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為「墨」 「烙」筆生花

2020-12-06 新華網新疆頻道

  用毛筆在宣紙上作畫,這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一種繪畫方式。然而,用電烙筆在宣紙上烙畫,可能就非常少見了。對精河縣八家戶農場農十五隊的張松傑來說,一支電烙筆,就能將一張薄薄的宣紙變成一副筆精墨妙的烙畫作品。

  一張紙、一支電烙筆,是張松傑平常要用到的兩樣東西。「電烙筆」就是他的烙畫工具。12月1日,在張松傑的家中,記者看到他正手持電烙筆,全神貫注地在宣紙上或輕或重地描繪。由於電烙筆缺少毛筆的柔軟,張松傑只有用恰到好處的力度才能在宣紙上畫出想要的效果。只見他不時調試電壓來控制電烙筆的溫度,就這樣,不大一會,一隻活靈活現的鳳凰便躍然紙上。

  53歲的張松傑雖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從小就喜歡繪畫,總是看到什麼就會畫什麼,一直忙於農活的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直到2017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張松傑看見有人用電烙筆在宣紙上烙畫,立刻被吸引住,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與烙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松傑回憶道:「當時看到畫家手拿電烙筆,在宣紙上畫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畫時,感覺特別的不可思議,總想嘗試一下。」

  為了學習烙畫,張松傑買來了幾十張宣紙,一門心思地撲在了烙畫創作上。即便有多年的繪畫經驗,但由於宣紙具有「薄」「脆」「易燃」等特性,張松傑在宣紙上烙畫出的線條彎彎曲曲,不流暢,浪費了不少宣紙。

  「烙畫是個精細活兒,特別考驗創作者的耐心和技藝水平,電烙筆的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畫作失敗。長期時間作畫,手特別累,而且容易燙傷手。剛開始學習烙畫時,一副簡單的作品就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張松傑說。

  對於藝術,張松傑向來精益求精。為了熟練掌握烙畫技巧,張松傑經常在網絡上學習繪畫和烙畫技法,查看相關繪畫書籍。通過幾年不斷的臨摹、觀看、練習和思考,張松傑烙畫的技藝日益精湛。原先笨重的電烙筆在他的手裡變成了一支靈活的畫筆,起伏間勾勒出唯美的線條,作品中的韻味一目了然,別具匠心。

  張松傑說:「烙畫是中國的傳統技藝,烙畫工具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由過去單一的烙針、烙鐵,到現在型號多樣的專用電烙筆,為了創作,購買了可以隨意調節溫度的電烙筆,還更換了不少細的電烙筆頭,現在光電烙筆頭就有20多個了。」

  從最開始挑選宣紙,到構圖布局,再到用鉛筆打稿輪廓、更換烙筆筆頭,每一個細節,張松傑都精雕細琢、一絲不苟。他將身邊的新變化、新生活烙在了作品裡。現如今,張松傑創作的烙畫作品有幾十餘副。

  「現在,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我想通過電烙筆描繪我們新農村的變化,記錄我們家鄉的發展變化。」張松傑說。

  如今,烙畫對於張松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傳承。只有把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才是他最大的心願。

  張松傑說:「烙畫不僅是民間藝人數千年來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還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脈絡,我們要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鐵筆生花 都市女烙就「刀與火」的傳奇
    放下烙筆,李採蘭活動了一下手指。有過練攤經歷的李採蘭,說話隨和,完全沒有藝人的清高和古板。聊天中,已不再需要在你字下面加「心」。放下烙筆的李採蘭又變回到鄰家大姐的形象。大學學新聞傳播,畢業後從事過2年校刊校報的採寫和編輯工作的她,心領神會。李採蘭是寶雞人,自幼聰明好學,除了文化課成績優異,對描描畫畫十分喜好,苦於沒有專業老師指導,高考報了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專業。大學期間,她依然沒有丟下這份愛好,給同班同學畫的素描肖像,成為同學們最珍貴的回憶。
  • 人物丨以火為墨,在普通木板中喊出繽紛的春天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簡單的說就是用火燒熱烙鐵後,在木質物體上作畫。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山丹烙畫起源於民間廣泛流傳的木製家具燙畫工藝,舊時木匠不僅做家具,也做燙畫作為家具上的裝飾,慢慢形成一套完整的燙畫工藝。在炕桌、立櫃、方桌等上面,都有烙畫。
  • 木筆:以天為紙 筆下生花
    ■董雪丹 文/圖樹上帶著花蕾的枝條極似毛筆,一個個毛茸茸的黃褐色花苞像筆尖,豎在枝頭,指向天空,像要以藍天為紙,盡情書寫對春天的渴望。只待靈感一來——春風一吹,立刻筆下生花。這花,就是木筆花,又叫望春花,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紫玉蘭——中國特有的樹種,古代園林中就廣有種植。《楚辭》有詩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辛夷車兮結桂旗」,這裡的「木蘭」、「辛夷」也都是紫玉蘭。早春時節,紫玉蘭大朵大朵的紫與白玉蘭大朵大朵的白,在先花後葉的樹上凌空綻放,是中原大地最明豔耀眼的風景。小寒節氣已過,無葉的木筆樹「唯見枝柯縱橫,千百木筆,咄咄書空」。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現代中國畫對線條的運用要求更高,通過毛筆的靈活運用,如中鋒、側鋒的變化,運筆的快慢、轉折、頓挫,壓筆力量的輕重以及墨的乾濕濃淡,巧妙生動地表現出繪畫對象的體積、空間、重量、質地、形狀、動態。書畫同源之說起源很早,中國繪畫的用筆用墨均從書法中來,要求基本相同。中國書法的藝術形式是通過墨色輕重、筆劃粗細、轉折等來表現的。中國畫與書法相同,沿用了墨線造型,運用墨線的濃淡、粗細,用筆的輕重、轉折、頓挫等變化來塑造物體造型。後來逐漸發展,通過水墨變化來表現物象的向背、凹凸等形象的變化,同時又通過墨線的輕重、疏密變化來表現畫面的韻律和節奏,逐漸形成以墨的黑色為畫的基調。
  • 為什麼說「筆、墨、紙、硯」是文房四寶?
    眾所周知,「筆、墨、紙、硯」是文房中的四大法寶,它們還有一個雅稱叫「文房四士」。中國古代的人最開始是寫書法的,經常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其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 巧法用墨 妙自天成
    例如在中國畫中,肌理主要表規為用水墨、毛筆與生宣紙時所產生的各種筆痕、墨跡的細微變化。在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下,作畫方式也日趨多樣化,毛筆早已不再是唯一的繪畫工具。各種工藝技法也已愈來愈廣泛地被藝術家所採用,從而創造了許多傳統筆法之外的新肌理。 清代方燻在《山靜居畫論》有講:「畫雲人皆知烘熳為之,勾勒為之,份渲為之而已。古人有不著筆處,空濛靉靆蓬勃為之妙也」。
  • 不用一滴墨的永恆筆
    你是否對常用的一支筆經常斷墨而苦惱?你是否曾經因為筆漏墨而陷入尷尬?你是否苦惱鋼筆需要經常添墨而無奈?那你可以試試這支永恆筆。永恆筆並非現代的創造,而是早就有了靈感來源。這樣的一支來自古代歐洲的永恆筆,能否配得上你的文藝氣質呢?
  • 內容為筆,服務作墨,微淼商學院正在書寫改變的故事
    也正是因為炒股,我家的生活狀況總是在虧與賺之間不斷搖擺,就像冰與火的兩極,從沒有中間態。我想通過專業的知識與指導改變這種情況。」 在微淼商學院學習後,陳同學對投資理財有了更為體系化的概念認知,也對價值投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她的努力下,陳同學與父親一起改變了之前炒股時的「投機心理」,對自身的投資結構進行了科學的梳理與調整,實現了長期穩定地理財收入。
  • 熗炒芋頭花,烙洋芋粑,勾起兒時美好回憶
    我喜歡吃奶奶做的芋頭花,煮的豆皮,烙的洋芋粑粑,而如今卻再也吃不到這種味道了,想念的不止是奶奶,還想念美食的味道。會開花的芋頭有兩種,主要是開花芋和紅芋,芋頭花也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摘來的芋頭花,劃成兩半放在太陽下面懸掛曬乾,曬乾以後便於保存。
  • 西府「守」藝人——畫糖人:以勺為筆糖為墨
    老藝人的手藝本不外傳,屈選利又是親自上門,又是託熟人幫忙搭話,最後花了大價錢,師傅才勉強答應了下來。學完後,屈選利嘗試自己擺攤,可真的開始做的時候,並不是想得那麼簡單,師傅教的和實際還是有區別。屈選利說:「師傅把畫法、熬糖都教會了,可是卻沒有說做這個跟天氣還有關係。」夏天做的糖畫化了,冬天做的糖畫炸裂了,都是因為沒有把實際溫度、溼度考慮到。
  • 犀飛利Touchdown TD上墨系統
    在最早期的Touchdown系統和後來的Touchdown帝國的上墨時,需要將筆尖完全浸入到墨水中,以便能夠產生比較好的上墨效果。由於筆握上有很多為增加握筆摩擦而帶有的細槽線,上完墨水後不得不花時間去擦除殘墨。
  • 寫意蘭葉的用筆與畫法
    此外蘭有蘭、蕙之別,蘭為單花,蕙為串花,風韻不同,表現時也要區別對待。 蘭葉的用筆 古人畫蘭有「蘭半生」的說法,是由於蘭不同於其他花卉,它的用筆是非常重要的。畫蘭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要經常練習,不能間斷。畫蘭難在用筆,要解決用筆,可練習書法。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之說,書畫不分家,沒有書法基礎,初學畫蘭,難度很大。所以要以書法為基礎,懸肘練習,為畫蘭打好基礎。
  • 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
    潘公凱「筆·墨」展在復星藝術中心舉行 2020-11-15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年度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郝孝義——筆到墨至 墨至意達
    2015年8月17日參加北京湖社畫會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型書畫展,並出版畫集作品為明朝洪應明句「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2015年作品毛主席詩詞《重上井岡山》入選入編中國城市年鑑、出版畫冊。
  • 得力按動中性筆測評,出水順暢,快幹不沾墨
    假如你在工作的時候遇到筆堵住不出水,或者在做會議筆記的時候筆寫得很不順暢,這樣都會影響工作效率的,所以首先得選擇一款好用的筆。然而現在市面上的筆類品種繁多,質量參差不齊,怕換了又是一樣,所以今天我就來大家介紹一款得力按動中性筆,我自己一直在用,書寫特別順暢舒適,有了它工作效率真的要提高不少。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淡墨、潤墨等用法
    墨要滋潤,就必須要筆酣墨飽,力要控制得住,筆要提得起,筆一落下,墨汁便迅速在生宣上沁入纖維,滲化開來,故運筆又貴於靈動,不可凝滯,如稍一佇思,則點畫模糊,故潤墨用筆要快,切忌犯肥濁之弊。溼不溷濁,潤不漫漶,於滋潤中保持點畫的圓滿,自然能於溼筆中取得潤澤的韻致。
  • 「兩分鐘科普」墨不在筆上,購物小票的字是如何打出來的?
    購物小票上是白紙黑字,看上去和我們平常見到的列印紙沒什麼區別,有很多人以為購物小票的字就是帶墨的筆打出來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你有沒有仔細研究過購物小票呢?你知道購物小票上的字是如何打出來的嗎?墨不在筆上,而在紙上購物小票的墨並不是如我們大多數人所想的那樣:紙是載體,用帶墨水的列印頭列印,和平時在列印店列印文檔一樣。
  • 寫意花鳥畫筆墨技法用法教程,各種寫意花鳥畫的畫法示例步驟詳解
    筆端蘸墨:蘸水後,筆前端蘸墨,在調色盤上按一按,使墨色從筆端至筆根,由深逐漸變淺。無論是正鋒順用,還是側鋒用,都會出現濃淡變化。筆腹蘸墨:蘸水後,筆腹蘸墨,然後在調色盤上按一按,使墨色從筆腹至筆端,由深至淺逐漸過渡。正鋒順用和側鋒側用的黑色效果,與筆端蘸墨的墨色變化正好相反。這兩種蘸墨是極為常見的方法。
  • 墨法關乎筆法、章法與結字,如何用墨才有意境?歐陽詢早就有言
    墨法乃書法技法中的重要組成,亦稱「血法」,前人謂墨為字之血,所以有此一說。包世臣《藝舟雙輯》中認為:「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則強調:「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 以勺為筆,以泥為墨,堆字成匾!中華泥書,用料...
    以勺為筆,以泥為墨,堆字成匾。劉上四介紹,他們家族四代從事泥書技藝,18歲時,他跟著師傅從事祠堂翻新工作,慢慢地便開始接觸到了匾牌的製作工藝。劉上四告訴記者,泥書是從宋代流傳下來的古老民間工藝,用料特殊,工藝繁雜,而且百年不腐。傳統匾牌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刻制方法,泥書通過陽刻刻制來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