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三篇《自然》!科學家們發現全新致癌機制

2021-01-15 騰訊網

▎學術經緯/報導

今日,最新一批《自然》論文如期上線。其中,我們看到有3篇論文都涉及了同一個話題,介紹了RNA剪接與癌症之間的關係。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藥明康德內容團隊也將與各位讀者分享其中的內容。

意外的非編碼DNA

先來說說RNA剪接。在分子生物學中,這指的是在基因轉錄成RNA後,將內含子切除,將剩餘的外顯子拼接在一起的過程。只有通過正確的RNA剪接,才能形成正確的mRNA。先前,人們找到了一種叫做SF3B1的蛋白質,並發現它在癌症中是最容易突變的RNA剪接因子。在第一項研究中,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與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共同領導的一支團隊探索了SF3B1的致病機理。

由於SF3B1對生成正常RNA的重要性,在研究中,科學家們招募了數百名患有不同癌症的病人,並尋找他們體內的RNA變異。在分析後,他們發現在SF3B1出現突變的患者體內,BRD9基因轉錄成的RNA出現了異常——在其序列中,出現了一段來自非編碼DNA的序列。

額外多出一段序列後,BRD9編碼的蛋白產物自然無法正常工作。研究人員們進一步發現,BRD9是一種重要的抑癌蛋白。一旦它失去功能,就會導致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胰腺癌等疾病。

找到原因後,研究人員們利用CRISPR技術,對BRD9基因進行了編輯,防止它在RNA剪接的過程中出錯;此外,他們也使用了反義核苷酸的方法,阻斷非編碼DNA的序列進入mRNA。這兩種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夠抑制突變細胞的增殖,也能縮小小鼠體內的腫瘤體積。儘管這還處於極為早期的研發階段,卻給我們指明了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案。

用CRISPR技術矯正錯誤的RNA剪接,可以縮小小鼠的腫瘤(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我們知道許多遺傳突變會導致癌症。SF3B1裡的突變,也與許多癌症類型有很強的關聯。但過去,我們不知道為什麼SF3B1突變如此頻繁,也不知道如何找到治療方案,」本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Robert Bradley教授說道:「由於測序技術、計算能力、以及CRISPR基因組工程學的突破,我們發現了SF3B1導致癌症的原因,也找到了潛在抑制腫瘤進展的方法。

「暗物質」裡的致癌突變

另外兩項研究裡,科學家們則在人類基因組的「暗物質」中找到了致癌突變。這裡的暗物質,指的同樣是DNA的「非編碼區域」。

非編碼DNA佔據了我們基因組的98%。它不編碼蛋白質,因此非常難以研究,也經常被人忽略,」其中一項研究的負責人Lincoln Stein教授說道:「通過仔細地分析這些區域,我們發現了一個DNA字母的變化,能夠驅動許多種不同的癌症。」

具體來看,這兩支研究團隊找到的突變出現在一種叫做U1-snRNA的小核RNA上。在正常的情況下,U1-snRNA的作用是通過鹼基配對,識別5』 剪接位點。出現突變後,原本的A-U配對會錯誤地變成C-G配對,形成全新的剪接產物。更糟糕的是,由於U1-snRNA參與到了許多RNA的剪接,大量基因都會受其影響。它不但會讓抑癌基因失活,還會激活一些致癌基因!從臨床上看,U1-snRNA的突變與肝癌以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也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U1-snRNA的二級結構,紅點為經常突變的位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這些出乎我們預料的發現,揭露了靶向這些癌症的全新方法。要知道,這些癌症非常難治,有很高的死亡率。」另一項研究的負責人Michael Taylor教授補充道。

總結

這3項研究從2個不同的角度闡明了RNA剪接在癌症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如果RNA剪接機制出現問題,下遊可能被影響的基因數量就可能很多。同樣,如果能在源頭矯正RNA剪接的問題,就可能帶來全新的癌症治療方案。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在研究癌症時,僅僅聚焦在編碼區域是不夠的。在2%的編碼DNA序列外,還有98%的廣闊天地等著我們去探索。

參考資料:

[4] New research uncovers how common genetic mutation drives cancer, Retrieved October 9,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0/fhcr-nru100319.php

[5] New research uncovers how common genetic mutation drives cancer, Retrieved October 9,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0/fhcr-nru100319.php

相關焦點

  • 《自然》:科學家發現全新免疫機制,普通細胞也能誘捕並中和超級...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真不知道人體還有多少神奇的秘密等著科學家去發現。前不久,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Ken H. Cadwell和Victor J.Torres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的重磅研究成果[1],再一次刷新了我對人體先天性免疫的認知。他們發現,人體細胞在發現超級耐藥菌的DNA之後,竟然會把細胞膜表面能被細菌毒素結合的蛋白以外泌體的形式分泌出去。如此以來,超級細菌釋放的殺傷性毒素就被外泌體誘捕了,讓細胞躲過一劫。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致癌突變
    2019年10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 同日兩篇《自然》:科學家找到了一些癌細胞的軟肋
    今日,《自然》雜誌在線「背靠背」發表了兩篇關於癌症治療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癌細胞的軟肋,有望為我們帶來全新的癌症治療方法。第一篇論文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合作。
  • 科學家發現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科學家發現全新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2019-12-12 19:55: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澤華 責任編輯:郭澤華
  • 科學家或發現新乳腺癌致癌基因
    科學家或發現新乳腺癌致癌基因有望藉此開發更有效的乳腺癌治療手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常與遺傳有關。
  • 科學家發現抑制致癌基因途徑 人類有望根治癌症
    各國研究者們想盡各種辦法試圖根治癌症,可遺憾的是,這些療法基本上是藥物治療,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如今,英美科學家經過對老鼠的實驗發現,人類有可能找到「關閉」引起致命的癌症基因的途徑。一旦這種抑制誘發癌症的基因的活性的藥物問世,那將給人類戰勝癌症帶來巨大的福音。
  • 新致癌基因被發現!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近日,科學家們確定了膠質母細胞瘤的一種致癌基因,這一發現為這種致命腦瘤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 致癌基因的功能獲得性突變、額外的基因拷貝數(即擴增),或表觀遺傳激活,均可引發腫瘤;而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比如功能性突變的喪失、基因本身的缺失或表觀遺傳沉默,也可藉助激活信號通路,引起癌症。 致癌基因對癌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沒有它,癌細胞就會死亡。針對一些具有「致癌基因依賴」的癌症,科學家已開發出許多靶向療法。
  • 《自然》:新發現的自花授粉機制——花粉滑動授粉
    這是華南植物園首次在國際最高等級的自然科學刊物發表科學論文,已引起了廣大植物學家們的密切注意和廣大讀者的極大興趣。 經過長期的野外觀察和研究,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系統演化中心博士研究生王英強及其導師張奠湘、陳忠毅研究員在我國廣東、廣西的亞熱帶季雨林中的姜科植物黃花大苞姜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自花授粉機制:花粉滑動自花授粉。
  • 科學家發現一個「瘦人基因」,居然是著名的致癌突變ALK?
    /這個基因有意思/《細胞》(Cell)雜誌5月21日發表的文章顯示,多國聯合科學家對47,000多個長得很瘦的人進行大型GWAS(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調查發現了一個「瘦子基因」——ALK基因,能讓瘦子們快速代謝熱量,怪不得吃啥都不胖!
  • 科學家們揭示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FITM3 functions as a PIP3 scaffold to amplify PI3K signaling in B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 139個全新小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們或發現第九號行星的證據!
    在整個太陽系之中,對於小行星的發現可能我們多數都是建立在是否與地球存在關係的上面,而根據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系列中,天文學家又最新公布了在我們太陽系的邊緣地區的一個新發現,那就是發現了100多個小行星,這可以說,可能為我們尋找「第9號行星」尊定了一個基礎。
  • 何謂「致癌基因」?致癌基因如何促使人體發生癌症?
    當基因要發揮其功能時會依據這些 DNA 編碼,透過細胞內「轉錄」(transcription)及「轉譯」(translation)機制,合成該基因代表的蛋白質。新合成的蛋白質各有特定的胺基酸序列,因此大小、結構亦不相同,需擔負的任務也不一樣。
  • 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全球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Nature)的總編輯瑪格達琳娜·斯凱珀(Magdalena Skipper)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學術抗疫:66天,139篇原創論文隨著對疫情及病例的不斷研究,國內外學者發表的關於新冠病毒的論文也在日益增多。
  • 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
  • 7月21日《自然》雜誌17篇論文簡介
    》雜誌封面 7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共刊登17篇論文,其中研究論文3篇(Articles),快報14篇(Letters)。作者們發現,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缺失的情況下,複製叉會保持一種穩定狀態,揭示了一種新的抗性機制。 Letters: 1,Relativistic reverberation in the accretion flow of a tidal disruption event 這是一篇天文學論文。由美國科學家研究完成。
  • 西安交大在《自然》集中發表6篇論文!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
    由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參與的 6篇論文在《自然》雜誌齊發!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集中發表了國際癌症基因組聯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泛癌全基因組分析協作組(Pan-Cancer Analysis of Whole Genomes,PCAWG)完成的6篇論文。
  •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 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 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熱傳遞方式,或改寫物理教科書
    我們會發現,以往的熱傳遞方式都是我們可以通過宏觀的手段來進行觀測的。但是一直以來,在這個領域有個看不到的「幽靈」纏繞著科學家們。在真空中如果要實現熱傳遞,按照上面說到的三種方式,目前來看只有通過電磁波。那如果沒有電磁波,能實現熱量的傳遞嗎?
  • 西安交大發現一種全新的鐵電疇翻轉機制
    近日,西安交大前沿院青年教師柯小琴博士和王棟博士通過相場模擬發現了鐵電體準同型相界處的一種全新的疇翻轉機制該研究發現,在鐵電準同型相界處,大疇可以通過類似於成分條幅分解的形式長出兩種不同極化方向的納米疇,從而形成疇中疇納米疇結構。由於該種疇翻轉機制與成分的條幅分解非常類似,因此把它命名為「極化條幅分解」。與成分條幅分解類似,極化條幅分解是由於大疇的極化方向處在自由能二階導小於零的位置,因此可以自動分解成兩種納米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