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花有人吃過沒?小時候奶奶做的食物有種治癒的力量,上一秒還在號啕大哭,下一秒端起碗來看見桌上的食物就像被按了暫停鍵一樣,立馬不哭了。我喜歡吃奶奶做的芋頭花,煮的豆皮,烙的洋芋粑粑,而如今卻再也吃不到這種味道了,想念的不止是奶奶,還想念美食的味道。會開花的芋頭有兩種,主要是開花芋和紅芋,芋頭花也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摘來的芋頭花,劃成兩半放在太陽下面懸掛曬乾,曬乾以後便於保存。
等到想吃的時候拿來用熱水泡,泡到芋頭花發脹時就可以了,切長短相同的段,可以炒臘肉,一定要炒熟,不然會有輕微的口麻,引起不適。也可以放在雞肉湯裡面燉煮,味道可以媲美雞樅湯了,鮮美無比。另一種做法是摘新鮮的芋頭花,划去外面的包衣,花朵裡面有一根蠟筆一樣的花蕊也是不能吃的,處理好的芋頭花直接熗炒,紅芋和它的名字一樣熱情,炒不好會麻嘴巴,開花芋相對來說就好太多。
劃外面的包衣時,戴一次性手套,不然會把手染黃,首先放入幹的紅辣椒炒幾下,放入芋頭花,一定要多炒,吵到芋頭花變軟,筷子夾起來,能改變形狀就可以了,炒好的芋頭花,只要加點點鹽就能把它的香味釋放出來。奶奶煮的豆皮,我大概還有些記憶,把摘來的軟殼豆用針線串起一端,放在太陽下面暴曬,曬好的豆皮用口袋裝好,放在火頭上沾點熱氣,不易生蟲。到地裡面沒有季節性蔬菜時,就可以拿來稍微揀一下,把壞的豆皮挑選出來。
然後用開水泡,泡開以後放在鍋裡面煮,煮熟以後,鍋裡放油,把小米辣和姜蒜一起倒入翻炒幾下,倒入豆皮,加入食鹽,如果吃豆皮有包穀飯就更好了,泡點湯就能吃幾碗。比起芋頭花和煮豆皮,洋芋包粑粑就有點費時費力了,洗好洋芋,放在鍋裡面煮,煮熟以後剝去皮,放入青辣椒在鍋裡炒熟,加鹽,再倒入洋芋,用鍋鏟把洋芋搗碎,鏟起來,放在碗裡備用,然後就是和面,和面是個體力活,奶奶年紀大了,都得要有姑媽幫忙。
我們才能吃到這個洋芋粑粑,而且活面很講究的,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的話揉的面太軟太稀,會沾在盆上,少的話,麵粉還是麵粉,不會變成麵團,所以即使我們想幫忙奶奶也不讓,姑媽揉的面就達到了奶奶的各種要求。第一不粘盆,第二不沾手。第三揉的面還很勁道,接下來就是捏面了,我每次看到大人捏面我都想去幫忙,因為麵團在手裡能做成各種形狀,先把麵團做成一個圓,然後再把那個圓揉進去,變成一個碗的形狀。
用調羹把炒好的青辣椒洋芋放進麵團,然後再把麵團攤平,成了一個餅,這時候洗好鍋以後,鍋裡面加油,用小火加熱,洋芋粑,它是不需要放油的,直接放在鍋裡面烙,火大了容易糊,烙好的洋芋粑,看著好吃,打開看見裡面的青辣椒,更是食慾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