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discovery:一基因突變可增強癌細胞對藥物敏感性

2020-12-05 生物谷

                                                            

2015年6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discovery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在許多種癌症中出現的ARID1a突變能夠擾亂癌細胞中DNA損傷修復過程,同時在對特定種類的癌細胞進行藥物治療時,該基因突變還可作為癌細胞的致命要害,增強癌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

 

ARID1a是SWI/SNF複合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該複合體在染色質結構形成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SWI/SNF複合體對於DNA損傷後染色質結構重排同樣非常重要,對於保證細胞進行正常的DNA修復具有重要意義。一旦ARID1a發生缺失或突變,癌細胞會失去感知和修復DNA損傷的能力。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ARID1a在DNA損傷應答中發揮作用的精確機制,ARID1a能夠與DNA損傷修復相關蛋白ATR發生相互作用幫助DNA在損傷位點重新組織染色質結構。當ARID1a失去正常功能,DNA損傷修復不能有效進行,癌細胞會對靶向修復途徑的治療藥物更加敏感,比如parp抑制劑。研究人員利用癌細胞系和小鼠模型進行研究發現parp抑制劑能夠更加有效地殺傷ARID1a缺失或發生突變的癌細胞。

 

但研究人員還指出,並不是所有的ARID1a突變都具有相同功能,也不是所有的ARID1a都通過相同的機制影響ARID1a的正常功能,仍需要通過遺傳分析的方法對ARID1a的不同基因突變進行具體分析。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表明ARID1a可成為一個重要的癌症靶向治療目標,同時該文章還著重強調了遺傳信息在正確導向癌症治療方法,為病人提供個體化精確治療方案中的重要性。(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ARID1A Deficiency Impairs the DNA Damage Checkpoint and Sensitizes Cells to PARP Inhibitors

 

Jianfeng Shen1, Yang Peng2, Leizhen Wei3,4, Wei Zhang1, Lin Yang1,5, Li Lan3,4, Prabodh Kapoor6, Zhenlin Ju7, Qianxing Mo8, Ie-Ming Shih9, Ivan P. Uray1, Xiangwei Wu1, Powel H. Brown1, Xuetong Shen6, Gordon B. Mills2 and Guang Peng1,5,*

 

ARID1A, SWI/SNF 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 subunit, is a recently identified tumor suppressor that is mutated in a broad spectrum of human cancers. Thus, it is of fundamental clinical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its molecular functions and determine whether ARID1A deficiency can be exploited therapeutically.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 a key function of ARID1A in regulating the DNA damage checkpoint. ARID1A is recruited to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 via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upstream DNA damage checkpoint kinase ATR.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RID1A facilitates efficient processing of DSB to single-strand ends and sustains DNA damage signaling. Importantly, ARID1A deficiency sensitizes cancer cells to PARP inhibitors in vitro and in vivo, providing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patients with ARID1A-mutant tumors.

相關焦點

  • Mol Cancer Res:增強癌細胞生成Baxdelta2促進其對化療藥物的敏感
    2014年6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伊利諾理工大學研究員Jialing Xiang最近發現更多關於Baxdelta2 (Baxdelta2是強大的腫瘤抑制基因,只有在變異的細胞中發現)導致癌細胞死亡的機制。研究論文刊登在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雜誌上。
  • 解密癌細胞的「逃脫絕技」 基因突變之外還有這種方法!
    兩種不同的「逃脫方法」在癌症耐藥性的研究中,歷史上最受研發人員關注的是基因突變驅動的耐藥性。簡單來說,抗癌療法,尤其是靶向藥物,通常通過抑制特定靶點的功能來導致癌細胞的死亡。而癌細胞可以通過產生基因突變,導致它們可以繞過靶點被抑制的影響,比如在靶點蛋白上的突變導致藥物無法再跟靶點結合;或者激活信號通路下遊的效應子,或者激活替代生存信號通路。這些基因突變可能原先就在很少的細胞中存在,也可能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產生。帶來的結果是攜帶突變的癌細胞對靶向療法產生耐藥性。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癌細胞在不產生基因突變的情況下,也能夠對靶向療法產生耐藥性。
  • 解密癌細胞的「逃脫絕技」,基因突變之外還有這種方法!
    簡單來說,抗癌療法,尤其是靶向藥物,通常通過抑制特定靶點的功能來導致癌細胞的死亡。而癌細胞可以通過產生基因突變,導致它們可以繞過靶點被抑制的影響,比如在靶點蛋白上的突變導致藥物無法再跟靶點結合;或者激活信號通路下遊的效應子,或者激活替代生存信號通路。這些基因突變可能原先就在很少的細胞中存在,也可能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產生。
  • Nature:AKT1基因突變可引發癌細胞增殖
    生物谷報導:美國禮來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和翻譯基因組學研究院(the  Transla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在乳腺癌、結腸癌和卵巢癌中發現一種AKT1基因復發突變(recurring  mutation,生物谷編者譯),這種突變AKT1
  • Cancer Discovery|抗癌新視角:基因組非編碼區中的致癌突變
    近年來基因組測序技術迅猛發展,大量位於基因編碼區的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得以快速鑑定,為癌症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了寶貴的信息。然而,人類基因組研究顯示編碼區僅佔整個基因組的1%,其餘99%均為非編碼區,且絕大多數癌症基因組的突變均位於非編碼區內,我們目前對於這些突變是如何影響癌症發生發展的知之甚少。
  • 【AbMole科研】使用表觀遺傳療法提高癌細胞的PARP抑制劑敏感性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使用表觀遺傳療法提高多種癌症中癌細胞的PARP抑制劑敏感性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種異質性疾病。Fms樣酪氨酸激酶3內的(FLT3/ITD)是一種結構活躍的酪氨酸激酶,在30%的AML病例中表達。FLT3/ ITD表達細胞被認為是AML中「不良亞群」之一,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 基因雙突變對於乳腺癌治療可能是好事
    PIK3CA突變可以引起PI3K→AKT異常激活,引起腫瘤細胞的生存、生長和繁殖。人類乳腺癌等多種腫瘤組織可以發現PIK3CA突變,故阿培利司(阿吡利塞)等PI3Kα抑制劑已被批准用於治療。不過,PI3Kα抑制劑對於PIK3CA突變患者的療效懸殊,此類藥物敏感性的決定因素尚不明確。
  • 醫藥界新寵:表觀遺傳學藥物
    作者:葉楓紅表觀遺傳學藥物是近年來醫藥界崛起的一個新領域。表觀遺傳在上世紀50年代由英國發育生物學家Conrad Waddington提出,用於描述在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控並決定組織器官的最終命運。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的變化。
  • Cancer Cell|胰腺癌中p53突變對Ras信號持續激活的機制
    大規模基因組測序研究揭示了PDAC發生與發展的驅動因子,主要包括癌基因KRAS和抑癌基因TP53的突變。根據TCGA項目數據顯示,KRAS錯義突變可發生在超過90%的PDAC病人中,而TP53錯義突變及截斷突變亦可發生在高達70%的案例中【1】;這些驅動突變事件(driver mutation)在PDAC中的高頻率發生也得到了近期發表的癌症全基因組測序項目的支持【2】。
  • KRAS和TP53基因突變通過促進ARF6途徑侵襲組織和逃避免疫
    已知有兩個基因突變誘導途徑,會增強胰腺癌侵襲組織和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期,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這一過程的分子細節,為免疫治療提供了藥物靶點。KRAS和TP53基因突變與胰腺導管腺癌密切相關,後者是目前最常見的胰腺癌類型。通常,胰腺癌在被診斷時已經發展為惡性腫瘤,這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極低(不到10%)。因此,了解它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發展的可能有助於抗癌藥物的開發。
  • 摔爛癌細胞這個「破罐子」,揭秘「合成致死」藥物抗癌機制
    這個概念一沉寂就是51年。在考慮到癌細胞攜帶有大量基因突變之後,1997年,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Stephen Friend敏銳地察覺到,這個「合成致死」的理念或許可以用到癌症的治療中[3]。 在Stephen Friend看來,正常細胞癌變是個異常的舉動。
  • Nature:測序分析發現驅動白血病發生發展和進化的基因突變
    (圖片來自網絡)2015年10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們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通過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樣本進行全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了一些可能發生反覆突變的癌症驅動基因,這對於了解腫瘤形成過程以及癌細胞進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了解TP53基因突變與藥物
    KRAS等,這些基因發生了激活突變,驅動了腫瘤的增殖,它們可以比作是汽車的油門,正常時候輕微踏上,結果突變的癌細胞卻一直踏著,而且松不開了,因此使用相應的靶向藥物去阻斷,達到抗腫瘤的目的。這就導致針對某個抑癌基因開發直接的靶向藥物非常困難。比如一個提前終止導致的抑癌基因突變,已經沒有了這個基因翻譯的功能蛋白了,還能使用什麼藥物去阻斷呢?現在更多的是在信號通路的上下遊想辦法,找相應的藥物靶點。
  • 體外培養的癌細胞系存在著廣泛的遺傳變異
    這些細胞群體,通常是從患者的腫瘤樣本中收集並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的,可在體外無限制地生長,從而能夠用於從基礎遺傳研究到藥物發現的一切應用中。此外,迄今為止還沒有人進行過系統的努力來測量癌細胞系中的細胞隨時間的推移如何在遺傳上發生變化和在多大程度上發生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否會影響藥物反應。論文第一作者、Golub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Uri Ben-David說,「你能夠在文獻中找到許多例子,指出細胞系實驗中的藥物敏感性數據存在著不一致性。
  • 一文匯總:長鏈非編碼RNA在惡性腫瘤化療耐藥中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新技術興起,大量的lncRNAs被發現和報導。LncRNA能夠在多個途徑上對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加以調控,所以,lncRNA參與了多種生物學過程,如遺傳,發育,分化等等,尤其調控著惡性腫瘤的發病、轉移以及復發,甚至參與了腫瘤的耐藥。
  • 一文匯總:BRCA基因突變及相關靶向藥物
    原來,這一切都跟BRCA基因有關,她的媽媽和小姨都攜帶BRCA1基因突變,且為乳腺癌患者,其母親於49歲確診乳腺癌,56歲因卵巢癌去世。邱醫生總結並分享了關於BRCA基因突變和相關的藥物治療。BRCA是人體的一種基因。
  • Nature:RAS突變激活胰腺癌細胞的巨胞飲作用,使得它們避免挨餓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通過劫持從周圍環境吸收營養物的過程來幫助胰腺癌細胞避免挨餓的機制。他們解釋了RAS基因發生的突變不僅促進在90%的胰腺癌患者中觀察到的異常生長,而且還加快為這種生長提供所需的胺基酸和代謝物的過程。
  • Cancer Discovery:癌細胞改造環境從而更容易抵達附近血管
    在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攜帶被稱為MenaINV(侵潤性)的特定版本Mena蛋白質的癌細胞,能夠改造它們的環境使其更容易遷移到血管中並擴散到整個身體。他們還表明,高水平的這種蛋白質與乳腺癌患者中的轉移和早期死亡相關。
  • 基因無突變靶向藥物有害無利
    晚期肺癌,沒有基因突變,搏一搏靶向治療可以嗎……在本報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合辦「肺癌的規範化診療」名醫大講堂上,省人民醫院惠福分院副院長、肺癌綜合治療專家楊衿記教授,以病案為例,仔細講述了各期肺癌的用藥規範、不恰當的做法。他強調:如果基因沒有突變,使用EGFR靶向藥物有害無利的;I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後不需要任何藥物的輔助治療;免疫治療沒有靶向,不可作規範治療。
  • Cancer Cell|腫瘤耐藥研究又有新進展!「基因突變」或許不是必要條件
    近期,在Science雜誌上發布的一篇研究認為,臨床上使用放化療藥物抵抗癌症進展時,機體內的腫瘤細胞往往通過應激誘導的突變(stress-inducedmutagenesis,SIM)這一機制,發展出耐藥的細胞株,使得腫瘤復發…然而,也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基因突變並不能完全解釋腫瘤細胞出現耐藥這一現象,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於細胞的非遺傳改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