還不錯。「可別糟蹋了餅匠的水平啊!」有人諷趣道。「不看是誰做的營生了,拴狗爹做到底哇能賴了!」「呵呵呵!」拴狗爹聽了,嘴一歪,幾顆大門牙不由自主地露出唇外,小眼迷成兩道縫,像只可愛的米老鼠。也有打二三十斤面的。
  • 老北京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
    可是要說肉餅「裡外面兒刷油兒」,這說法應該不對。放在餅鐺裡烙的肉餅,不時地往表面兒刷(抹油,不少老北京人叫「刷油兒」)點兒油還說得過去,可是肉餅內您怎麼抹油呀?其實老北京人這樣說,就是一個習慣說法兒。肉餡裡本身就有油脂,拌餡時不管是放點兒香油,還是放點兒花生油,總之要放點兒素油;烙時表面兒再抹油,所以老北京人對外顯擺自己做的肉餅品位高時,就愛說:「好勁兒,昨天我媳婦給我烙的肉餅,是大蔥羊肉餡兒,還裡外刷油兒!」尤其是愛擺譜兒的,說得更歡。肉餅算是餡餅的一種,但只有大蔥和某種肉餡一起烙的餡餅才有資格稱「肉餅」。
  • 秘制粑雞爪開店配方
    秘制粑雞爪 這款小小雞爪雖不起眼雞爪看上去韌勁十足,但吃到嘴裡才知道有多粑糯,輕輕一抿骨頭便脫落了,其味道超級辣,卻又很香,讓人忍不住一嘗再嘗。
  • 國產動漫:童年回憶,難忘的兒時國產動畫片,快跟小編一起穿越吧
    《動畫城》,雖然不是動畫片,只是一個動畫欄目,但是兒時的這個動畫欄目確實帶給了我們非常多的快樂的回憶。可惜現在沒有了。主題曲大家一定都還記得。 那時候類似的欄目還有 《大風車》,《小神龍俱樂部》等。《阿凡提的故事》,做視頻前還特地重新看了一遍,雖然長大了但是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
  • 你分得清土豆和洋芋嗎?
    土豆是個十分百變的食材,那洋芋呢?很多人分不清土豆和洋芋,還有山藥蛋,其實,它們統稱為馬鈴薯。但是,我還是習慣把小一點的叫洋芋,因為感覺這名字比較Q,土豆這名字還是太塊兒了,想想都很大隻。鑑於,我司有十分良好的下午茶傳統,於是,我默默的端出來了上次買的洋芋。
  • 網評正在「漸漸消失」的4種兒時小吃,攪攪糖上榜,圖4都沒見過
    哪些大街小巷經常有人賣的小吃,排隊都想買,可以說它承載了太多人兒時小時光,曾經是那麼的受歡迎,現如今卻慢慢的在「漸漸消失」,因為那些小吃都是純手工藝製作而成,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東西都可以用機器完成,所以有很多小吃已消失不見了,大家想知道是哪些嗎?而網評正在「漸漸消失」的4種兒時小吃,攪攪糖上榜,圖4都沒見過,一起來看看吧!
  • 清明節吃蒿子粑粑,真的是為了粑魂?
    蒿子名叫蒿草,屬草本植物,俗名粑蒿,葉面呈綠色,葉底微白帶絨毛,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艾蒿」在南方特別是在湖南較為普遍,植株確有濃烈香氣且主根明顯,很多地區做蒿子粑粑用的蒿子確實就是這個艾蒿。每年農曆三月三是悼念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製作香酥爽口的蒿子粑粑分而食之,所以,清明節吃蒿子粑粑不是真的粑魂,為的是在紀念祖先的同時,也寄託了人民對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