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調侃,一些在尖端技術領域世界上只有兩國製造:中國製造和「外」國製造。由於政治風險,中國在一些尖端技術領域很難在國際上達成愉快的技術合作。最近的熱點——「晶片」就是如此。
然而通常國外的技術封鎖換來的不是中國某一項尖端技術領域的萎縮,而是該領域更全面的發展。接下來要說的——「航天」就是如此。
剛開始美國百般阻撓,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後來在世界的東方,中國人開始憑一己之力建造一個屬於自己,且在合作上對全球所有國家都平等的空間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個無人飛船神舟一號發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2008年9月27日,中國人在神舟七號的幫助下,首次出艙活動。
2011年9月29日,首個試驗性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發射。
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完成中國首次太空無人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號完成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
「2020年,祝天和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最早計劃將在今年年底發射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2020年1月20日,經過了大約一周的海陸運輸,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以安全運抵文昌。空間站初樣產品將參加發射場合練。這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即將拉開序幕。
圖片三連
主體結構
核心艙主要由節點艙、小柱段、大柱段、資源艙以及後端通道構成。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它全長16.6米,最大直徑4.2米,質量22.5噸。核心艙上供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空間大約有50立方米,當兩個實驗艙到位後,整個空間站的內部空間能夠達到110立方。
連接口
後端通道:與貨運飛船對接
節點艙:前面、底部用於對接載人飛船,兩側用於對接實驗艙,頂部用於航天員出艙活動。
空間站的核心艙預計在今年年底發射,也有人說會在明年年初。總之到明年中上旬以前,空間站肯定是上天了。毫無疑問,空間站核心艙會用到長徵五號B型火箭發射,這也是長徵五號B型火箭的第2次發射任務。順便說一下,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時,大家所看到的那個火箭超大整流罩就是為空間站上的大型艙段定製的。
中國空間站由核心艙、實驗Ⅰ艙、實驗Ⅱ艙,三個主要艙段構成。空間站任務壽命將達15年左右,可供三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每隔半年輪換一次。6個人個可短期駐留10天左右。
空間站上60%~70%的設備可更維修,並且設計師在設計時,為航天員開展維修提供了便利。
空間站艙外還設了暴露平臺和大型載荷掛點,支持開展暴露實驗。順便說一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外部也可以安裝科學儀器。
早在2018年時,中國發出了關於空間站的合作邀請。當時法國、印度、南非、奈及利亞、馬來西亞、美國等60多個國家都出席儀式。不少國家代表詳細了解參與中國空間站合作的細節,表達了參與合作的濃厚興趣。
一年時間,中國共收到來自亞、非、歐、美等27個國家和地區的42份項目申請,共72個項目。最後來自16個國家的9個項目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也曾向中方發出了邀請,但是沒有通過。對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劉建平給出的解釋是:「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範圍,由美國團參與申報的項目,從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來講,美國的項目沒有達到要求的標準。」
而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則表示:「很不幸的是美國國會出臺的有關法案,禁止美方在航天領域與我方展開合作,嚴重阻礙了中美航天交流合作的正常發展,只要美方取消不具建設性的法案,中美在載人航天工程領域是有廣闊的合作前景的」。
計劃在2022年左右中國將建成空間站,誰來誰不來,只有中國說了算。
中國空間站的合作對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平等的,中國不會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任何限定範圍。有些國家不能合作,純粹是作繭自縛。有外媒認為,中國太空計劃為美國「敲響了警鐘」,天宮空間站的問世勢必將撼動美國航天領域的至高地位;當然了,我們也該清醒的意識到,中國建成的空間站後美國在航天領域還是「至高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