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Discovery|抗癌新視角:基因組非編碼區中的致癌突變

2020-12-04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酶美

癌症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近年來基因組測序技術迅猛發展,大量位於基因編碼區的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得以快速鑑定,為癌症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信息。然而,人類基因組研究顯示編碼區僅佔整個基因組的1%,其餘99%均為非編碼區,且絕大多數癌症基因組的突變均位於非編碼區內,我們目前對於這些突變是如何影響癌症發生發展的知之甚少。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徐劍(Jian Xu)課題組的李開龍、張元女、柳欣以及劉宇璇等研究者整合了靶向測序(Targeted Resequencing)和表觀基因組編輯篩選等技術對白血病患者非編碼區調控序列進行了功能分析及驗證,篩選得到的部分新型致癌突變可促進白血病的發生發展,有望成為潛在的診斷治療靶點

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Cancer Discovery上,題為「Non-Coding Variants Connect Enhancer Dysregulation with Nuclear Receptor Signaling in Hematopoietic Malignancies」

已有研究表明,非編碼區調控元件(增強子、啟動子等)的異常與機體發育、癌症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儘管已知癌症患者非編碼區調控序列存在大量突變,但如何鑑定其中的驅動突變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當前仍缺乏一套用於非編碼區驅動突變分析鑑定和高通量功能篩選的平臺。

為此,研究人員首先對120例白血病患者及細胞系非編碼區調控序列(增強子及啟動子)進行靶向測序及突變分析,並利用表觀基因組編輯技術對其中的1836個高頻突變順式調控元件進行功能篩選,最終得到131個候選促癌調控元件以及87個候選抑癌元件,部分候選元件已被證明與癌症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進而,研究人員以KRAS促癌增強子以及PER2抑癌增強子為例進一步闡明了非編碼區突變在白血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KRAS蛋白是一類GTP酶,可通過與GTP或GDP結合的相互轉換來控制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等激發信號在細胞中的傳遞,從而調控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等生命活動。

KRAS編碼區突變是最常見的癌症驅動突變之一,然而此類突變在白血病中極為罕見。研究發現KRAS表達水平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預後生存呈負相關,但其分子機理目前並不清楚。結合基於CRISRP/Cas9 的增強子敲除技術、致癌突變敲入技術以及小鼠異種移植等方法,研究人員發現KRAS增強子中的DNA突變能增加核受體PPARG/RXRA的募集,進而激活增強子的活性以及原癌基因KRAS的表達,最終促進癌細胞的增殖。

PER2蛋白參與調控機體的晝夜節律,其表達水平與多種癌症患者預後生存成正相關,且在多種癌症中表現出抑癌作用。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核受體PPARG/RXRA也參與了PER2蛋白表達水平的調控,具體來說,PER2增強子中的DNA突變能減少核受體PPARG/RXRA的募集,進而抑制增強子的活性以及抑癌基因PER2的表達,從而促進癌細胞的增殖。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核受體家族的多個成員在多種癌症中均與非編碼區DNA突變相互作用,暗示這一調控機制有可能在多種癌症發生發展中普遍存在。

基因組的不穩定性是癌症的重要特徵之一,少數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的發生往往伴隨著大量的乘客突變(Passenger mutation)。鑑於驅動突變是癌症診斷治療的分子靶標,所以從大量的癌症基因組突變中識別出驅動突變對於癌症研究及藥物開發尤為關鍵。該研究整合了靶向測序、突變分析鑑定以及高通量表觀基因組編輯篩選等技術,為白血病以及其他疾病非編碼區驅動突變的篩選鑑定以及功能驗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策略。所篩選得到的候選調控元件以及核受體之間的協作加深了我們對癌症發生發展機理的認識,有望為癌症診斷治療提供新的靶點。

製版人:琪醬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致癌突變
    2019年10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 研究發現DNA非編碼區與癌症風險關聯
    研究人員還需要了解這種特殊的DNA變化是如何引發腫瘤的,Wrensch說,因為「這是發現的第一例,DNA非編碼區域的改變與患癌風險緊密關聯。」 幾年前,當研究人員開始捕捉可能與膠質瘤發展相關聯的基因組區域的時候,他們發現8號染色體中具有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的一個區域,與腦癌相關,之後Wrensch等人利用先進的基因組技術,搜尋導致腦癌形成的SNP。 他們發現了七個候選基因,其中有一個稱為rs55705857,這個基因之於膠質瘤,正如BRCA1之於乳腺癌。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
    結合編碼和非編碼基因組元件分析,平均每個癌症基因組攜帶有4~5個驅動突變,然而大約5%的案例中沒有發現任何驅動突變,表明目前對於驅動突變的了解或者發現並不完全。此外,許多腫瘤的簇狀結構變異都出現在染色體上,這通常是腫瘤進化的早期事件。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癌症類型
    結合編碼和非編碼基因組元件分析,平均每個癌症基因組攜帶有4~5個驅動突變,然而大約5%的案例中沒有發現任何驅動突變,表明目前對於驅動突變的了解或者發現並不完全。此外,許多腫瘤的簇狀結構變異都出現在染色體上,這通常是腫瘤進化的早期事件。
  • 《細胞》:非吸菸者的肺癌與吸菸者的肺癌是一種不同且獨特的疾病!
    遺憾的是,誘發不吸菸人群患肺癌的環境因素,以及它們的致癌機制目前仍不太清楚[3]。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對非吸菸者肺癌的分子特徵都沒有深入地了解。 這項重要的新研究成果顯示,非吸菸者的肺癌與吸菸者的肺癌是一種不同且獨特的疾病,並且很可能對靶向藥物表現出不同的反應[5]。
  • Cancer discovery:一基因突變可增強癌細胞對藥物敏感性
    2015年6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discovery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在許多種癌症中出現的
  • 《自然》:正常子宮內膜中也存在大量致癌突變,大多在十歲前產生
    正常的子宮內膜顯微鏡圖像(圖片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結果發現,幾乎90%的人中,正常的子宮內膜也包含致癌的驅動突變,這些人近60%的子宮內膜樣本中有不止一個驅動突變。這些突變中有很多都是在生命早期,也就是兒童時期就出現的。
  • 《基因發展》抗癌基因p53可通過阻斷逆轉錄轉座子避免致癌突變
    【杏和醫訊】外媒援引《科學日報》報導,抗癌基因抑制「跳躍基因」。近期在《基因發展》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的資深作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細胞生物學教授John Abrams博士說,關於逆轉錄轉座子與癌症的聯繫由來已久,這項研究在人類p53和逆轉錄轉座子之間建立了首個經驗聯繫。
  • 迄今最全癌症驅動基因全景圖:66種癌症中的568個致癌基因匯總
    迄今最全癌症驅動基因全景圖:66種癌症中的568個致癌基因匯總 2020-09-04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 Genet:基因組掃描發現小細胞肺癌中SOX2基因突變
    2012年9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一種致命肺癌類型全面基因突變掃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症中心科學家發現一個名為SOX2的早期胚胎發育相關基因在小細胞肺癌中發生了突變。
  • 迄今最全致癌基因圖譜:568個致癌基因匯總
    癌症是一大類疾病,其特徵在於基因組中的突變或其他改變導致細胞生長不受控制。腫瘤可出現數百至數千個突變,但只有少數幾個對其致瘤能力至關重要。這些關鍵突變影響癌症驅動基因的功能。尋找具有這種癌症驅動突變的基因是癌症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  2020年8月,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Reviews Cancer 雜誌發表了題為:A compendium of mutational cancer driver genes 的論文。  通過對來自66種癌症的28076個腫瘤樣本的基因組進行分析,鑑定了568個癌症驅動基因。
  • 癌症基因組中的體細胞突變分布隨三維染色質結構而變化
    癌症基因組中的體細胞突變分布隨三維染色質結構而變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48:49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P.
  • JCO:非吸菸肺腺癌人群中關鍵致癌基因的突變譜
    因此,揭示非吸菸肺腺癌人群中關鍵的致癌基因突變譜,將為臨床的靶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策略。肺癌具有非常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在全球範圍內其五年存活期大約在15%。在我國,每年約有40萬人死於肺癌。衛生部門公布的第三次死因調查結果顯示,肺癌導致的死亡人數在過去三十年中上升了465%。
  • 癌症中的RNA(NATURE REVIEWS CANCER;IF:53.03)
    RNA in cancer.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20.In this Review, we highlight how altered processing or activity of coding and non-coding RNAs contributes to cancer.
  •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7:13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醫學院Yinon Ben-Neriah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剛哥關於TP53基因的突變與缺失的幾問幾答
    抑癌基因與致癌基因完全對立,致癌基因過度表達會引發癌症,抑癌基因則在停止表達時會引發癌症。2、TP53基因的功能是什麼?       生物體的抗癌機制有許多種,最著名的一種叫作「隔離」機制一一即當細胞發育分裂到某個時期時,這些細胞就會被隔離起來,直到有需要時才會被放出來。腫瘤細胞如果想擺脫這種隔離,必須關閉抑癌基因並激活致癌基因。
  • 最新研究揭示癌症胚系基因組模式與癌症風險及臨床預後的關聯
    通過對代表22種常見癌症類型的癌症患者和非癌個體的胚系基因組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確定了7種癌症胚系基因組模式(cancer-associated germline genomic patterns,CGGP),揭示了可能與癌症風險、腫瘤發生和臨床結果相關的基因序列
  • 科學家們發現全新致癌機制
    先前,人們找到了一種叫做SF3B1的蛋白質,並發現它在癌症中是最容易突變的RNA剪接因子。在分析後,他們發現在SF3B1出現突變的患者體內,BRD9基因轉錄成的RNA出現了異常——在其序列中,出現了一段來自非編碼DNA的序列。 額外多出一段序列後,BRD9編碼的蛋白產物自然無法正常工作。研究人員們進一步發現,BRD9是一種重要的抑癌蛋白。
  • 諾華強效MET抑制劑Tabrecta治療METex14突變非小細胞...
    II期研究結果已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capmatinib化學結構式(圖片來源:medchemexpress.cn)GEOMETRY mono-1是一項國際性、前瞻性、多隊列、非隨機、開放標籤研究,在97例腫瘤存在METex14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成人患者中開展。研究中,患者每日口服二次Tabrecta 400mg片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