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匯總:長鏈非編碼RNA在惡性腫瘤化療耐藥中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2020-12-01 醫脈通

一文匯總:長鏈非編碼RNA在惡性腫瘤化療耐藥中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2019-08-26 來源:醫脈通

作者:仇永樂 王文晶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 口腔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LncRNA是mRNA類轉錄體,長度在200nt-100kb之間,缺乏編碼蛋白功能。5』端形成甲基鳥嘌呤核苷帽子結構,3』端形成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而且可以被拼接。隨著基因組新技術興起,大量的lncRNAs被發現和報導。LncRNA能夠在多個途徑上對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加以調控,所以,lncRNA參與了多種生物學過程,如遺傳,發育,分化等等,尤其調控著惡性腫瘤的發病、轉移以及復發,甚至參與了腫瘤的耐藥。


惡性腫瘤的化療耐藥


癌細胞的化療耐藥包括先天性化療耐藥和後天性化療耐藥。其中,先天性化療耐藥是指癌細胞在接觸化療藥物之前已經具有的耐藥性;後天性化療耐藥是指癌細胞在與化療藥物反覆接觸後產生的對藥物的抵抗性和耐受性。此外,癌細胞的耐藥譜分為原藥耐藥譜和多藥耐藥譜。原藥耐藥譜指癌細胞只對開始接觸的原藥不敏感,對其他藥物仍然敏感有效;多藥耐藥譜是指癌細胞除了對開始接觸藥物不敏感外,對其他未接觸的、功能和結構不同的藥物均產生耐藥。此時,若採用簡單的更替化療藥物,或者聯合化療用藥效果均不理想,同時還累積了化療藥物不良反應。


LncRNA在惡性腫瘤化療耐藥作用中的機制


合理而有效解決惡性腫瘤細胞的化療耐藥是目前腫瘤治療的難題。腫瘤研究者發現,腫瘤耐藥機制複雜,涉及多方面因素,如破壞藥物體內運輸、DNA傷修復、規避細胞凋亡等,但這些發現仍然不能有效解決臨床惡性腫瘤細胞耐藥問題,必須從新的角度深入探索,闡明腫瘤耐藥的機制。LncRNA的多種生物學功能和特點使其為研究惡性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揭示惡性腫瘤化療耐藥機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食管癌、胃癌


多藥耐藥是導致食管癌、胃癌等惡性腫瘤治療失敗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1],lncRNA TUG 1在順鉑耐藥的食管癌組織和細胞中表達上調,沉默lncRNA TUG 1表達水平增強了食管癌ECA 109/DDP和EC 9706/DDP細胞對順鉑的敏感性。此外,lncRNA TUG1基因沉默可通過抑制PDCD4啟動子區EZH2的形成,增強PDCD4的啟動子活性。PDCD4在多種癌症中被認為抑癌基因,可提高癌細胞對化療藥物如多西紫杉醇和順鉑的敏感性。尤其是PDCD4的過度表達誘導了食管癌細胞凋亡,增強了對順鉑的敏感性。胃癌中,Zhou等[2]研究表明,lncRNA PVT-1在順鉑耐藥胃癌BGC823/DDP和SGC7901/DDP細胞中高度表達,lncRNA PVT-1過度表達具有抗凋亡活性,且在順鉑耐藥性胃癌細胞中改善MDR相關基因,如MDR1、mTOR的表達。


腸癌


結直腸癌是世界第三大惡性腫瘤,在Han等[68]實驗中,研究者發現lncRNA CRNDE在大腸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並且miR-181-5p是lncRNA CRNDE的抑制靶點。LncRNA CRNDE基因敲除和miR-181-5p過表達均導致腫瘤細胞增殖抑制和化療耐藥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lncRNA CRNDE基因敲除誘導的細胞增殖抑制、耐藥降低和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抑制,都需要miR-181-5p的表達上升,推測lncRNA CRNDE可能通過調節miR-181-5p的表達水平和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活性,調節大腸癌的化療耐藥性。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阿黴素、紫杉醇等藥物在乳腺癌的化療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乳腺癌治療仍受到多藥耐藥的阻礙。lncRNA UCA1涉及多種耐藥機制,Li等[4]學者研究報導,lncRNA UCA1在使用了他莫昔芬後的ER陽性乳腺癌患者中高表達,在MCF-7細胞中發現其可與miR-18a直接作用,降低lncRNA UCA1的表達水平。同時,miR-18a抑制HIF1α表達,HIF1α調控lncRNA UCA1表達。當lncRNA UCA1表達上調時,致使miR-18a表達下調,HIF1α表達上調,促進lncRNA UCA1表達進一步上調,形成反饋迴路,促使耐藥發生和發展。


卵巢癌


此外,研究數據顯示[5],在卵巢癌治療常用的藥物中,順鉑比阿黴素和紫杉醇引起更高的lncRNA PANDAR表達水平。與順鉑敏感的卵巢癌組織和細胞相比,lncRNA PANDAR在順鉑耐藥卵巢癌組織和細胞中的表達更高,這種表達模式依賴於野生型p53(wt-p53),而不是突變型p53(mt-p53)。在體外和體內,lncRNA PANDAR的過表達提高了腫瘤細胞存活率和對順鉑的藥物抵抗,而lncRNA PANDAR的沉默導致腫瘤的生長抑制。另一方面,在復發性卵巢癌患者中,耐藥性與lncRNA PANDAR的表達呈正相關。LncRNA PVT 1是一種對宮頸癌化療敏感性有調節作用的癌基因,HPV16E7基因敲除可明顯抑制lncRNA PVT 1的表達,恢復miR-195的表達。另外,lncRNA PVT 1與miR-195具有競爭性結合,miR-195過表達可抑制腫瘤細胞中lncRNA PVT 1的表達。而lncRNA PVT 1和miR-195均能抑制紫杉醇誘導的上皮間充質轉換,並使宮頸癌細胞對紫杉醇化療敏感[6]。


展望


目前,儘管部分lncRNA在一些重大疾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被發現和詳細報導,但是更多的lncRNA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發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必將為lncRNA的研究開闢新的天地。而且,隨著對lncRNA及其基因多態性認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必將為惡性腫瘤的研究指明新的方向。與此同時,科研工作者和醫務工作者應該理論聯繫臨床,注重從基礎到臨床的轉化,對lncRNA與惡性腫瘤的關係有更全面的認知,最終將lncRNA作為一類新型腫瘤分子標記物或治療靶點,為臨床上惡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指明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Xu CH, Guo YM, Liu HY,et al. TUG1 confers cisplatin resistance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y epigenetically suppressing PDCD4 expression via EZH2[J]. Cell Biosci, 2018, 8:61.

2.        Zhou DD, Liu XF, Lu CW, et al. Long non-coding RNA PVT1: Emerging biomarker in digestive system cancer[J]. Cell Prolif, 2017, 50(6).

3.        Han P, Li JW, Zhang BM, et al. The lncRNA CRNDE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hemoresistance via miR-181a-5p-mediated regulation 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J]. Mol Cancer, 2017, 16(1):9.

4.        Li X, Wu Y, Liu A, et al. Long non-coding RNA UCA1 enhances tamo- xifen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cells through a miR-18a- HIF1αfeedback regulatory loop[J]. Tumour Biol, 2016, 37(11):14733-14743.

5.        Wang H, Fang L, Jiang J, et al. The cisplatin-induced lncRNA PANDAR dictates the chemoresistance of ovarian cancer via regulating SFRS2- mediated p53 phosphorylation[J]. Cell Death Dis, 2018, 9(11):1103.

6.        Shen CJ, Cheng YM, Wang CL. LncRNA PVT1 epigenetically silences miR-195 and modulates EMT and chemoresistance in cervical cancer cells[J]. J Drug Target, 2017, 25(7):637-64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長鏈非編碼 RNA DANCR 在部分腫瘤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E⁃mail:wy_smc@ 163.com[摘要]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大類長度超過200個鹼基對的具有有限蛋白質編碼能力的轉錄本, 在調控基因表達、染色質修飾、轉錄調控等過程中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長鏈非編碼RNA在腦膠質瘤發病及進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
    長鏈非編碼RNA在腦膠質瘤發病及進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種類眾多。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以及環狀RNA(circRNA)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具有重要且複雜的生物學功能。
  • 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長鏈非編碼RNA功能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孫教授就「肝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長鏈非編碼RNA功能研究」做了精彩演講。原發性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進一步探索研究新基因的功能與肝癌發生、發展的關係,對揭示肝癌發生、發展的精確分子機制、設計合理的治療藥物及判斷預後, 進一步提高我國肝癌的治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發現長鏈非編碼RNA作用新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帶領課題組發現,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可通過直接結合細胞漿中的信號轉導蛋白分子並影響其磷酸化的新方式而調控免疫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功能。該成果為研究lncRNA發揮生物學效應的作用機制提出了新觀點,並為免疫細胞分化發育與功能調控研究提出了新方向。相關成果發表於新一期《科學》。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肝臟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的,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後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繼發性或稱轉移性肝癌係指全身多個器官起源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肝臟。
  • 非編碼RNA之lncRNA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想通過研究調查哪些細胞機制能夠幫助維持受感染的巨噬細胞存活,隨後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對長鏈非編碼RNAs (lncRNAs)進行研究,這類遺傳編碼元件能幫助開啟或關閉基因表達,但並不會直接翻譯為蛋白質;研究者非常感興趣研究lncRNAs,因為其是細胞通路的主要調節子,而且並未對HIV感染進行系統性地研究。
  • 我校研究團隊在對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非編碼RNA功能及功能機理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期刊《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發表了題為《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C. elegans lincRNAs with CRISPR knockout mutants》的文章,報導了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
  • 秀麗線蟲長鏈非編碼RNA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大單革教授實驗室發表文章,報導了其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單革實驗室在2017年發表的Developmental Cell文章基礎上,於Genome Biology發表了題為《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C. elegans lincRNAs with CRISPR knockout mutants》的文章,報導通過優化的CRISPR-cas9 系統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長鏈非編碼RNA作用新模式
    本報訊(記者保婷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帶領課題組發現,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可通過直接結合細胞漿中的信號轉導蛋白分子並影響其磷酸化的新方式而調控免疫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功能
  • 長鏈非編碼RNA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機制的研究進展
    關於椎間盤退變的具體機理尚未闡明,而對於非編碼RNA(ncRNA)的研究,特別是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椎間盤退變的發生及進展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初步展現,其可能參與調控髓核細胞凋亡、細胞外基質降解以及免疫炎症反應等。本文旨在闡述LncRNA的特點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的多種不同機制。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的研究論文,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
  • 胃癌多藥耐藥研究進展
    大於200個核苷酸的非編碼RNA被稱為長鏈非編碼RNA(lncRNA)。lncRNA已經成為生物科學領域研究的焦點,最新研究顯示lncRNA在乳腺癌、胃癌和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耐藥性中起重要作用。lncRNA引起的多靶點、多通路失調導致化學耐藥的發生。miRNA是一類小的非編碼RNA,發揮轉錄後調節器的作用,通過誘導mRNA降解或抑制翻譯來抑制基因表達。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原發性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進一步探索研究新基因的功能與肝癌發生、發展的關係,對揭示肝癌發生、發展的精確分子機制、設計合理的治療藥物及判斷預後, 進一步提高我國肝癌的治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2】從心臟病到癌症——長非編碼RNA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1】PLoS ONE:現微小RNA可能被用來抑制前列腺癌的進展大約有七分之一的男性在一生過程中會患前列腺癌,約36分之一的男性會死於前列腺癌。這種miRNA抑制HMGA1的表達,HMGA1在以前的研究中被發現與前列腺癌的進展和復發有關。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於更新抗雌激素功效的新見解,同時也有助使用miRNA來監測藥物療效的潛力。【2】Oncogene:長鏈非編碼RNA與免疫細胞癌變研究獲進展Abelson鼠白血病病毒(A-MuLV)是一種可以誘導小鼠淋巴細胞癌變的逆轉錄病毒,v-Abl是A-MuLV的癌基因。
  • 餘國營專訪:非編碼蛋白質RNA在IPF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丨ATS 2019
    餘國營專訪:非編碼蛋白質RNA在IPF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丨ATS 2019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顱內動脈瘤的形成和破裂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非編碼核糖核酸(noncoding RNA,ncRNA)在顱內動脈瘤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基因的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大部分基因(97%~98%)轉錄為ncRNA。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Divergent lncRNAs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
  • 沈曉驊:關於一個長鏈非編碼RNA對HOXA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論文
    長鏈非編碼RNA是一類長度大於200nt且不編碼蛋白質的RNA轉錄物。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lncRNA被鑑定出來,據估算人和小鼠的基因組中lncRNA基因和蛋白編碼基因數量基本相當。但關於lncRNA的功能研究一直存在爭議。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lncRNA被證明是有功能的。